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层层加码,压力层层“甩锅”,啥事都靠开会发文让基层干部去落实;处处留痕,不管成效如何,以影像刷存在,以材料论英雄;督查检查频繁,督检人员比抓落实的还多;问责滥用,背着处分干活竟成基层干部普遍现象…… 凡此种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新变种,成为基层不能承受之痛,也成为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的拦路虎。难怪一些乡镇干部自嘲自己处于“五硬”境地,即“上级硬压、部门硬派、村支书硬顶、村民硬闹、上访户硬告”。 形式主义积重难返,贻害无穷,给基层治理带来很多痛点和堵点。 一方面,很多工作有了“面子”少了“里子”,金玉在外,败絮其中。在一些地方,扶贫干部被要求定期到贫困户家走访,不但要贫困户签字,还要合影留念。一名扶贫干部说,给了贫困户些慰问金还要拉着人家照相,不但贫困户觉得没面子,扶贫干部也觉得难为情。 另一方面,不少基层干部被形式主义所累,产生职业倦怠。在某革命老区,一些乡镇主要领导干部挤破脑子想着到县直部门工作,哪怕安排个副职也非常满意。有的地方,一些干部存在不干活就不会遭无辜问责的思想,认为做“佛系干部”最安全,于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根源。 反对形式主义,治本之策在深化改革,久久为功。当前,治标之策可从基层减负做起,先解燃眉之急。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半月谈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