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名次揭晓,考题二选一,注重对现实价值的提炼让创作冲动有去处,获得讲述的自由2019年01月28日 12: 上海/专题
本报讯(记者 施晨露)第二十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名次前天揭晓,从全国各地200多名复赛选手中产生了68名一等奖和153名二等奖,而这200余位复赛选手是从近7万份初赛来稿中脱颖而出的。
题目新颖,评委也有更新 今年复赛仍是限时3小时的现场创作,考题二选一,其一为“大师离去”,其二为首次出现的图表题——简略标明了80后、90后、00后的出生人数。无论是“大师离去”的年代,还是代际与出生率,都与现实颇有关联度。“相比‘脑洞’,无论是新概念大赛还是《萌芽》杂志,这几年,我们都更注重对现实价值的提炼。”《萌芽》编辑部主任桂传俍说。 “定题过程非常严格,备选题目40多个,由评委经过三轮投票产生。”《萌芽》杂志社社长孙甘露介绍,“今年的题目本身也很新颖,根据统计出的人口出生率结构变化这个图形,评委们给出的信息非常少,只有简单的数字。第二个题目中‘大师’怎么定义?‘离去’怎么定义?这届参赛者也交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孙甘露感慨,“新概念”走到第21年,即便是在心理上,外界也都对大赛寄予了更高期待,希望“新概念”能迭代出更新的概念。今年的“新”一方面表现在题目上,另一方面,评委人选也有更新。“本届评委中,既有研究网络文学的学者邵燕君,也有青年作家小白、路内等,为大赛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孙甘露说,无论作为大赛组织方准备了多少“新”元素,最终的“新”还是体现在参赛者身上。20多年间,当年的第一批参赛者都已为人父母,“参赛者早就换了一代人,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题目的导向和作品的选择,表明《萌芽》与新概念对于文学的标准。用评选出的作者和作品来回应,今天的‘新’到底是什么。” 从赛事中挖掘未来作者 获得C组一等奖的郭宇正在美国布朗大学比较文学专业读大四,她选择了“大师离去”作为复赛题,作品内容是一个女孩追随一位文学大师,但熟悉了解后,发现大师的文字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理想中的样子,最后她将大师的手稿全部烧掉,去追寻自己的文学梦了。郭宇说,“‘大师’这一词在文学语境中往往隐含有男性、主导者之意,‘离去’也就有了脱离崇拜和控制之意。”“最近一年,离去的大师确实非常多,也有不少选手写金庸、斯坦·李、林清玄这样刚刚故去的名人,郭宇这篇稿件的切入点更为文学性,让我们眼前一亮。”桂传俍说。另一位受到他褒赏的一等奖获得者、来自成都的高三学生尹不移选择了图表题,他的观点是“把社会问题简化成数字、年龄段是不恰当的”。尹不移来自震区,他的初赛稿件《震后嘉年华》被桂传俍评价为“既有生命经验,又有很高的写作技巧”。 “新概念作文大赛成功地在青少年中树立了写作的一种风气,写作的一种价值。”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曾这样提出。“我们编杂志的人深知,稿件荒、作者荒一直存在,每年的赛事中能够挖掘一两位可以成为未来作者的选手,就足够让人高兴了。”桂传俍说。 孙甘露说,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连续举办21年,大赛紧扣文学性和公益性,对参赛者不收取报名费用,对复赛参赛者还提供每人500元上限的来沪交通费报销,对获奖者作品刊登、图书出版给予稿费支持。“新概念”始终面向文学的未来,大赛主张“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文学宗旨,对文学新人而言,如果能够通过参赛使自己的创作冲动有所去处,获得讲述自己所思所想所感的自由,感受到写作是快乐的,那大赛的初衷已达到。“新概念”的“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