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诗般静美——贾庆军的油画艺术

 月上云追 2019-01-28

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着文学与绘画二者的紧密相连。艺术要用一定手段表现形象,传达感情,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和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二者的相辅相成,更令艺术的内涵具有一定思想境界。艺术家贾庆军,便在文学与绘画中,不断创造着优秀作品。

贾庆军,国家一级美术师,吉林省敦化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敦化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家,中国书画家。著有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字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网,中华诗词,延边日报等。油画参加敦化市首届“弘扬抗联精神-讲好近代-翰章故事”全国绘画作品展和庆祝延边州成立65周年美术作品展。

“画者,文之极也。”贾庆军不只是在文学上颇有造诣,他还将文字产生的形式、构架的概念融入于绘画中,因而他的油画作品,便具有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样的诗意美感。

从小在不宽裕的条件下,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贾庆军靠自学,逐步打开了自己的绘画之路。在创作的时候,他似乎遗忘了时间与空间,在线条与色彩中徜徉,绘制着眼中栩栩如生的生命万物。

他笔下的静物、风景,不局限于生活中的真实性,而是在还原真实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思考,那些蔬菜瓜果,在守静恬然之中,都是具有生命之美的“活”的物品。贾庆军用朴实的艺术眼光,把物体瞬间变得有力量,有情感,牡丹、莲花,在他的勾勒下,以一种鲜活的形象呈现在观者面前,巧妙之处是在写实与表现之间找到一个支点,用心灵与自然万物沟通,展现“生命之美”。他塑造的动物憨态可掬,灵动活泼,眼神中透露着自然界生灵的淳朴情感。

达·芬奇在《蒙娜丽莎》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今观贾庆军的画作,无不闪现着画家文学中烁烁发光的造诣。风景画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人物画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他通过对人物特点的取舍,创造出能够传达某种特征的形象,他们或具有地域特点、或具有时代特征。其《毛主席去安源》《开国大典》等作品,不仅在历史背景下,对特定区域文化、政治资源加以利用,把中国现实作为人的现实去关注, 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抒发着对时代的讴歌,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时代赞歌。正所谓“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意”,其作品独具灵魂。

多年来,贾庆军笔耕不辍,坚持艺术创作,在写生与临摹中体味艺术真知,用文字抒发心中激情。优秀的艺术家需要长期修炼与积累,如此才能博古通今,在某一艺术领域中真正起到创新性、引领性的积极作用。徐复观提出的“艺术的究竟义”,便在艺术的最终目的上予以讨论,贾庆军深刻地告诉我们“艺术不是目的,人生才是目的”,他由艺术开启人生的教化,“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展现了泊然无染的纯净心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