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道德根文化对修身立命创业的意义(下)

 秦之过也1 2019-01-28
答疑部分:

    ⒈《道德经》上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怎么做,才能在这个绝对的互补性和相对的公平之间,找到一些平衡点?

    解答:

    这个问题,我刚才在讲课时已经涉及到了。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去顺天道、应人道,这里面就有个技巧和方法。这个技巧和方法,就是“内圣外王”的方法。抓住内修圣心,把自己的体内牢牢地把握住;同时,对于外部的应运,要善巧方便,要超越阴阳,把握阴阳,在善恶当中去助善抑恶,这样就能把握好这样一个准则——既不违反道和佛的这个最高理念,将它牢牢地立足在自己的心灵当中;同时,在运用智慧的时候,也能够把握阴阳的自主权,引导不善、引导恶,转为善,引导不良向好的方面转化。

因为人类不可能一下子进入德的境界,必须从善如流,然后持正而念,最后才能符合德,所以在引导人们如何去助善、行善,使之言行都趋于善的状态,符合道德规范的时候,那么必须就有一个“外王”的过程。没有“外王”的制约,就没办法达到。靠你的说教,靠你的慈悲,靠你的放任,有时候就是助纣为恶。

    像现在社会上很多的现象,就存在大家既无“内圣”也无“外王”,所以才是物欲横流,恶习横行。甚至有些抢劫的、杀人的、强奸的,可以在闹市区公然进行,而无人管理,实际上也都是这个道德下滑的表现,也是一种教育脱节的残酷现实。

我们在学习根文化的时候,应当把握住这一特点,“内圣外王”地去处理这些现象。

   

    ⒉您提到的松果腺的问题,就是双目和松果腺一起,三光合一而见明,可以看到自己脑的内部,看到自己的自身。

    法国的笛卡尔认为:松果腺是人类灵魂的聚居所,是灵魂和肉体之间的一个桥梁。现在医学认为,松果腺的功能是限制性激素的分泌,限制第二性征的出现。

    对于以上两个说法,一个西方哲学的说法,一个现代科学的说法,您对此有何看法?

   解答:

    这个说法,是西方没有注意到“一阴一阳谓之道”。

    实际上,这个“一阴一阳谓之道”应当整体地把握,就是说,也可以演绎成为“一隐一显谓之道”。

    你提到的松果腺,这是人体内“天”上的东西。人体内,“地”里还有东西,男性有前列腺,女性有巴氏腺。巴氏腺在显态的医学来分析,只不过是分泌一点润滑剂,没有什么更大的用处;但是,道学从这个“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从另一度空间,看这个物质,看有质无形和有形无质的这种物质,来进行分析的话,它的意义并不只是一个显态解剖学上的认知,而是存在一个更深的生理认知。

    包括这个松果腺也是这样。大脑松果腺,既是人体大脑当中的一个“凹凸镜”,也是调节下面性腺分泌的一个调节器,因为这个地方不激活,那么自己的先天元精转化为后天浊精的功能,就始终处在一种不可控的状态。只有把松果腺比较理想地激活后,那么下方两肾的肾元之气转化为后天浊精向下方流出体外的可能性,才可能进入可控。

    道家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第一关就是要控精。自己的后天浊精,应当是滴水不漏,要能够自化;而自化的过程,松果腺是一个在脑部的开关之一。这一点,并不否认西方解剖学当中的认知,而它的哲学上的认知,也是可以产生的,因为它这个区叫做“泥丸宫”。“泥丸宫”,也就是一个最高的中枢调节系统,功能是非常强大的。所以我们在解读生命科学现象的时候,一定要把中国“无之以为用”当中慧观到的内容和“有之以为利”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来分析,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了。

 

    ⒊您刚才说,太阳系在银河系即将重新进入慧性能量的丰富期,这就体现了这个您说的经典诵读的必要性,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和认同这个观点?

我想问的就是,不赞同的这些人,会不会到时候走向灭亡?

    解答:

    整个太阳系在银河系之中的变化,给人类的进化带来了一次机遇;给人类重新认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在这个课题面前,存在着一些巨大的调整,如果我们不能主动地去适应,那么就可能成为适应者的一种牺牲品。

    比如说细菌、病毒,它们因为是单体细胞,它们在适应变化,变化自己,适应自己,改变自己最快,它们可能就会形成在短期内无法产生相应抗体抵御它的一种非常具有杀伤力的新病毒、新细菌。这个现象,大家可能已经在社会上发现了,尝到了,像现在有些孩子很容易感染手足口病,以前有没有啊?有,但是毒性没现在大。这个禽流感,以前有没有啊?也有,有没有现在毒性大呢?没有。为什么?它们已经在我们人类之前抢先完成了变化自己,使自己重新具有这个猛袭人类的这个能力。包括结核杆菌,为什么在世界基本上绝迹的情况下,又卷土重来,在社会上流行?这就是它们的觉知性,灵敏度比人类更高,根据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场性的变动,已经提前在变化了,如果我们人类不主动同步跟上去,积极改变自己,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那么作为淘汰者和牺牲品,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当然,不能过分地悲观,也不能够一刀切,说所有不去经典诵读的人到时候都倒霉。这个,我不敢说,也不敢轻易下定论。但是,从共性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积极的要素,就是主动与两千五百年以前人类曾经拥有的文明和文化接轨,是顺利完成这一次太阳系在银河系重新抬升,回到一种智慧共运状态的最有意义的一个举措。

    所以,我们主动去实践它,主动去迎接这一份光明和春天的来临。

 

    ⒋现在社会整个离道失德以后,我们可以从幼儿园的孩子做起,或者说从孕妇做起,但是我觉得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初中生他们的智能已经形成了,而且过去的习惯能量比较大一点,那么我们在让孩子修身的时候,就得加大这个能量的力度,是不是除了诵读,配合一些动作会更好一点?

    比如说,“玄同”这一章跟心臓有关系,那么我们诵读时,配合这个声波、音波,甚至和音乐相结合,再配合一些运动肝臓经络穴位的动作,加大这个能量力度,是不是能把这些初中生、高中生已经形成的习惯,能够更有效、更快地调整起来?

    解答:

    这个教育的任务,的确是非常繁重,而且也是很紧迫的。就是他们已经度过了先天向后天转化期,他们左脑的意识功能,已经开始启动了。对于这样一批人,如何更好地使他们能够达到一种慧智共运,提升道德品质和智慧,这的确是要各种资源一起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的辅助教育,各种都一起上。这个,作为我们推广德慧智教育当中,我们已经做了一个策划和考虑。

    比如说,将教育的模式、方式应用到动画,应用到电脑的平面、立体的所有的宣传品当中去。通过文化、体育、课外活动,都把祖先们的这个智慧共运的方式,把五千言当中透露和揭示的一些方法,都结合在一起,同步使用,形成一个立体的教育化网。通过这个网,来把握这一批人,包括已经是成年,很多成年人都不相信,对不对?要形成一个网、一个氛围、一个道德教育的大网,在这个网当中,全面将这个道德的内涵辐射给他们,使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这些东西。

    因为老子说了:“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能知也,莫能行也”,一旦我们知道了老子所说的,要把握住两个关键,一个就是可非恒道,一个就是可非恒名。把这个可非恒道和可非恒名的内容,全部在这个网络上建立起来,全方位辐射,那么这个纠偏和补弊功能就会产生,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因为道德根文化她无处不在,哪怕有些孩子有网恋,贪念网络去玩游戏,打开游戏有这方面的内容使其在形名学上,在诵读经典方面,能潜移默化地来展开内容,很快很多的病态现象就会得到根治了。

 

    ⒌熊老师,您刚才提到了一个时代转变的问题。前面的时代,是以科学、以唯物为主;而新的时代,要以道德为标准,那么在这个时代,这些科学和哲学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也会发生转变,您觉得这个新时代的科学,应该怎样完成转变?

    解答:

    这个科学的转变,拿爱因斯坦就可以做一个例子。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这个期间出现的一个科学奇才,他的科学成果,可以说引领了人类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他的科学理念和观念是怎样产生的呢?那其中就有一个奥秘,就是他所承认的,也津津乐道的,也就是他的图像思维。他所有的科学成果,他所接受的知识,都是用图像思维的方法进行整合,而在心身内,或者说是在大脑内形成的。所以他去世以后,西方的科学家把他的脑袋掰来掰去,也没研究出什么成果,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大脑的思维,还有个“心”在调控,“心为神宅,脑为神府”,大脑只是神的办公室。

    那么从爱因斯坦出现的这个图像思维而创造的科学奇迹,可以验证我们祖先在婴儿教育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图文思维,培养孩子们的童话思维,培养他们的神话思维,那么这个大慧大智的诞生,它是非常轻松的,能够完全实现的。

    所以,科学要想它沿着道德的方向发展,必须要在大慧大智的前提下去诞生,而且也应当在大慧大智的前提下应用。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道的和谐。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将大脑当中智和慧的功能同时开发起来,并且大量被人们使用的话,那么一个    人类正确的向前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技术方法,就会在这个智慧同运的前提下,顺利诞生出来,使我们的科学,从此摆脱智能科学的误区,不再产生有害自己和祸害子孙后代的一些所谓“科学成果”。

    好,这个问题就讲这么多。

 

    ⒍道教作为我们国家的国教,佛教传到我们国家以后,发展成为具有我们国家特色的这样一种佛教,那么基督教有没有可能发展?毕竟我们的国学是有一个包容性在里面,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解答

    关于基督教传到中国,中国的文化是包容性非常强的一个文化大系统,那么至于这个基督教,会不会成为中国的国教呢?我觉得中国就从来没有什么国教。你们去看一看历史,它只是把儒学抬起来,作为宗教在使用,而并不具备宗教的功能和理意。

    所谓“宗教”,一定是要跨越太极弦,兼顾有相和无相理论方法的学说和思想,或者说经典,它才能担当起宗教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恰巧在中国的两千五百年以来智能的历史时期,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提倡一个宗教作为国教;相反,提倡宗教都是很短暂的历史时期。比如说,唐朝曾经把道教作为国教,带来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辉煌。“开元盛世”以后,就是武则天使用了佛教,同时也允许道教存在,这是两种宗教同时治理,没有发生过一个宗教主理整个中华的历史。相反,是道德根文化它的综合体,在潜移默化支撑着我们整个五千年的文明,而不是依赖宗教的支持。这是中华文化的特点。

     在美国,有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在临死的时候,他才发现中国人的上帝不在天上,在哪儿呢?在皇宫里面,他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原来,中国的上帝就是皇帝。这就是两千五百年以来,将儒学作为一种替代宗教而为王权服务建立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下,背后支撑的是道学根文化的厚土,这个厚土的承载力非常强,并且超越出世界任何宗教的内涵。

    正像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几位专家,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就认为:西方的基督教,和中国的孔子思想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唯独中国的老子文化,是人类最优秀的一种思想。只要阅读《老子》,它就会成为我们精神约会的请帖,就能参加这个精神大餐的“Party”。

    所以,我们应当相信:即使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基督教也不能完全取代中国深厚、坚固的道德根文化系统。

 

     ⒎关于《道德经》内容排序问题,因为中国古代帝王在登上王位以后,都要寻找自己的根。比如说,明朝的朱元璋,从乞丐当上了皇帝,他就找到了朱熹,将其标榜为自己的祖先,然后在入学考试的时候,都要以朱熹标注的《四书五经》作为标准,来进行考试。在唐朝的时候,唐朝皇帝在寻找自己祖先的时候,就发现老子出了函谷关,不知去向,又发现老子的姓李名耳,就把老子标榜为自己的祖根,后来同时也用老子的思想创造了“贞观之治”。

    请问:老子在写五千言的时候,是不是一气呵成的?是不是经过了许多年,被后来人分成了八十一章?是不是老子写完之后,被众多学者改了又改,因为有好多原因,内容会不会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解答:

    关于老子五千言出现的问题,现代学者争论比较多。

    我觉得,我们现代学者的观点,他们的诚信度是远远不如历史上的学者。我是比较相信汉代史官司马迁的记录,他们父子两个人所撰写的《史记》当中所记录的真实性,是比较强的。

而且,还有《庄子》作为一个佐证,那么老子的五千言绝不是许多人去创造和去写的,而只会是老子亲自命笔所写的。这点,我觉得应该尽快地确立下来。

但是,为什么会后来出现变化呢?这个发生的原因,源自于战国时期的各个小诸侯国文化的出现。因为在早期文字的记载,不是以竹简为最主要的方式,而是以背诵记载为主要方式。记录在竹简上的方法,可以说是已经明显的“文”和“字”双重化的时期了,这也就构成了在早期有少数的误差和偏颇,因为读音的准确性和记录人的记忆力,可能产生一点误差,但绝不会是像汉代发生的那种事例。

    汉代为什么会发生一种转换呢?就是确立一个国策,就是汉武帝,你们可能看过《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吧?汉武帝从小也是受他祖奶奶的黄老思想训导,但是他具有叛逆思想,他不愿意接受黄老思想,不愿意进行真实的实践,因为他想摆脱他祖奶奶的控制,所以他就和他的宰相舅舅田蚡,在他做了皇帝以后,再加上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为国策以后,就对所有道家书籍进行了一次大的编修。在孔子的时代,还是“笔削春秋”,还是修除一些智能没办法解读的内容,但是到了汉朝,就是真正的编修了。

     所谓“编修”,就是重新改写,重新改编、修订。这一点,我们从通行版的《老子》和汉代出现的老子五千言,将其和帛书版的一对比,就完全可以看出来,他们已经把一个课本式的五千言、诵读本式的五千言,改成了一种理性的、哲学性的、说教性的文章了,已不具备原有的功能。这个现象,都是发生在汉代。

    所以,从汉代时期到魏晋这个时期,都是一个全面对道德根文化进行错误辨同、辨识、修订的时代。儒学为了确立绝对的统治地位,花了近百年的时间,对道家的东西,进行了适合于智能需求的改变,适合于皇权独尊需要的改变,所以造成了一系列的失误,使我们难以看到根文化真实的历史面貌。

    但是,只要深入到出土的《黄帝四经》当中去解读,深入到帛书版本的老子五千言当中去发现,那么这些历史的疑惑,都会得到改变,得到验证。司马迁之所以在他的《史记》当中,对《黄帝四经》只字未提,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汉武帝的集权残酷手段,对他产生了严格的禁锢作用,使他噤若寒蝉,不敢对《黄帝四经》提一个字;相反,是通过其它的文章提到了。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在汉代,对清除道家文化下的力度是国家行为,是皇帝的独裁行为,所以我们现在很难去理解,但是我们把历史接续起来以后,那么这些真相就会理清其中的主次。

 

    ⒏大家现在都在讨论传统文化,就是国学,有一种观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源从于儒释道三家。

    按照您的道德根文化这个观点来讲,道就是根文化;然后,儒家就是这个根文化一些枝叶的延续。

    这个儒释道三家中的佛学,与道家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是也是它的一部分?您刚才提了一点点,就是有一些概念不一样,希望您能解惑。

    再一个问题,《道德经》的通行本能不能读?我包里就有一本,因为按照您刚才讲的观点,它已经偏离了原来的面貌。

    解答:

    关于中国根文化,是以道德文化,以黄帝、伏羲、老子的文化为主根,而以印度东传被中国文化所接纳的佛家文化为辅根,以及在轴心时代“慧智文化”转向“智能文化”时期诞生的儒学文化,也作为一个辅根。这么三个根,鼎立起一个德干,五德分支,共同构成的一个中国文化大系统。

    这个佛学本身,是一个人类精神升华的一门重要学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文化,因为它直指心源性海,使心灵能够摆脱妄想、执著、私心、贪欲,而使慧性启迪开来,明心见性。

     实际上,道学在求证的过程当中,都要经历证佛的阶段,人人心中皆有佛,不把心中的佛性证出来,不把肝内的仁德慈性证出来,那么就不能见佛。一旦见到佛以后,那么整个体内的系统,归到这个“一”,归到这个“无”的状态,修身就特别容易,所以我们不能把它完全隔裂开来。

    印度东传到中国的这个佛学,如何使我们肝臓之内的“仁”、“慈”、“孝”、“悌”这四种基本符合佛性的修持,在我们的心中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明心见性,这个作用一定要广泛应用起来。

    为什么人类要特别重视这个佛性呢?这个从玛雅文化的石阵当中,也可以看到。玛雅的石阵,用了一千根石柱来表示人类的杀业,就像佛经里面提到的沙河罪业一样。玛雅人认识到了这一点,用那么巨大、宏伟的石阵,来说明肝臓里面存在的问题,说明修“仁”的重要性,修慈悲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是佛学的基本观。

    我们在道学的修证过程当中,都会自然而然地验证,正像《内经图》里面所表述的“碧眼胡僧手托天”,就是指心中修佛的过程。如果说“碧眼胡僧手托天”的过程没有完成,那么脑泥丸里面的“白头老子眉垂地”的景观,“文明”就不会出现了,那么证道也就无从实现了。这个方面,我们要整体把握,不要排挤佛学,也不要否定儒学,原儒我们不否定。孔子创立的原儒,同样是继承了大道的理念和思想,比较细致入微指导我们如何做人,修持人的品格,由庶人修贤人,才能进入圣人,才能进入至人。如果我们只是迈过了修贤人的阶段,直接去讨论修圣人,那是无根之木,那是刻舟求剑,达不到目的。所以,儒释道三家的优秀理论,我们都应该在体内得到真实不虚的验证。

    这个通行本的《老子》,我们可以学习,但建议不要用作诵读本,因为诵读本需要跟内观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当然,我并不是说通行本没有效果,同样有效。但是这个效果,在青年人,比如7岁到12岁之前诵读,可能效果能够产生;但是在成年人身上,要产生效果是很难的,因为它把一些关键的字和词都删掉了,难以引起体内的一些共鸣。就像《诗经》一样,要是把它改了,就读不出它的韵味来,它只有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那种结构,读起来才能产生一种共鸣。

像在唐代,为什么产生优秀的诗歌那么多,现代人达不到他们那种意境,那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皇帝规定了人手一册,每个家庭都要有一本,诵读老子五千言,都读起来以后,开启了那批知识分子的智慧,所以他们创作的诗歌,我们现代人无法达到那个境界。包括到了宋词的时候,都不及于唐朝诗歌的秀美。这一原因,就是我们的诵读课本虽然要用道家的文化内容,但是尽量选取最佳、最能唤起我们体内能量流,产生高频震荡的这部分作品。这样,生理功效更为明显,节约我们生命的时间。

    好,这个问题就解答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