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穿着15块钱棉鞋的哈尔滨奶奶,捐了1000万元!她也是中国第一女伞兵

 北方的狼小美 2019-01-29

2018年9月,一笔1000万元的巨额捐款突然“空降”木兰县,这是该县县史上收到的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这些钱,是我们哈尔滨奶奶——86岁高龄的马旭和丈夫一辈子的积蓄。



马旭是谁?


马旭是中国首位女空降兵,一跳就是20多年,跳伞次数达到200多次,创造了三项中国跳伞之最:


第一个跳伞女兵、

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

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她以大校军衔退役。



1933年,马旭出生在黑龙江木兰县,父亲早年过世,剩下妈妈、弟弟和她。


马旭依旧记得,那时生活清贫,秋收之际,妈妈就去别人田地捡拾没有被收割彻底的土豆、玉米。紧巴巴的生活难以为继,当时村里人建议马旭的母亲:“养不活,那就送去当兵吧。”于是,14岁的马旭在乡亲的护送下参加了解放军。


那是1947年,从那时起马旭再没见过母亲,也再没回过故乡。


△年轻时的马旭英姿飒爽


1961年毕业分配时,马旭被分配到了武汉某部队,考验随之而来,部队当时要组建空降兵部队,28岁的马旭也想加入。但当时马旭的身高一米五三,体重仅有35公斤,远不能达到训练大纲的要求。


而且,新中国并没有女兵跳伞的先例,部队领导几经考虑,婉拒了她的请求



马旭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看到战友们在练习跳伞,她眼馋上台去尝试,但失败了。下了练习台后,马旭回到家挖了个三尺多深的大坑,填满沙子,用两张桌子、两把椅子搭起跳伞练习台。


“有了沙坑,没人的时候我就跳,一天跳五六百次。”


半年后,到了考核空降兵的时候,马旭又去恳求首长。经不起她的软磨硬泡,首长答应让她尝试一次,马旭毫不含糊,拿上伞包就登上热气球,从500米高空一跃而下,落地时稳稳当当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空降兵,当时马旭跳伞前留下的照片。


“为了打仗,跳过长江、跳过森林。”谈到这段过往,马旭依然记忆犹新,当年英姿飒爽的空降女兵照片她依旧保留着,将其视为珍宝。



老伴儿亲自为她做绝育手术


马旭与丈夫颜学庸相识于部队,二人都是军医。为了空降兵事业,夫妻俩决定不要孩子,当年是老伴儿颜学庸亲自为马旭做的绝育手术。



虽然老两口至今无儿无女,但他们心里的“孩子”却不少,那就是两个人一起努力,拿下的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


20世纪80年代,马旭和老伴离休,他们勤劳一生,选择了退而不休——潜心搞科研。为此,马旭到武汉大学外语系进修了4年外语。马旭学习的是日语,经过学习,她可以翻看一些外文科研资料。


△马旭夫妇的小屋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最宝贵的都是书籍。


为了解决跳伞着陆的瞬间、强大的冲击力容易造成士兵腰部或踝部骨折的问题,夫妻二人经过多方尝试,最终获得重大突破,发明了跳伞时着陆保护脚踝的充气护踝。为了验证发明成果的有效性,年过花甲的他们亲赴格尔木试验,最终这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


此后,他们还研制出高原跳伞“供氧背心”,填补了空降兵高原跳伞供氧上的一项空白。



发明了治疗萎缩性胃病的药剂,并获得专利,由此还开发出治疗肿瘤的一种药剂。


“部队支持我们搞科研,提供经费、场地,给了许多支持。”马旭对此感激不已。


几十年间,马旭夫妇二人申请4项发明专利,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等专业论文。

△马旭夫妇退休后把精力投入到空降兵安全防护领域的科技研发上。


科研成果换来的报酬,他们二老都存下来,成为如今捐献给故乡木兰县1000万元捐款中的一部分。


捐1000万,竟然住在这样的环境里


为了采访这位感动中国2018年度候选人物、“冰城楷模”,哈尔滨日报记者赶赴武汉市,在木兰山脚下空降兵某部旁,一所并不起眼的院落,两间简陋平房相邻而立,树上结满柑橘。



捐出1000万元巨款,竟然住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是记者走进马旭夫妇生活的小屋里的第一感受。



难以想象,拿出千万捐款的二老,家中却简陋异常,许久没有粉刷的墙上,部分墙皮已剥落,客厅吊灯也年久失修,家具用了数十年,沙发露出破麻袋和棉絮。二老共用着一部用了十多年的翻盖手机,所穿衣服是军队发的各种作训服、T恤等。捐赠的1000万元,是两位老人一分一厘积攒所得。


“您脚上这双就是您最好的鞋了?”记者看到老人浑身上下,就一双鞋子看起来比较新。


“嗯,是我买的。”老人回答。


“这个多少钱啊?”记者追问。


15块钱。我家来客人我不能够破破烂烂的是不。”老人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你可别笑话我啊。”


△虽然85岁高龄,夫妇两还每天坚持读书看报。


“家里最值钱的家当是书籍、报纸和各种资料。”马旭老人笑称。


记者看到,各类书籍摆满两个大书柜,各类报刊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着。二老卧室墙壁上,还贴满日语笔记。老人说,五年前,她开始准备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生,至今仍在补习日语准备考试。


思乡:继续攒钱,为了家乡更好


60多年来,马旭虽然住在武汉,但她心中念念不忘的是2500公里之外的老家——黑龙江省木兰县。从15岁参军离开故乡起,70年间,马老没能再回去过,如今,家乡已没有亲人,留在脑海里的只剩儿时的记忆。


我当了兵,上过军医大学,生活幸福了,不能忘记家乡黑土地的兄弟姐妹。


马旭老人有着满满的生活幸福感,“现在国内正在精准扶贫,实行东北振兴。在我脑里,有国才有家,国家强大富裕了,才有好日子过。”作为党员,马旭很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



而随着年龄渐长,马旭心里也着急。


我80多岁了,日子可能不多了,身体也不咋样,争取早点把钱捐给家乡,这两三年心里着急,也没找到路子。


去年一场在武汉的战友聚会带来转机。战友在木兰县民政局工作,告诉她有几个捐赠对象,马旭选择了教育局,小孩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


△资料图


2018年9月13日,马旭夫妇二人和另外两人来到工商银行武汉机场河支行转账 300 万元,因为款项较大,引起银行职员的警觉,从而有了后续“八旬老人转账巨款银行报了警”的故事。也正因为这个美丽的误会,马旭老人的事迹广为人知,感动了无数的国人。


明年3月底,马旭老人的理财产品将到期,届时另外700万元也将投入家乡的教育建设。


“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我现在)盼望着快到明年3月底,取出钱捐赠。”


 “只要我活着,就继续为家乡攒钱。



“你们老两口将毕生的积蓄全部捐出来,自己的生活怎么办?”记者问马旭。


我和老伴都有离退休工资,看病也有保障,物质上的条件,我觉得不需要追求太多。”


只有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家乡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马旭告诉记者,木兰县将把这笔捐款用于兴建一个集教育、文化、科普于一身的未成年人实践基地,预计 2019 年就会建好。


“您到时候会回去看看这个场馆吗?”记者问。


老人说,她确实想回去看看,但她也跟家乡政府提出来,不要让家乡破费,也不要举行捐献仪式,把钱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如果可能,我会在场馆里给家乡的孩子们讲讲历史,讲讲我们小时候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