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从来不缺隐藏的民间高手!刷新你对工艺的认知

 普象工业设计 2020-07-08


大家好,我是象君

我们最常听说的总是各种大师

和大师为之惊艳的经典作品

其实工艺美术这一个范畴里

还有很多不广为人知

只在自己的领域里闻名的大神

他们的作品也足以为世人惊叹

今天象君就带大家深挖一下

看看这些大神和他们的作品

 以针作画,巧夺天工 

石佳冉

刺绣,只一个名字

便是一段温婉柔美的故事

指尖上的一针一线

蕴藏了千年文化的灵动气韵

团扇,一直寄托着国人遥远又美好的情愫

曾经的团扇,静默古朴

装点着女人的含蓄与端庄

团扇和刺绣,两样同样扎根于中国

历史悠久的物件和技艺

传统中透着古意

当现代审美遇上这两样传统工艺

会呈现出怎么让人期待的作品?

如果你看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你一定不会忘记那些精致的团扇们

或浓艳,或清新,就连马云也惊叹不已

将其中的两把,珍藏于家中

而这些团扇的创作者正是

我们第一位要说的手艺人

东北姑娘石佳冉

在接触团扇刺绣之前

其实佳冉是一位服装设计师

一个偶然的机会佳冉邂逅了团扇

被那执扇的瞬间模样惊艳

自此便与团扇结下了不解之缘

把从服装设计中累积到的技法经验

融入到一个小小的扇面上

为了让团扇走出博物馆的展柜

真正成为能代表现代中国女性美的符号

佳冉为之付出了很多

她去苏州学习过苏绣

去法国学过法式刺绣

去过很多地方学习过不同的工艺

然后将学习到的技法重新混搭到一起

表现在方寸之间的扇面上

点翠、蕾丝、绢花、焊接、金工、钉珠

这些或平凡或贵重或朴实或华丽的绣材和工艺

与钩针刺绣、印度丝绣、法式刺绣等多种绣法相结合

被佳冉的一双巧手安置在团扇之中

恰如其分的透着灵气

她将天马行空的想象编织成五彩斑斓的丝线

方寸之间,尽显才思、创意、技巧和真情

时光流淌而过,人间喧哗依旧

她却依然坚守着内心的一方天地

因为一针一线,绣的不仅是团扇

更是十年如一日的匠心

而时光也没有辜负佳冉

她做的团扇不仅被《三生三世》剧组选中

更是吸引了一大票粉丝

团扇的传统中式美学也是名扬海外

很多外国友人都邀请佳冉去国外授课

 “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麦秆画 

方志伟

割完麦子,地里成堆的麦秆

但谁又能想到这些大多时候

会被烧成一缕黑烟的麦秆

竟然也能作出一幅绝美的画作


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

这种纯粹的民间手工艺技术已经传承千年

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

表现花鸟虫鱼、人物风景等,栩栩如生

方志伟就是一位传承麦秆画技艺的艺术家

央视纪录片《手艺》还专门录过一期

他创作麦秆画《百鸟和鸣》的过程

自麦秆画自诞生之日起

就注定它是一个缓慢的手艺活儿

方志伟先是从田埂里挑来粗细长短合适的麦秆

剪掉头尾只留中间段

再是高温蒸煮去除麦秆里的糖分

恰到好处的温度不会烫黑麦秆还能防腐防蛀

还需要将麦秆劈开将内部杂质都刮掉

才能算是准备好麦秆画的材料

经过多番工序备好材料

方志伟又会根据画作不同部件的需求

或剪或切将麦秆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部件

但这样仍然不能说完成

一幅大型作品可能由成千个小件组成

做好一个个局部小件

还有后面的拼贴、修饰、装裱

所有的工序结束

这时一幅精美的《百鸟和鸣》才算完成

从材料选择到每一刀的裁剪

几个月的时间的细致刻画

才将这幅精美绝伦的画作呈现在大家眼前

每一个细节都美的让人惊艳

择一事而事终生,从学徒到白了头发

方志伟在麦秆画里走过了几十年的光阴

获得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奖

多幅作品也都被人高价收藏

 草木染 

易小曼&覃伟

草木染又称植物染

是一门使用天然植物染料

进行面料染色的技术

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化学染料出现之前

植物染是人们

进行染色的最主要方式

不同的植物

通过不同的染色技法

在不同的布料上会呈现出

不同的色彩和质感

就算是同样的植物

不同的水温、浓度、媒染、面料

也会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颜色

这个故事要从8年前说起

在国美服装设计专业念大二的易小曼

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

她决定休学一年四处走走

这一走,她去看了市井看了远山

这一走她也看到了更真实的自己

看到了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所以当她在毕业设计接触并爱上草木染时

才有了为它全力以赴离开城市的决心

这一走也遇见了

青红染的另一位掌门人覃伟

当时覃伟正值艺考

但两人很是投缘便一直保持着联系

直到几年后覃伟毕业

青红染也多了一对亲如姐弟的好朋友

青红染两位掌门人易小曼和覃伟

板蓝根制成的靛蓝

栀子染出柔亮的黄色

青红染与我们印象中

其它那些呆板的蓝染不同

他们染的布多了现代简约的美感

远山层叠,清风自来

他们会自己做尝试,挖掘更多的可能

把新的设计融入到这门传承已久的技艺中

每一个不同的纹样都来自一次次尝试

越做越久,易小曼和覃伟更是

带着草木染走向了世界

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种中国的传统技艺


甚至奥迪、玛莎拉蒂都曾

带着员工、客户到青红染来

体验草木染的乐趣


 笔尖与纸的碰撞 

张渔

琴声筝筝,似环佩铃响

丹青入画,幽兰恬淡而生

看《知否》时,每每被片头惊艳到

总有意犹未尽之感

就一直在想,该是出自何人之手?

后来发现,果真人如其画,灵动而隽永

她就是80后插画师张渔

一个带国风绘画回到现代的女子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张渔

从小就喜欢画画特别是水墨

长久的临摹她体会了水墨画的精髓

在她手里寥寥几笔便足见其魂魄

张渔还擅长岩彩

一次敦煌之行与岩彩结缘

就爱上了这种用矿石颜料的绘画

接下来就是数年如一的努力

将十分努力都倾注到画画这一件事里

张渔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她把传统的东方绘画和现代插画融合起来

并且碰撞出了绚丽的色彩

在生活中我们很少听说关于张渔

但在影视美术设计的圈子里

张渔是最吃香的那一批人之一

《画壁》《九层妖塔》《奇门遁甲》

《四大名捕》《鬼吹灯》《大护法》等

张渔的画作出现在过很多的电影里

是王晶、陈可辛等众多知名导演的座上宾

张渔的画作中

很多是神话传说或自己臆想出来的神魔

这与她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从小看《封神》《聊斋》的张渔

那些神魔的面孔在张渔心底

早像老朋友一样熟悉

拿起画笔信手拈来便是她的童年时代

而张渔为电影绘制的这些美术作品

在影院里基本都是一晃而过

有时甚至会因为各种原因被删掉

但无论是多么不起眼,一晃而过的画面

她都愿意花费所有精力、时间去完成

并且乐在其中

人们常说三分努力,七分天赋

如果说张渔有七分天赋

那她也是用了十分努力

才有今天的这个看似游刃有余的张渔

 从泥人到手办原型 

袁星亮

在如今美国、日本漫画二分天下的时代

在国内有这样一位设计师用自己的作品

让世界看到中国原创手办的崛起

他就是袁星亮,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曾就职于网易游戏

是一位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

16年,袁星亮凭借《秋鸾·广寒宫》这件作品

一举夺得“造·物原型创作大赛”高级组冠军

令日本评委都赞叹有加!

月亮嫦娥的经典组合

威武神气的鸾凤

肆意绽放的繁花

魔幻灵动的玉兔

依次在嫦娥的头上盘旋盛开

精美繁复,华美异常

《秋鸾·广寒宫》还曾上过微博热门

一经亮相便超过了22000多次的转发

限量发售的300尊成品

27分钟内就被一扫而空,现已绝版!


其实袁星亮坚持原型设计已经有十多年

从小就爱好用橡皮泥捏玩意

原型创作可以说是他一直的业余爱好

他在这方面投入了百分百的专注和心力

因为热爱,17年的他为了梦想辞去了7年的工作

成为了一名全职原型师

与常见的欧美、日本手办不同

袁星亮擅于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融入作品中

加上对细节的极致把控、天马行空的想象

创作出的作品每次都能给人来不一样的惊喜

因为工艺的复杂

每个作品的制作都极其费时间

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

《鱼将行》的创作时间就跨越了四年之久

光是制作时间就花费了5个月左右


《春芒·桃花岛》这组作品

以“桃花龙女”为创作背景

讲述的是龙女青梅竹马的凄美爱情故事

少女惟妙惟肖的表情

各种局部的细节造型

无不体现着袁星亮对于作品的高要求

这套灰模首发500套

第二批预订也已结束

官方售价2100元,不过某宝也有加价卖的

模型需要自己组装完成

 皮革的温度 

白宇东

皮雕,是一种以皮革为材料的雕刻工艺

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在天然皮革上雕刻出浮雕图案

精美的图案细致的工艺在欧洲中世纪

可谓风靡各个社会阶层

最初的皮雕还是一门私传的手艺

后来慢慢随着时间的流逝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把皮雕传入了美洲

再后来二战时期传入日本

近几年传入国内也慢慢的结下根蒂

革也工作室的白宇东

就是一位爱皮雕成痴年轻人

90年代出生的白宇东原本是

广西师范大学服装设计的一名学生

机缘巧合,他接触到了皮雕这门技艺

从此便对皮雕心生向往

我们常说“心有执念”

皮雕便是白宇东的执念

为他的执念

2013年的时候他远赴意大利学习皮雕手艺

虽曾赴意留学

但白宇东有深厚的“中国情结”

做中国的皮雕是他一直的心愿

2015年白宇东便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共同创办的革也手工皮具工作室


皮雕的制作有一套复杂的工艺流程

首先就是要设计出要雕刻的图案

然后再把图案线条转绘到皮革上

然后就是一遍一遍通过刻刀

将自己对设计图案的感悟表现在皮革上

精修细磨,一次一次对细节推敲刻画

完成了雕刻,下一步就是上色

上色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皮革对于色彩附着力比较差

需要反复上色,什么样的浓度上几遍色

这就需要经验去决定了

着色之后一张皮雕算是完成了

皮革上呈现的画作令人惊艳

整体之外有更多细节值得慢慢去品味

看过这些人和他们的作品

我想,与其说大神

我更愿意称呼他们匠人

也许以作品角度来看

这个称谓显得不是那麽恰当服帖

但他们对于手艺的那份坚持与专注

以作品说话,不喧哗,自有声的态度

大概只有真正具有匠心的人

才能做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