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0304文学的发展03诸子散文:哲思的凝聚
2019-01-28 | 阅:  转:  |  分享 
  
文学的演变03

你死我活的斗争带来的最美的遗产(文学的演变0304)

04诸子散文:哲思的凝聚(文学的演变0304)

从春秋中叶开始,到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的还有诸子百家(见图表)的散文,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作。

诸子百家纲要 流派 代表人物 人物活动时代 代表作品 流派思想要义 人物评注 一句点晴 儒家 孔丘 春秋 《论语》、《春秋》 仁者爱人。

天下为公。

尽心知性。

中庸之道。 字仲尼,至圣先师,儒家创始人。 要讲仁义,守礼节,做君子。 孟轲 战国 《孟子》 亚圣,发展者。 荀况 战国 《荀子》 字卿,战国时儒家最后一位大师,发展者。 道家 李耳 春秋 《老子》 道法自然。

清静无为。

朴素的辩证法 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它各家追求的都是狗屁,要无为。 庄周 战国 《庄子》 字子休,漆园傲吏,道家主要代表人物。 墨家 墨翟(dí)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要平等,不要打仗,选贤治国。 法家 韩非 战国 《韩非子》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融汇“法”“术”“势”,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严刑峻法,人人有责。 兵家 孙武 春秋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兵家始祖 刀锋所指,真理所在。 杂家 吕不韦 战国 《吕氏春秋》 兼容并蓄 杰出代表 你们说的都有理。 阴阳家 邹衍[yǎn] 战国 《邹子》 五行学说 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 苍天在上,你要知命。 纵横家 王诩[xǔ] 春秋 《鬼谷子》 动以利害,巧辞服人 纵横家创始人,苏秦、张仪、孙膑等人的老师。 来,我给你洗洗脑。 名家 邓析 春秋 《邓析子》 名事物,别异同 名家创始人,中国逻辑史开创者。 是,不是? 惠施 战国 不存,残章见于《庄子》中。 惠子,名家代表,庄子的好辩友。 百家诸子都坚信自己的学说才是治民济世的良方,视与已不同的观点为歪理邪说。有些流派的观点更是天然对立的,如追求以战争定天下的兵家和主张兼爱反对不义战争的墨家,追求以礼治国的儒家和追求以法治国的法家。无论哪家,为了自家学说的发扬光大,对观点对立的学派都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

也正因为诸子的作品都是为宣扬自家思想主张并批驳对立观点而创作的,是在论辩争鸣之中发展起来的,自然追求说明力和感染力,所以越是后期的著作,内容越丰富,逻辑越严密,修辞手段越成熟,越显出文学艺术之美。

总之,正是思想界的激烈斗争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摘几段经典供大家体味:

1.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第十一》节选,体现的是孔子的生活情志与治世理想)

参考译文:

暮春时节,春装已经穿齐了,(我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孩子,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咏唱着一起回去。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第四》,关于“仁”的修养)

参考译文:

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人人想要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君子)不愿意安处其中。贫困与低贱,是人人厌恶的,(如果)不能正当的方法摆脱,君子不愿意逃离其中。君子背离了仁德,怎么能称为君子呢?君子连一顿饭的时间都不会背离仁德,即使仓促急迫中也必定坚守仁德,即使困顿流离时也必定坚守仁德。”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节选,讲得人心者得天下的仁政之道。)

参考译文:

天气节令上的优势不如地理上的优势,地理上的优势不如人心团结。(比如)一座三里的小城,外城墙不过方圆七里,包围起来攻打它却打不下来。能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有有利的天气、时令,却不能攻克,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条件。(反过来说,)城墙不是不高大,护城河不是不深广,兵器甲胄不是不锋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守城的人却)丢下城池逃跑了,这是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团结一心。所以说,管理百姓不依靠划定的疆界,威慑天下不依靠坚利的兵器甲胄。能行“仁道”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行“仁道”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就连亲戚们都会背弃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应他。凭借天下顺应的优势,去攻伐连自己亲属都背弃他的君主,(怎么能不胜呢?)因此君子要么不打仗,打就一定赢。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节选,讲论学习需要专注用功、坚持不懈的道理。)

参考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通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无法远达千里;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无法汇成江海。骏马一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就远超十步,)它的成绩来源于不停前进。(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对比《论语》《孟子》和《荀子》中的说理文句,不难看出,在儒家这边:孔子时期,对语言讲究的是“辞达而已矣”——话说得清,意思表达明白就可以了。孟子则会就一个观点进行详细地论述,举例子,作对比,层层展开;还常常运用排比句式,声韵上也就更加协调畅达,气势堂堂——读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同学可以对照体会: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荀子在说理时运用的文辞已经堪称华美了。句式整齐而不乏灵活的变化,取譬生动,类比贴切,对比鲜明,有意排比,兼用各种修辞手法,显然有意追求表意畅达、音节铿锵,也确实达到了以理服人而打动人心的效果。

道家的作品总体上比儒家更富有文学色彩,更加蕴藏飘逸。不过,也同样有一个追求文采,发展进步的过程。对比《老子》和《庄子》便可见一斑。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亦称《道德经》节选)

参考译文:极致的善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仁爱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至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所以没有怨咎。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节选)

参考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它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种鹏鸟呀,在海动风起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从老子到庄子,道家代表们不但擅长达意说理,文采更是斐然。尤其是到了庄子这里,文章言简义丰,构思巧妙,充满了大量奇幻而瑰丽的想象,透着飘逸尘外的潇洒。《庄子》一书中,多彩多姿的思想世界和汪洋恣肆文学意境交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质。如上面选文中的鲲鹏形象,其实只是庄子用来说明“真正的自由应当是无所凭依的”这一思想的“反面教材”——鹏的扶摇高飞还是要依托空气的,有凭依便有限制。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从“言”与“文”的交相辉映来说,《庄子》可当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

以《左传》为代表的历史散文发展了文字的叙事能力,诸子散文则显著提高了人们运用文字表述自身思想、情感的能力,这对后代包括文学散文在内的各种文章,影响极其深远。

献花(0)
+1
(本文系HE教育梅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