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想要“君命有所不受”,就要先有牺牲自己的决心!

 sos天外飞仙 2019-01-28

古代战争中,我们经常听见这样一句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其意思也很好理解,无非就是说,将军在外面领兵打仗,对于皇帝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因为皇帝并不知道前线的情况如何,如果要听从他的指挥,那么无异于白白送命。又或者,在外面统兵的将军想掌握着绝对的兵权,对于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所以,对于国君的命令,有时候是可以不接受的,比如像不符合前线实际情况时就可以不接受。

“君命有所不受”也是《孙子兵法》中众多名句之一,但是关于它的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先来看看《孙子兵法》中对于这句话的描述。

《孙子兵法》|想要“君命有所不受”,就要先有牺牲自己的决心!

孙子像

孙子曰:

“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将领能通晓灵活机变的好处时,就算是懂得用兵之道了。但如果将领不知道灵活机变的好处,那么即便是了解了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治军要是不了解机变,即便是懂得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士卒们的战斗力。

曹操则注解说:

“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

也就是说,只要是利于战事的,不必拘泥于国君的命令。

《尉缭子 · 武议》注解说:

“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

意思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为了生存,什么都可以干,没有道德标准,无法无天,这自然就不存在什么君主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孙子兵法》|想要“君命有所不受”,就要先有牺牲自己的决心!

古代战争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也就没有办法指挥了。因为大将对国君是“君命有所不受”,同样的,小将也对大将来一个“君命有所不受”,每个人都只是凭借着自己的自觉或者经验判断,不接受上级的判断,这样一来,还怎么指挥呢?

所以,要想真正理解这句话,这两个关键点一定要知道。

第一,这句话是讲给国君听的,并不是讲给将领听的。这句话的本意实际上是说给国君听的,目的就是让他能够放权给前方听得见炮火声的将领,让他自己拿主意,要尽量控制自己遥控指挥的欲望。毕竟国君没有在前线,也自然不知道前线发生的事,所以这时候再去横加干涉,那么想不败也不行了。不仅如此,为将者还不能将这句话信以为真,因为这是给国君看的,倘若国君都没当真,但是你当真了,以为自己只要一出去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那么你的下场也是很惨的。

第二,一定要学会变通。所谓变通,就是说要在特殊情况下做出判断和决策。“君命有所不受”,意思是说不听国君的命令是死罪,但是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听国君的命令肯定死,但是不听却可以为国家建功,这时候就可以不听了。

《孙子兵法》|想要“君命有所不受”,就要先有牺牲自己的决心!

古代战争——攻城战

我们来看看历史上两个“君命有所不受”的例子。

唐代安史之乱时,哥舒翰驻守潼关,坚守不出,但是唐玄宗却急于想让他出城与敌人决战。但是哥舒翰知道,自己如果一旦出城,那么必然失败,这个时候选择坚守不出是最好的方法,那么此时他想不想“君命有所不受”呢?他当然想,但是他也知道,如果他真的“君命有所不受”,那么他的下场就是死,因为前面已经有“高仙芝”、“封常清”这样的名将倒霉了,所以他断然不能这么做。于是,哥舒翰便率领着兵马“恸哭出关”,这一仗,唐军大败,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唐玄宗也丢弃了长安逃往了四川。

哥舒翰没有“君命有所不受”,而是听从了唐玄宗的命令,但是这一听从,也让自己成了敌人的俘虏,自己的皇帝也逃离了都城。

还有宋朝名将岳飞,原本北伐大计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却被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召回,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处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那么,岳飞可不可以“君命有所不受”呢?当然也可以,但是他真的这样做以后,其下场也是死,所以他只能选择“”。

《孙子兵法》|想要“君命有所不受”,就要先有牺牲自己的决心!

赵奢——剧照

当然了,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大将对国君的,我们再来举一个小将对大将的“君命有所不受”。

战国时,秦国与赵国在“阏与之战”中,秦兵包围了阏与,赵奢接到命令后便发兵去救。但是赵奢赶到后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离邯郸三十里时就扎下营寨,假装无意进攻,并立下军令说:“有以军事谏者死”。其实赵奢的目的也很简单,此时的秦军气势强盛,硬拼的话只能是以卵击石,所以只有将秦军迷惑以后,再进军,如此方能取胜。秦军则在包围阏与的同时也分出一直军马,直插武安,目的就是为了防范赵奢偷袭。

此时赵军中的一位小将,忧心如焚,便向赵奢进谏说:“秦军已经占领了武安,将军赶快发兵去救,否则就不得了了!”赵奢二话不说,直接叫人将他斩了。

过了一段时间,秦军看到赵奢并没有真正来救阏与的打算,便放松了警惕。就在这时,赵奢清点兵马,突然率军连夜急进,直插到阏与城外五十里扎营。这时军士“许历”看了看地形对赵奢说:“先占北山者胜,请在北山扎营列阵”,赵奢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时许历说:“我的话说完了,请将军按军法杀了我吧!”赵奢回答说:“回去再说吧!”

得胜还师之后,许历不仅没有被杀,还被封为了国尉,升了官。

《孙子兵法》|想要“君命有所不受”,就要先有牺牲自己的决心!

赵奢——剧照

那么,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第一个被斩的小将,他只能看到局部,看不到全局;只能看到现象,却看不到本质。他的判断,不及上级的判断,但是他非要“君命有所不受”,结果他被斩了,而他的死,也成了赵奢战略中的一部分。但是反观许历则不同。首先,许历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抱着必死之心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死要是能换来国家的和平,那么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其次他能够考虑到取胜所需的因素——地利。

所以我们最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想要“君命有所不受”,就要先有牺牲自己的决心,如果没有这种决心,那一切都是免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