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春节习俗 探究过年渊源

 nusa_li 2019-01-29

 

摘要: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这种重要不仅在于每个人的心里,还反映在过年前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习俗上。

 


在中国,要说最隆重、最热闹、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意义最为重大的传统节日,莫过于春节了。

 

不管身在何方、离家多远,不论工作多忙、生意多大,都要挤上千军万马向故乡的“春运专列”,人随心走,一起奔赴久违的家乡,赶在除夕之夜与家人团聚。

 

春节为什么如此重要?春节又有什么讲究呢?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春节又称新春、新岁、新禧、大年,还有口头语的度岁、过年等。

 

新春贺岁围绕祭祀祈年这个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俗话说:正月十五未过,还不算过完年。其实,过年也不是从除夕开始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即为“小年”,各种仪式活动就陆续展开了。

 

今天我们就从小年说起,将华夏春节的习俗一一进行盘点。

 


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称“小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

 

小年还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意即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举行祭灶。

 

传统习俗:贴春联、扫尘、祭灶、吃灶糖等。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等。

 

腊月廿五:传统习俗有做豆腐、接玉皇、照田蚕、赶乱岁。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

 

腊月廿六:这一天在民间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所谓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割年肉”是因为部分地方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在部分地方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起来。

 

腊月廿七: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

 

年二八:腊月二十八的俗称。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说在阴历腊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迎接新年。

 

关于年二八的民谣还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二十八蒸枣花”、“不要慌不要忙,二十八,还有一场(乡下赶场买年货的说法)”。从中可知,到了年二八,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过年的主食了。

 

传统习俗:在这天,家家户户都保留着贴年画、洗邋遢、发面、打糕蒸馍的传统习俗。

 


除夕:每年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月大为三十,月小为廿九)称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

 

由于阴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统称为“大年三十”。这是春节里最为重要的重头戏。

 

传统习俗:祭祀、贴春联、置天地桌、吃年夜饭、接神、踩祟、接财神、发压岁钱、守岁等。

 

除夕这天,除了祭祖,还要祭拜天地。许多地方从早上就开始忙着进行祭祀,据说越早祭祀的人获得的福气就越多。祭祀之后就开始筹备年夜饭、贴春联等。除夕下午,一家人早早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然后打开电视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年夜饭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到零点时,要开门出去燃放鞭炮,刹那间万炮齐鸣,甚是喧闹。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为“鸡日”是真正意义上的“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

 

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又称“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此外,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主要习俗:早起、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贴画鸡。正月初一零点时分,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正月初一凌晨拜神,有些地方下午祭祖。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称为“贺新岁”。

 

正月初二正月初二是“狗日”,初二开年,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发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主要习俗:祭财神、姑爷节。大年初二,按照民俗惯例,基本上不去亲朋好友家逛门,如果一定要去,初一那天就要先去报到一下,第二天才能再去。

 

正月初三正月初三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因此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主要习俗:烧门神纸、小年朝。。

 

正月初四正月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迎神接神。传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传统习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罗,扔穷。

 

正月初五正月初五是“牛日”,俗称破五。北方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传统习俗: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

 

正月初六正月初六是“马日”,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大年初六也是启市日,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传统习俗:送穷,启市。

 

正月初七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

 

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传统习俗: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

 

正月初八年初八是开工日,派发开工利是,是广东老板过年后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阴则年歉,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

 

传统习俗:顺星、放生祈福。

 

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有说“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四御”,是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

 

传统习俗: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认为,“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

 

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传统习俗:子婿日、行彩桥、吃烙合子、炮龙节、贺添丁、上采日、奉紫姑。

 

正月十二十二搭灯棚: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传统习俗:搭灯棚、烤火节、过老鼠节、包饺子、“点丁”日。

 

正月十三正月十三的春节习俗有灯头生日、滚龙灯、扎彩灯、吃汤圆、祭祀关公、做圣虫、祭海、放海灯。

 

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

 

正月十四这一天的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吃麦流、吃糊辣羹、伏羲诞辰日、守财神、偷青、走大桥、卜紫姑、卜流花等。

 


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闹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发展至今,烧烟花也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

 

春节期间,习俗多多,热闹非凡,盛况空前,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

 

传统习俗:元宵节、灯会、吃元宵、演社火、走百病、偷菜、捏生肖、祈娃娃、拜晚年、游灯、听香、烧旺火、猜灯谜、抢灯裘。

 

春节习俗就为朋友们介绍到这儿,恭祝春节过得开心、闹得红火!你的家乡有哪些不一样的习俗呢?不妨也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