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 | 对生命本质的体验,才如此深深打动人心…

 幸福山 2019-01-28


主编✎精微堂  责编✎黑土   微信shufagongke1

声明✎版权归作者,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兰褚山,兰亭,名字就让人觉得是个美丽的地方,在“天朗气清,惠风和杨”的春日里,王羲之等诸位东晋名士齐聚于此,在这行修楔之事,祈福消灾,流筋曲水,临流斌诗,记下各自的千古风流。诞生于此的《兰亭集序》更是以文采书艺双绝而流传千古。

在这短短数百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了由“乐”到“悲”,由“悲”生“痛”的变化,而在这看似简单的情感变化中,又涵盖了自古而今文人雅士们多少共同的心声。

“乐”由何生?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王羲之等人兰亭集会,恐怕莫如一个“雅”字吧!

“时雅”而乐:“暮春之初”,“天朗气晴,惠风和畅”,这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让所有的人与事浸在融融暖意之中了。

“景”而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幕春江南风光可以艳冶,可以明丽,而王羲之笔下仅山、水、林、竹而已,素雅之至,却又诸景齐备,动静相宜,相得益彰。

“人雅”而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当时王羲之携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齐聚于此,他们热爱自然,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人生有一知己足矣”,何况众多与己意气相投之文人士聚会呢?

“事雅’而乐:“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无论贵残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凉水洗脸,意为涤除尘垢,驱除不祥,可见文人也行人间之事。而“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筋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不知羡煞多少后世文人学者。借用学生一句点评:他们喝的不是酒,是兴致;他们做的不是诗,是情调。

这诸多“雅”致,任是俗人也会动情,何况锦心绣口的王羲之.“仰观字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让人享受大自然的一切恩赐,最动心者莫如“游目驰怀”,是超脱现实一切羁绊的自由,是突破时空的驰聘,难怪陆机会说“精骛八极,极,心游万仞”了,此情此景,怎不让身与心俱“乐”呢?

南朝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兰亭集会,四雅皆具,怎不让人开心动容,而诗人在此以“信可乐也”直接道出,亦见其笔势从容,更见心境淡雅。

唐代王勃有言:“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俗语有云:乐极生悲。兰亭集会上的王羲之亦是如此了。

那么他的“痛”从何而来呢?

其一:人生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有乐有悲,有生有死,无常不定,也正是这种无常不定才会让“信可乐也”的诗人们痛从中来,思考深入吧。

其二: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而转瞬间,又“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概系之矣”。人类生命本体有着水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事物无论多么美好,得到之后便是厌倦。

自古而今,人类是否就是在渴望与厌倦的情绪中苦苦纠结却终究无可自拔呢?

其三:“快然自足”中“不知老之将至”。人生如此短暂,无论是好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还是好动者的“放浪形骸之外”,生命总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渐渐老去,再美好的年华也抵不过白驹过隙般的“老之将至”。

其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光已然快速流逝,事物已经急剧变化,生命已经无比脆弱,而最无奈的莫过于生命的长短不能自己主宰,只能听凭造化而已。这种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无情的恐惧。

如果说以上四种悲痛是自古文人普遍性的悲慨,而一句“死生亦大矣”则是道尽了作为魏晋中人的王羲之曲尽委婉的心事。

其五:“死生亦大矣”的痛惜。欲解读这层痛惜应先清楚三点:

王羲之其时:东晋时,政治严酷,社会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于残酷的权力争斗中。天下名上首要任务是保住性命,因此有的参玄悟道,有的归隐山林,把生死看得虚无,超脱,即所谓的“一死生”“齐彭殇”。

王羲之其人其诗:《晋书·王羲之传》中充分肯定了王羲之的才华品德,对其性情以“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概括,后世诗评家在通读其诗之后,评点很多,“非学道有得者,不能言也”,“非一意孤高绝俗之流”,“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等语,亦表明他不是崇尚虚无之人。

“死生亦大矣”出处及意义:语出《庄子·德充符》,庄子此篇的中心在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德充符”就是心态充实与证验。为了说明“德“的充实与证验,庄子想象一系列外貌奇丑不全的人,其中之一便是孔子与他的学生常季谈论的王骀。此人被砍去一只脚,门下弟子依然与孔子的弟子相当,常季不明原因,询问孔子,孔子说“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就是说无论生还是死,都不能使他通晓的道理发生变化,都不能让他改变自己的要旨,他的精神因他的智慧而存在,不会因他身体的残缺而消失。所以孔子是用王的例子来告诫学生,人的思想要体现务实的价值,而不能徒有虚空的物质形体。

弄清楚以上背景,对于原文中突兀而来的“死生亦大矣”,联系上下文,我们或许可以明确,王羲之是想借孔子之语言自我之意:生命已经短暂,命运无法主宰,这些已经让人悲痛,而更让人悲痛的是时人“务清谈,鲜实效”,不珍惜有限的生命,在有生之年做些实事,不务改变动荡的现实,还在空谈玄理,这怎能不让人悲痛呢?而这对“死生”的看法,对人生虚无的抗拒,也是全文的关键,是王羲之悲痛的真正缘由。明白了这一点,下文的“悲”就轻易可解了。

悲又因何而起?

“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两句道尽人类自古而今共同的悲慨。如果说上文之“痛“是对个体生命之痛的理性思考,而此处之“悲’则是由己悲人,是对人类由始至终无法抗拒命运的终极悲慨。“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在这种敏锐思考之外,还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与执着。所以他虽有悲痛,却并不消极。

人类从古而今多少年,沧桑变迁,而人们对生命本质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正是道出了这“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打动人心。

谈及“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人们总津津乐道于它书法字体的行云流水,岂不知王羲之于其中寄寓的“乐““痛”“悲”亦同样散发着文学的趣味与哲理的光芒。且“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人们追逐、欣赏、珍藏、玩味兰亭集序自然是情理之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