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文化中的钟馗民俗

 大刚雕刻艺术 2019-01-28

冬至过后,家家户户开始腌制腊货、打扫房舍、置办年货,开始为过年做准备。走进商店,红红的灯笼增添了几许喜庆热闹的气氛,各种各样的挂历、年画挂满货架,大红的“福”字透着喜庆的气息。秦叔宝和尉迟恭持锏执鞭的门神画威风八面,还有一幅幅的钟馗画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让我一下子联想到前不久看到的一幅《醉钟馗图》轴,作者是清晚期著名画家任颐。

钟馗,字正南,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赐福镇宅圣君”,著名的民间神。据刊行于清初康熙年间的《历代神仙通鉴》所载,钟馗为陕西终南山人,虽满腹经纶,却因相貌丑陋而进京应试落选,激愤之下撞阶而亡。天宝年间,唐明皇偶患疾病,久治不愈。一天夜里,唐明皇梦见钟馗吃鬼,醒来后病愈,便命宫廷画师吴道子根据唐玄宗梦中所忆绘成《钟馗捉鬼图》挂于宫中,辟邪镇妖,以求平安。民间以其最会捉鬼,可以起到守门、护福、镇宅、驱年兽(古时传说中的一种野兽)的作用,所以自唐代开始,每到岁末,我国民间都有请钟馗进家门驱鬼辟邪的习俗。经过代代传承,时至今日,我国一些地方春节期间仍有张贴钟馗像镇宅辟邪,以及请钟馗、跳钟馗、闹钟馗来达到过太平年的传统习俗。

自从吴道子绘《钟馗捉鬼图》后,历代画家根据关于钟馗的多个版本的民间传说,如钟馗嫁妹、钟馗赶考、钟馗赴宴等等,绘制了很多不同的钟馗形象,或威严、愤怒,或和善、友好,或出游,或酣睡,或戏弄小鬼,或因醉酒被小鬼戏弄等等,千姿百态,不一而足。因为钟馗是道教中的门神,所以画得最多的还是钟馗像,家家户户于春节期间将“赐福镇宅圣君”钟馗像张贴于大门、中堂之上,寄托了百姓除邪驱祟、追求平安的一种祈盼。

这幅《醉钟馗图》由绍兴籍画家任颐绘于1881年,起首有胡公寿题跋:“彼何人斯?步履蹒跚,云是钟馗,赴宴乍还,途逢一鬼,厥状狰狞,愿为童仆,负荷而行。舌咋口张,鬼力微薄,失足难防,心惊胆落。馗老曰吁,安步当车,我毋尔啖,尔毋我虞。戏题醉钟馗画,为以诚仁兄之属以正,胡公寿题。”

这幅画的布局疏朗开阔,画面上除了钟馗与一小鬼之外,别无陪衬的辅助景物。只见钟馗头戴皂帽,身穿红袍、白裤,腰束玉带,脚蹬黑靴。侧身弓腰,虽然醉状毕露,但眉开眼张,虎目圆睁,胡须似钢针一样,给人一种凛凛不可侵犯的不怒而威之感,与古籍中有关钟馗的形象描述深相契合。在钟馗前方,是一个衣衫褴褛、裸臂赤脚的小鬼。小鬼秃头小眼,面目丑陋,弓腰驼背,双手背负后面。此刻,钟馗的双臂正搭在小鬼肩上,小鬼侧着的脸孔扬起,似乎实在背负不起钟馗庞大沉重的身躯,张开大嘴气喘吁吁。

题跋者胡公寿也是一位中国近代书画名家,书画兼工,其书风老到,张弛有度,颇有章法,既为画面进行了注解,又独具体势。根据题跋可知画意:钟馗赴宴贪杯,饮酒深醉,踉跄归来。途中遇到一个小鬼,见了专门捉鬼的钟馗十分害怕,便上前讨好钟馗,要背他而行。没想到钟馗身高体重,没行多远,小鬼已是大汗淋漓,体力不支,又担心钟馗责罚,心里紧张不已,惶恐之态形之于色。钟馗见了,便不再让他背负,而是以手搭于小鬼肩上,要他不要慌张,轻松慢行。这不禁让我想起南宋诗人刘克庄刻画醉钟馗的一首诗:“坠帻长须丑,遗靴一足濡。不须诃小鬼,烂醉要渠扶。”真是太贴切了。

任颐擅画人物,尤其善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处理,如钟馗威严中微微流露出来的淡淡笑意,隐隐有作弄小鬼的戏谑成分,使画面显得诙谐有趣;而小鬼因为害怕而流露出来的紧张表情也一览无余,二者神态的迥然不同,赋予了画面更多的艺术张力,加上典雅清丽的设色,使画面洋溢着一缕活泼生动的气息。

“一声爆竹人尽靡,明日春光万余里。”农历猪年春节来临之际,能欣赏到这样一幅醉态可掬、主题突出的钟馗图,除了美好的艺术享受,亦从中探寻到中国春节文化中浓厚的民俗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