分享

春节的故事之六

 辽宁本溪高明达 2019-01-28


元宵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称为上元之节,上阴之节,拜月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祭祀活动,同时也有祭祀祖宗,不但要到坟墓去送灯,就连家中的茅厕,山墙等地方都要送灯,小孩子们也要做自己的生肖灯。所到之处全是灯的世界。正月十五雪打灯,寓意着是五谷丰登之年,不过十五就等于年还没过完,所以,每当正月十五,是过年最后的狂欢节日,帝王将相也与百姓一起过节,与民同乐。所以,在这一天里,早上吃元宵,中午吃炒菜,晚上吃饺子,家家户户挂上大红灯笼,做生意的,还挂上更多的灯笼,来招揽人们观看,官府也拿出钱来沿街闹市区,悬挂各种各样的灯笼,如果说,年是家家户户自己过,那么正月十五是官府与百姓一起过,真真正正的与民同乐!由此可见正月十五的重要意义。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在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千姿百态的冰灯,到了晚上,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品尝一下各种元宵的风味。然后还要出去观灯,那么,这个有趣的节日,是从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者灯期。应为上元之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因而后人们从才管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其实正月十五这个节日,最初是由灯引出来的。西汉以前,皇帝的宫殿里,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宫灯,汉武帝在创造《太初历》时,就把正月十五作为一个重大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里的所有灯盏,都要大放光明,当时元宵节玩灯、赏灯,还仅仅局限于深宫禁苑,并没有形成一种民间风俗。

元宵节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乃是入唐之后的事。由于唐朝前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唐朝的皇帝便把宫内的花灯,搬到大街上展览,并且亲临观赏。唐明皇李隆基曾命人制作了一盏高150尺的彩灯,被人们称为灯楼。皇帝一带头,皇亲国戚们更是争相恐后,极为炫耀。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令人制作了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立之高山,上元点之,百里皆见”。另外,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皇帝还要大宴群臣,酣歌曼舞,彻夜游乐。因此,封建统治者的玩灯、赏灯,乃是一种独特的享乐。当时,首都长安规定,为了维护首都的治安,每天晚上街鼓鸣响以后,所有行人要回到规定场地。但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人们上街观游,尽情欢娱,直至天光大亮。这样一来,元宵节的玩灯、制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风俗。

这种风俗经百代而不衰,而且一度愈演愈烈。宋朝以后,灯期由三日延期至五日,到了明代竟延长至十日。灯节一到,大街小巷的灯市、灯社、灯谜、灯宴赛灯会大放异彩,红火热闹。各种花灯更是细巧精美,瑰丽生动,巧夺天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