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古论今说盛泽(9)医药、电信、金融业

 吴越尽说 2019-01-28

沈莹宝

 

医院与药店

 

中国的传统医药学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民国之前,盛泽的医药业是中医中药一统天下,直至建国之初,中医依然是医界的主体,长年设诊的中医大夫不下数十人。据《盛湖志》记载,康熙年间有位薛汉冲善治疑难病症,这是最早见于史料的盛泽名医,此外,中医世家简氏、王氏等也都广有名声。上世纪20年代,盛泽区中医协会成立,并创办了《盛泽医药报》。协会阵容强大,影响极广。后来又在此基础上,由盛泽中医协会会员倡议,1934年成立了吴江县中医公会。依据传统,中医都各自悬壶设诊,上世纪20年代虽曾设立民益中医院,但开设时间不长,没有太大影响。

 

 

民国初西医传入盛泽后,影响逐渐扩大。1921年凌作民创设了盛泽医院,这是盛泽镇上的第一家医院,虽然规模很小,设备也很简陋,但毕竟开了西医风气之先。此后,又有普渡医院、良济医院、福音医院、兢雄医院、惠济医院、普济诊所等小型医院先后开设,但多数开设时间不长,其中福音医院规模较大,可容纳30名病人住院。

建国后,政府拨款于1951年成立了盛泽卫生所,后改名为盛泽区医院,1961年并入盛泽公社医院。由若干私人诊所合并开设的盛泽联合诊所成立于1955年底,后逐步扩大规模,在中浜和北大街分别设立诊所,以后又几次迁址,先至沈新街,又迁华阳街华阳会馆,名字也先后改为盛泽联合医院、盛泽公社医院、盛泽中心卫生院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医院的规模与设备与群众的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1986年在县、镇、乡各级政府和县丝绸公司的支持下,盛泽医院新大楼在新开河北堍顾家浜破土动工,盛泽医院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与医疗密切相关的是药店。在旧时,盛泽人把专售西药的店叫作药房,而把中药店叫作药材店,以示区别。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中药店一直受到特殊的尊崇,一来这是个治病救人的行业,二来中药业内历来恪守着货真价实的信条,很少有人敢以假药蒙人。中药店讲究丸、散、膏、丹药味齐全,故而中药业中有很多资金雄厚的老字号,其中养和堂和仁寿堂资格最老。

旧时的药材店虽然规模有大有小,但店内的摆设大同小异。店堂内总有一张宽大的曲尺柜台,台上备有铜质的药缸和俗称“药船”的药碾,这是药店为病家碾磨药末用的工具。柜台内靠墙立着一排顶天立地的大药橱,层层叠叠地排满了百十来个抽屉,每个屉面上标着一味药名,俗称百斗橱。柜台外摆放着一张桌子,药店请来的“坐堂先生”(中医大夫)就在这里为病人诊脉。历来的规矩,坐堂诊脉,病人不必掏钱,而开出的药方随即交柜上抓药。病家店家双方得便得利。

盛泽最早的西药店出现于清末,但直至建国初,西药店的规模都很小,以夫妻店居多。

    建国后,中、西药业经几度改组后合并为一家盛泽医药商店,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出现一批新的药店。

 

电灯与电话

 

早在民国之初盛泽就开始了使用电灯和电话的历史。

盛泽的首家电厂创建于1915,地址在西荡口的市河北侧(如今已改建成仲英广场了)。因为当时仅供电灯照明,所以老百姓都叫它电灯公司。这座电厂的建筑式样为西式红砖楼房,楼的南侧跨街而立,东西两头砖砌拱券,颇为洋气,这在当时的水乡小镇中,算得是风毛麟角,鹤立鸡群。民国六年沈秋凡先生所作的《盛湖竹枝词》中有一首专写电灯公司:“欧式楼台傍水滨,岿然俯视九衢尘。夕阳西下光明放,篝火休劳燃蜡频。”附注曰:“电灯公司在西荡口,烟突高矗如浮屠。有屋顶平台,可览全市,为镇中最高建筑物。”

 

 

那年的旧历年底,电厂开始发电,全镇居民雀跃欢呼,一时传为美谈。镇上的士绅富商、殷实人家纷纷安装电灯,既赶了时髦,又得了享受。当时全镇共装电灯八百余盏,每晚五时至十二时供电。电灯的使用,为许多人带来了方便,并开始改变盛泽人的生活方式。

因为经营不善,电厂仅运行了两年便停办了,于是镇上的士伸们又联手集资在登椿桥南境创办复新电灯公司。后来工厂迁至保盛桥南堍,并增添了设备,改装交流电,1930年起向丝绸工厂供电,开始了电力织造丝绸的历史。1934,工厂卖给苏州电气公司,易名为苏州电气厂盛泽分厂事务所。

随着电灯的逐步普及,尤其是电力织造的推广,盛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的使用,使夜间织绸变得更为方便,丝绸生产的发展又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有了电灯,盛泽人的夜生活更加丰富了,街面有了夜市,戏院开了夜戏,电灯光下一家人团团围聚,看书的看书,做针线的做针线,其乐融融。

1923,盛泽的商办电话公司成立,机房设在北大街的新开弄。一时间,富裕的士绅和商家纷纷安装了电话,这舶来的外国“顺风耳”成了上流社会的标志,也为盛泽丝绸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开办之初,有两座100门的交换总机,但是此后的几十年里,电话的使用始终只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直到改革开放之初,还只是机关、团体、企业才安装的通讯工具,一般的人家依然对它可望而不可即。

先前的电话有个手摇的把子,打电话时先要狠狠地摇上一阵,再拿起话筒报出对方的电话号码,等邮电局的接线员帮你接通对方后,才能开始通话。通话结束,还要再摇上一阵,意在通知接线员已结束通话,怕邮电局多计通话费用。这种情况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开通自动电话后才得到彻底改变。

五十年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作为共产主义生活的一种经典方式让人憧憬了许多年,如今它们早已成了老百姓家庭中的寻常之物。这是改革开放带给中国人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繁荣的金融业

 

丝绸贸易的繁荣,推动盛泽的金融业迅速发展,自清代至民国年间,陆续开设了众多的典当、银楼、钱庄和银行。

典当,亦称当铺、当房,是以收取衣物等动产作质押,进行放款的机构。盛泽早在清代之前就有典当。光绪年间,昌盛、兴盛两当分别开设于商业最为繁华的南、北大街之东市,老百姓称之为南当、北当;此外还有十字弄内的济昌当等。典当大多资本雄厚,但因盘剥甚重,故而口碑不佳。建国后,典当全部关门,只留下当房弄、嘉会当弄等一些地名。

 

 

银楼虽然只是制造和出售金银饰品的作坊,但后期的大银楼多数兼营金银兑换业务,有的还从事金银投机买卖,故而亦兼有金融业的性质。在旧时代,盛泽曾先后开设了七家银楼。许义昌和史元盛是银楼中的老字号,均开设于清道光年间。一家在北新街,一家在北大街,上世纪20年代,两家银楼又分别在对方的店面附近开设分号,颇有些打镭台的架式。此后,花园街上永丰余银楼开张,并也开设了分号。这几家银楼均设有工场,经营金银首饰的加工与买卖,同时还兼营金银条块及银元。建国之初,国家禁止金银买卖,于是银楼从人们的眼帘中消失了许多年。

钱庄,是旧中国的一种信用机构。小的钱庄只是做些银钱兑换业务,俗称“钱店”;规模大的钱庄,除办理存款、放款、开发庄票(钱庄签发的本票,不记名,可在市面流通,视同现金),还发行银钱票。盛泽的钱庄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史料所记载的最早的钱庄是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驻盛期间开设的公估钱庄。清末,钱业渐趋兴旺,至民国十三年(1924)已发展至八家,且方兴未艾,形成钱业的鼎盛时期。清末民初,由于盛泽的丝绸业迅速向外拓展,钱庄也随之在沪、苏等城市设立办事机构,办理汇划业务,还进行信用放款,促进了盛泽丝绸业的繁荣。但随着新式银行的兴起,钱庄的地位逐渐为银行所替代,至建国后彻底消失。

 

 

盛泽的第一家银行是民国十一年(1922)嘉兴中国银行在盛泽开设的办事处,它通过存款、放款、汇兑、储蓄等形式开展业务,并承担信用中介。因为行址设在毛家弄的南口,于是弄前的街便易名为银行街,一直沿用至今。之后,上海绸业银行、江苏省农民银行、苏州汇大银行等先后来盛泽设分行或办事处。沦陷期间,多数银行因经济萧条而歇业,至抗战胜利后又竞相复业,同时,吴江县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合作金库等又纷纷在盛泽设立分理处。至建国前夕,盛泽的银行竟有七家之多,这在全国的乡镇中是极为罕见的。

    建国后,人民政府接管了所有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并由此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家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苏州支行盛泽分办事处。此后的半个世纪里,盛泽的银行业务快速发展,推进了盛泽经济的腾飞,并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

    2007年03月起至2009年05月在《吴江日报》连载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