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必读!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六大基本策略!趁寒假学起来!

 永晓东方 2019-01-28

小侄子周末来我家玩,很兴奋地和我说:“数学期末考试的附加题,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做出来了!我就是用你教我的画图策略解出来的!”


我妈觉得很好笑,一年级数学题不就是些加减吗?还谈什么策略?


侄子不服气地说:“老师和姑姑说的一样,做数学不怕不会做,就怕没策略!其实我幼儿园学数数的时候就用到了,掰手指就是一种策略呀!”


的确,随着孩子学习的深入,接触到的数学解决问题策略也会越来越多。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孩子的数学学习真的很重要,可以让孩子随时保持清晰的思维。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六大基本策略分别是:画图策略、转化策略、列表策略、枚举策略、替换策略、逆推策略。


下面,我们就来把这些策略一 一进行了解。


画图策略


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画图的方法,画出与题意相关的示意图,借助示意图来帮助推理、思考,这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最常用的一种策略。


常见的画图方式有:线段图、集合图等。


将疑难问题的文字“翻译成图”,能够立竿见影地理思路,找到解题策略。


:某班有45位同学,其中有30人没有参加数学小组,有20人参加航模小组,有8小组都参加了。问:只参加一个小组的学生有多少人?


分析:画出集合图。

方框表示全班所有人。区域①表示只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区域②表示只参加航模小组的人。区域③表示同时参加数学、航模两个小组的人。区域④表示两个小组都没有参加的人。


根据题意,①+②+③+④=45,②+④=30,②+③=20,③=8,求①+②=?


计算得,①+③=45-30=15人,①=15-8=7人,④=45-7-20=18人,②=30-18=12人


所以①+②=7+12=19人,只参加一个小组的学生有19人。


图片、图形转达信息的效率要远远高于文字和语言。


利用集合图将复杂的文字概念关系转化为直观的图,可以帮助孩子快速理清各种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解题效率。


转化策略


转化也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能把未知的问题变为已知的问题。


:妈妈买了2千克柑橘和5千克生梨,共花了28.6元。每千克柑橘的价格是生梨的4倍,每千克柑橘和生梨各多少元?


分析:“每千克柑橘的价格是生梨的4倍”,这句话就是转化的条件。我们可以这样想:买1千克柑橘的价钱可以买4千克生梨,那么买2千克柑橘的价钱可以买2×4=8千克生梨。所以总共花了28.6元相当于买了(8+5)千克生梨所花的钱。通过转换,问题就得以解决了。


每千克生梨28.6÷(2×4+5)=2.2(元)

每千克柑橘2.2×4=8.8(元)


列表策略


列表策略,又叫列举策略。是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便于从中发现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排除非数学信息的干扰,同时也便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1张五元纸币,2张两元纸币,8张1元纸币,要拿9元钱,有几种拿法?


5元纸币

2元纸币

1元纸币

情况


1张

2张

0张


3种

1张

2张

0张

4张


0张

4张

1张


4种

3张

3张

2张

5张

1张

7张


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这样就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枚举策略


在解决一些特殊问题时,有时候没有办法列算式,这个时候列举出被研究对象的所有可能情况,则能使问题比较容易地获得解决。和列表策略一样,在枚举时也要做到有序思考,这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已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它与邻角之差为30°,求这个三角形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题目条件,与内角50°相邻的内角可能是“50°-30°”;也可能是“50°+30°”。于是便有下面两种可能情况。


(1)当此相邻内角为50°-30°=20°时,三角形另外一个内角为180°-50°-20°=110°。

(2)当此相邻内角为50°+30°=80°时,三角形另外一个内角为180°-50°-80°=50°。

答:这个三角形另外两个内角为20°、110°或80°、50°。


枚举策略对判断题也格外有用。


:判断对错:三角形的高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   )


分析:先列举出各种三角形的高所在的位置。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

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中两条在边上,一条在三角形内。

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中有两条在三角形的外面,一条在三角形内。


从以上列出的情况可以知道,“三角形的高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这句话只对锐角三角形适用,所有这道题判断为“(×)”。


替换策略


“替”,顾名思义就是“替代”;“换”,自然就是“更换”的意思。替换策略是用来解决几个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运用替换策略能把两个量与总量的关系简化为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从而有助于解决问题。


:体育课上练习拍皮球,四(2)班有44位同学,每人需要一个球。班干部在课前帮同学们去运皮球。体育室有4个大框和2个小筐,正好装完44个皮球且每个筐都装满。每个大筐比小筐能多装2个皮球。每个小筐和大筐各能装几个皮球?


分析:运用替换的策略,可以把4个大筐替换为4个小筐,则4+2=6个小筐所装的皮球的总量就比原来的44个皮球少2×4=8个皮球。因此,每个小筐可以装(44-8)÷6=6个皮球,每个大框可以装6+2=8个皮球。


也可以把2个小筐替换为2个大筐,则4+2=6个大筐所装的皮球的总量就比原来的44个皮球多2×2=4个皮球。因此,每个大筐可以装(44+4)÷6=8个皮球,每个小筐可以装8-2=6个皮球。


逆推策略


逆推,即“逆回来、倒过去”推想,也叫倒推法、还原法。就是从事情的结果出发,倒过去推想它最开始是怎样的。当我们已知“现在”的状态,要去求“原来”时,常常可以运用逆推策略帮助思考。


:强强、壮壮、婷婷共有30支棒棒糖。强强给壮壮6支,壮壮再给婷婷8支,现在三人就有同样多的棒棒糖。原来强强、壮壮、婷婷各有多少支棒棒糖?


分析:根据现在三人的棒棒糖同样多,可以先求出现在每人有30÷3=10支棒棒糖。然后分别运用逆推策略进行思考,还原到变化之前每人的棒棒糖有几支,从而简洁地解决问题。


强强原来有10+6=16支棒棒糖,壮壮原来有10+8-6=12支棒棒糖,婷婷原来有10-8=2支棒棒糖。最后,再通过加法检验一下。16+12+2=30支,总和的确是30支棒棒糖,说明做对了。


总结:


除了以上六种基本策略之外,在解决问题时还有其他策略,比如尝试、模拟、实验、操作等。


在孩子解题时,家长要鼓励他们使用不同的解题策略,如果是碰到难题,更可以提醒他们试一试不常使用的策略,说不定灵感就会突然爆发。


同一个知识内容,不同的理解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选择的解题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我们平时要尽可能多地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灵活判断和选择相关策略进行综合运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解题效率。



▍作者:红茶拿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