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5章-像天地对待万物那样不瞎折腾:不作不死

 昵称mqTGP 2019-01-28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大家都知道道德经版本非常多,有3000多个版本。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版本,稍微笔记普及一下常识,我们接触到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楚简本《老子》(常被称为郭店《老子》、郭店楚简、楚简、郭店楚墓竹简):是指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分为甲、乙、丙三篇,的总字数为1750;二是帛书《老子》:是指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封的,有甲、乙两种写本。其中,帛书《老子》内容相对完整但文字残缺较多。帛书《老子》乙本可能是帛书《老子》甲本的传抄本,完整性比甲本好但部分文字有改动;三是通行本《老子》:主要指王弼本、河上公本、严遵本、傅奕本等传抄本、校勘本、注疏本。它通俗易懂,但缺点是文字改动较多。个人认为,帛书甲本可能更接近于老子原本。这在前面的笔记中写到过了:即本笔记有些内容是根据帛书甲本的。

       本章在楚简本中仅有“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一句。我们在本笔记中的采用了帛书甲本中的内容即开篇全部经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经常被人误解为老子没有感情、不斋心仁厚,是的,老子本来就是认为仁的境界并不是管理的最高的境界,老子认为比仁更高的境界是遵循大道,在第18章中老子就智慧地写到“大道废,有仁义”:世间大道荒废了,才会提倡仁义。这种境界是不是更高一筹呢?让万事万物按其固有规律自然去演化,这才是对待万事万物最高明的态度。

我们提倡人要无我利它的去做事,境界是不是很高?确实很高啊!可是如果人要“无我地去做事”是不是境界更高呢?人无我的去做,那种旦行好事却不问结果对自己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目的心、没有自私自利,这种境界是不是更高的让人敬仰?是不是更符合大道呢?是的!人“无我的去做”就是对结果没有目的心没有分别心,这与大道是一致的!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本意就是天地是没有分别心的,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不夹杂情感因素的情感用事,更无任何带有色眼镜的价值判断。万事万物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该演化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天地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如同它对待在供台用来祭祀的受人恭敬草扎的狗和对待祭祀完毕被扔到路边任人践踏的草扎的狗一样,没有一点分别心,就只是个草扎的狗而矣;悟道的人也应当是没有分别心的,对万事万物一视,不夹杂情感因素的情感用事,更无任何带有色眼镜的价值判断。万事万物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该演化成什么样就什么样。悟道的人,对待人的态度,如同它对待在供台用来祭祀的受人恭敬草扎的狗和对待祭祀完毕被扔到路边任人践踏的草扎的狗一样,没有一点分别心,就只是个草扎的狗而矣。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如同没有分别心地对待在供桌上和不在供桌上草扎的狗一样,一视同仁。悟道的人对人如同没有分别心地对待在供桌上和不在供桌上草扎的狗一样,一视同仁。这样就更好理解了。老子在这里用“()”真是太精妙了,因为刍狗的是“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即它经历了一生的两个极端!以此作为比喻天地圣人对待它的态度,实在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啊!生活中人走茶凉的事为什么会发生,是因为对待你有分别心呀,有目呀,有私利呀,在位子上的时候对他恭恭敬敬,不在位子上的时候翻脸无情,这正是老子反对厌恶的处世方式呀。

天地之间,其犹橐(tuo)(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很多人的理解为“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却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过多的干预反而会陷入穷途末路,还不如保持心灵宁静不要瞎折腾(所谓不作不死嘛)”。这种理解把本章上下文没有连续起来,就句理解句,三段互相没有联系,老子怎么可能写出这么没逻辑的章节呢?所以这种理解字面上看是完全可以的,但放在上下文看简直就是驴唇不对马嘴嘛!笔者是数学系毕业的,凡事都喜欢问个逻辑性,这种解释实在没有逻辑关系可言啊、也没有承上启下的感觉。

仔细体悟,反复推敲揣摩,笔者理出了一个有逻辑的理解思路。理解的思路是这样的:

因为老子开章就提出观点说“天地、圣人对万物、对人视为刍狗般的是没有分别心的公平对待的”背后的意思是说让万事万物、让大家按本来支配他们的规律去发展演化,而不是去瞎折腾,所以顺着这意思来看“天地之间,其犹橐(tuo)(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对前面观点的反面佐证,是通过反问句来反面论证的!我们可不是经常通过反问句的方式来表达否定意思的嘛!所以,这句意思是说“天地间之间的运行演化,怎么可能像个风箱哪样呢?风箱确实是空虚而不尽的,它反复折腾,越折腾麻烦事越多!”,笔者这么理解不是没有理由的,老子在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用涌摇而上般绵绵不尽的泉来比喻是更适合的,如果风箱更合适,老子早在第四章中就应当这么说了:“道似橐龠,而用之或不盈”!因为风箱和泉是有中空的相似,是有绵绵不尽的相似,但泉是自然的(符合大道的)涌摇不尽,可风箱是人为的折腾而出之不尽!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本质的区别,道只可能相似于泉,而本质上完全不同于风箱啊!

所以,“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很自然的意思是说:与其像个风箱那样瞎折腾的作死自己,不如像天地视万物为刍狗那样没有分别心的保持心灵的宁静不要百般折腾。

最后,笔者完整地给出本章自己个人的理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如同没有分别心地对待在供桌上和不在供桌上草扎的狗一样,一视同仁。悟道的人对人如同没有分别心地对待在供桌上和不在供桌上草扎的狗一样,一视同仁;天地间之间的运行演化,怎么可能像风箱哪样呢?风箱确实有大道的一面:空虚却不枯竭的,越鼓动它繁杂的事就越多。悟道的人不应当像风箱那样,实施太多的干预折腾的一团糟,相反,悟道的人应当像天地视万物为刍狗般的那样,与其过多的干预使事情陷入穷途末路,不如没有分别心地保持一颗没有私念的公心来对待的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