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写过小说? 听说80%写小说的人,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一开始特别兴奋,才思如泉涌,但很快就写不下去了,开始怀疑自己这个故事到底好不好,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 有位作家管这叫“30页障碍”——当你写到30页的时候,就会写不下去。 这位作家叫维利多亚·林恩·施密特,美国人,他说:
![]() 在这本书的开头,他有这样一个观点: 不要放弃你的故事,实际上,大多数时候问题并不出在你的故事上,而是出在你的角色上——你不够了解你的角色。 你可能已经想出了一些主要情节,但没有想过你的角色处于这些情节中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你只是用自己的情节安排去推动故事发展,而不是用你角色的性格去推动。 你只对你的角色有个大概的印象,但你不知道他的动机、目标或者恐惧,你不知道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也不知道在你设置的这种性格下他应该做什么事。 也就是说,你的角色在你的笔下没有活起来,他们像是一个个被你控制的牵线木偶,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而实际上,推动故事往前发展的应该是你笔下角色的性格,而非你的情节安排。 ![]() 《琅琊榜》中,靖王救卫铮那个桥段,夏江明明说的是实话,但皇上不信,并不是情节设置他要不信,而是他性格多疑,越是没有疑点的时候他越不信。 这才是合情合理的。 只有人物的言行符合他的性格,才有趣、有冲突、有看点。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这篇文章是不是跑题了?角色性格和写不下去有什么关系吗? 有关系。 不够了解你的角色,无法让角色自己去推动故事发展,是你写不下去的根源。 想想看,不能让你笔下的人物自己去“决定”自己要做哪些事、不做哪些事,就相当于他的所有行为和语言都是你“现编”的,你需要现编那么多性格不同的角色对话和行动,你当然编不下去啦。 ![]() 那么,现在找到根源,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看看经典人物原型这一类的书,可以看我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一本,也可以看其他的,如“经典原型36种”,所有的角色都会包括在里面。 二,平时看剧看书的时候,如果觉得某个角色让你特别喜欢,可以留意这个角色的做事风格、说话用词等。比如我很喜欢《琅琊榜》中言豫津和萧景睿,还有飞流这三个角色,就会去刻意留意他们之间的对话,这样下次自己写这个性格的人物时,就知道该怎么下笔了。 ![]() 而你如果写的是现实中的人物,那就要多去观察那一类的共同特点。比如你要以清洁工为主角写一个故事,那就要多去跟清洁工聊天,多听听他们彼此之间是怎么说话的,还要多观察他们走路的形态,休息时是什么样子、工作时是什么样子…… 无论是情节设置,还是角色特点,都要多去琢磨,看到好的案例多分析并添加到自己的笔记里,这样写起来才能游刃有余。 最后,如果你写过小说,也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本文提供的解决办法你可以去试一试;如果你有写小说的想法但还没开始写,那么可以收藏本文,当你开始写的时候,兴许可以让你少踩一些坑。 |
|
来自: 冬天惠铃 > 《A04小说/编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