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家煊​:中国语言学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pxiang818 2019-01-29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研究员于2018年11月10日在中国语言学会第19届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会长致辞,授权本刊公开发表。经作者同意,本刊对致辞文本有所删节,并添加了题目。



沈家煊研究员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就是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就语言研究而言,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自身的传统,甚至有过灿烂辉煌的时代,我们从事语言研究和教学的同人们一定也在思考如何为实现这个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只要我们坚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中国的语言学应该以怎样的面貌面向世界、走进世界呢?现在很多的语言学理论都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我们的研究成果如果只是证明人家提出的理论的正确性,那还只是处在一个低水平上,人家也不会很感兴趣。西方主流提出的一些理论还多多少少带有“印欧语中心”的偏向,从语言类型上看,汉语和中国境内其他东亚语言有很多自己的特点,只有从立足本土的语言研究和语言的比较研究中概括出一些新观点,总结出一些新方法,使西方学者觉得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觉得中国的语言学家和他们一起都在为促进语言学的建设而努力,那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兴趣。据我所知,许多不抱偏见并且对中国和中国的语言感兴趣的外国学者也有一个期望,他们期望能跟中国学者有真正的交流,期望我们的研究视角、研究成果对他们有真正的启发。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既要“学习外来”,又要“不忘本来”,要把国外好的理论和方法学到一个合格的程度,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创新。我们要把中国传统语言学中虽然不成系统但是不乏真知灼见的东西用现代的眼光加以继承和改造,既要避免只从汉语看汉语的狭隘性,又要不受印欧语眼光的束缚。

语言学要面向现代化,为现代化服务,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面临人工智能的重新崛起,我们语言学家和其他科学家还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让电脑能听懂和理解人的语言,汉语由于缺乏形态标记,在这方面好像遇到的困难更大,给我们突破难关的机会也更大。中文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呼唤语言学家的自觉参与,呼唤我们突破固有的观念,开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新的出土文献和古文字材料不断面世,令人振奋,同时也赋予语言文字学家以艰巨的任务,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进展,中国的语言分布和使用状况也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还有网络语言盛行,方兴未艾。如何处理好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汉语和民族语言的关系,处理好一般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关系,这关系到中国的语言和谐这个大问题,也为我们的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我们的母语教学,特别是如何改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我们的语言学家理应加以关注和重视。学会一门外语就是打开一扇新的心灵窗户,也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参与国际交流所必需的,而我们的外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还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有待我们加强研究,使这种状况早日得到改善。随着我们走向世界,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已经成为提升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言学要面向未来,要有前瞻性。拿词典编纂来说,英国有悠久历史的牛津词典放弃出版纸质本,而用电子词典取而代之,这是一个大趋势,我们的阅读方式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如果我们缺乏前瞻性,不在词典编纂的理念和方法上有所转变,抓住机遇,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淘汰。我们正进入一个信息科学、认知科学为主导的时代,其中语言学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分支,我们要顺应时势,前瞻未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店

  联系方式:

  电话:010-65219060  6521906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