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得名考(3):黄浦春申君

 了逹 2019-01-28

“上海”得名考(3):黄浦春申君

  (2017-02-27 13:36:04)

“上海”得名考(3):黄浦春申君

上海为什么简称“申”?

早先,大家依然认为“申”是一种渔具,即用木棍或竹杆做支架的“”。罾网四角见方,四边带纲,中间凹下如漏斗(见图)。捕鱼时,用绳索将网慢慢从水中升起方言称为板zēng,但z/c/s相通,sh/s相通,zēng)读音通“申”(shēn)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种说法显得缺少文化底蕴,不够高大上。上海作为大都市,老是跟小小的渔具较劲,终究不是个事。

果然,现在的说法彻底改变了:上海简称“申”,来源于春申君。春申君,嬴姓,黄氏,名歇,战国著名四公子之一。他的封地原本在淮北地区,后来为了防止功高震主,自动要求将封地改为江东吴地,上海属于春申君的势力范围。他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后人便将修理的黄浦江称为黄歇浦、春申江。上海乡间流传一首儿歌:“啷啷啷,啷啷啷,爷娘去开黄浦江,尔后再开春申塘,领头的大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黄泥浜”,算是验证了黄浦江与春申君的关系。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本地神”,便将上海简称为“申”。

现在,上海处处散发着春申君的气息。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欢庆晚会上高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贵宾室摆放着一尊春申君雕像在陆家嘴滨江大道春申君列在上海历史名人长廊中;而且,上海还有一条“春申路”、一个春申村。似乎,上海简称“申”来源于春申君已成定说。

不过,仿佛总是感到有些地方不怎么对劲。

(1) 过去大家多说“申”是渔具,现在又众口一词“春申君”,不免让人怀疑,这可能出于城市发展的名人效应。起码,“春申君”的说法是比较迟的,多少有点勉强。

2)春申君是辅佐皇帝的谋臣,很难想象他会常年累月地在边海治水。而且,他还养着众多门客,如果他是治水人士,养这么多门客干什么?这些门客跟着他一起治水吗?更为重要的是,依照古例,很多人并不居住在自己的封地,春申君是否长期居住在姑苏都是个问题,更不要说边远的华亭上海了。

3)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距今2000多年,那时黄浦江是否形成还是个问号。考古发现,今上海市中部有一条呈带状的高地,从西北向东南,泥沙和介壳类海产动物的残骸堆积而成,称为“冈身”。冈身以东地块的形成,要比冈身以内晚得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直到魏晋南北朝的遗址和墓葬,基本都分布在冈身以内或冈身上,这证明,战国时期“冈身”以东尚在海底,黄浦江下游还没有形成。尚未形成的河道,春申君如何治理呢?

4《辞海》“黄歇浦”辞条曰:黄浦江又称为歇浦、黄歇浦,“因相传战国时楚春申君黄歇疏凿此浦而得名”。但是,这并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据,更可能是臆测。“黄浦”得名也晚,北宋《水利书》每隔五里就有一条支流(纵浦),但查不到“黄浦”。直到南宋《宋会要辑·食货第八》才提到“华亭县东北有俞塘、黄浦塘、盘龙塘,通接吴淞大江”,吴淞江的支流。而且,自始至终都是“黄”,而不是“歇浦”“黄歇浦”。这证明,黄浦江跟春申君黄歇没有什么关系。浦,通指河流,吴方言习惯将南北向河流称为浦、港、泾,东西向河流称为浜、河、塘,但执行起来并不严格。黄,不是黄氏,而是假借会//和,表示汇合、交错。黄浦,支流交错的河流也。虽然那时的黄浦江是吴淞江的支流,但它是一条大河,又拥有自己众多的小支流。这里要提醒大家,古代的水系大多自然形成,基本上都呈纵横交错的网状分布,干流上有支流,支流上又有小支流,有时甚至分不清干流与支流。所以,古代说到某条河流,往往都是指两个高地之间的整个水系。比如,古代的“皖水”,不仅指今天的皖河,而是指大别山南麓与长江之间的整个水系。吴淞江的情况也是如此,一说黄浦江是吴淞江的支流,又说吴淞江是黄浦江的支流,其实这两条江属于同一个水系,古代在它们之间还有众多的交错河道相连。只是,我们习惯将较为宽阔、延伸更长的那条水道视为干流。因之,吴淞江、黄浦江都是上海的母亲河。

“上海”得名考(3):黄浦春申君

以上种种证据表明,“申”跟春申君黄歇应当没有什么关系。那么,“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申,shēn,本义束身,引申为约束。现在,本义基本已废,大多是假借,通诉(申诉)、述(申述)、送(申报)、伸(申张)。sh/s相通,“申”古音读sōng。比如:生,shēng,方言读若sēng;审,shěn,方言读若sǒng;伸,shēn古音读若松(sōng)。放松,“松”本义树名,肯定是假借,正确的写法是“放伸(sōng)”。神,shén,方言读若三(sān/sēng),比如:你搞得好像真三一样,这里的“真三”实际上是“真神”,读若真sān/sēng。

不难看出,“申”其实通“淞”,指的还是吴淞江,即多条支流的汇合。“申”的同音、近声字很多都用来表示相合、汇集,比如:渗,透入也;绳,交织而成也;什,混合也;是,合上也。我们表示同意为什么说“是”?正合我意也。由于“申”指支流汇合,所以“申”在水系中常有,并非上海独有,比如:陕西铜川市、安徽宿州市、甘肃陇南市、河南驻马店市、河南郑州市都有“申河”,内蒙古申渠市、陕西省榆林、甘肃镇原有“申渠”,它们跟春申君可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我们知道sh/s相通,“申”(shēn)古音读若“淞”(sōng),就没有必要将问题复杂化,硬往春申君身上靠。

不仅如此,“申”还通“沪”。也就是说,上海的两个简称“沪”“申”意思是一样的,两者读音相通、字义相同。比如:生活、松缓后生、猢狲、僧(和尚)、森(汇)。两者的区别在于,“沪”更可能指吴淞江下游,而“申”则指整个吴淞江。

不过,春申君毕竟带个“申”字,我们必须解释:楚公子黄歇为什么称春申君?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楚公子黄歇被封到江东吴地,而吴地因吴淞江而得名,吴淞江又称为申江、春申江,所以黄歇称春申君。但是,查相关史籍,这种假设也不成立。公元前262年,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十二县的封地。可见,封春申君明显在来江东吴地之前。封春申君,是因为其封地淮北12县曾经是古申国(河南南阳一带)故地。

 

“上海”得名考(3):黄浦春申君

最后,需要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 从逻辑上讲,春申君不是绝对不可能治理过吴淞江,就算他自己没有亲历亲为,手下人任劳任怨也是他的功劳。但是,即便他真的治理过,也只能是江苏境内的吴淞江上游,不太可能是上海境内的吴淞江下游。而且,仍有两个硬伤不能圆满解释:其一,如果“申”真的来源于春申君,并已形成了共识,为什么早先偏要说它是渔具;其二,全国其它地方还有不少申河、申渠,它们跟春申君扯不上丝毫关系,你如何解释?偷偷说一下:春申君虽然名气大,其实这个人不怎么样,因循守旧、抱残守阙,跟上海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不符,没必要硬往他身上靠。

2上海乡间儿歌不能作为证据。其一,它更可能是近代人因时编造出来的。从“住在伲村黄泥浜”来看,我们非常怀疑前面的春申君原来应当是当地某个能人,后来因为需要换成了春申君。春申君住在黄泥浜?而且,前面已经提到了“春申塘”,后面再来透露这个人叫春申君,精明的上海人会编写这么弱的儿歌?其二,它最多证明春申君治理过吴淞江,并不能证明“申”来源于春申君,这是两码事。

3)全国带“松”“申”“吴”“沪(泸)”“黄”的河流名称比比皆是,如果我们的目光不是局限在上海范围内,而是将全国各地的河流名称都通览一下,不难发现这些河流名称其实普遍是假借字,是古代人随意乱写字造成的,我们切不可纠缠于这些字的本义而想入非非,这样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上海”得名考(3):黄浦春申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