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香拜把子”是什么意思?芳官真有资格骂赵姨娘吗?

 仙人洞主晨曦馆 2019-01-29
因为一包茉莉粉,赵姨娘感到了莫大的欺辱,顶着一头火便赶往怡红院来,见着芳官二话不说便将粉照芳官的脸砸过去:“小淫妇!你是我银子钱买来学戏的,不过娼妇粉头之流!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的,你都会看人下菜碟儿。宝玉要给东西,你拦在头里,莫不是要了你的了?拿这个哄他,你只当他不认得呢!好不好,他们是手足,都是一样的主子,那里有你小看他的!”

赵姨娘在贾府是个特别的存在,主子们不待见她,下人也不恭维她,自然,主子们厌弃她也有各种缘故,好比赵姨娘生下贾环这一儿子,即便是庶出,将来也是宝玉分配家族资产的一个对手,连贾赦要恶心贾母贾政等人,还拍着贾环的头道:“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利益相争令赵姨娘成为被打压对象仅是一点,其实,更多时候,赵姨娘行为举止实在荒诞不经,常常不按常理出牌,甘愿与众人为敌。

贾府上下谁不是一双富贵眼睛?主子的喜好就是自己的喜好,赵姨娘被排斥,被冷落,没的谁愿意讨这个晦气?

虽然满腹牢骚,但赵姨娘此前最多是在自己屋里指着贾环的鼻子骂其站高台盘罢了,再胆壮些也是偷偷摸摸跟马道婆算计做法置凤姐宝玉于死地而已,哪里敢这么肆无忌惮、明火执仗过?还不是因为老太妃薨逝,贾母王夫人等一众管事的主子前往守制,赵姨娘唯恐天下不乱来个搅混水罢了,就如她所言:“趁着这回子撞尸的撞尸去了,挺床的便挺床,吵一出子,大家别心净,也算是报仇。”

也是合当有事,赵姨娘首次“征战”,却遇到了个比她更不按常理出牌的芳官。芳官原是戏班里的优伶,因老太妃薨逝要守制,府中几年内不能闻见丝竹管弦之乐,贾府只能遣散戏班,芳官等人不愿出府,便被留着做了各位主子的丫鬟。所以芳官等人是未经过岗前培训的,兼宝玉是个不在乎虚节假礼的主,芳官在戏班子时的天性无须收拢,反而更加放飞自我。

这么个不知规矩为何物的芳官,听到赵姨娘这么一骂,恼的很,当下回敬:

“没了硝我才把这个给他的。若说没了,又恐他不信,难道这不是好的?我便学戏,也没往外头去唱。我一个女孩儿家,知道什么是粉头面头的!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呢!”

什么意思呢?首先把茉莉粉的事情解释了;其次再表明身份,我虽然是学戏的,但也仅仅在贾府唱戏,没出去抛头露面过,不知道粉头为何物,赵姨娘你知道你不干净;再次,便是用“梅香拜把子挖苦了赵姨娘。

梅香拜把子是何意?

梅香在古代多指丫鬟,这在很多小说都有点到。好比《金瓶梅》中,潘金莲给西门庆唱的小曲儿:

唤梅香,开笼箱,穿一套素缟衣裳,打扮的是西施模样。出绣房,梅香,你与我卷起帘儿,烧一炷儿夜香。

这里为女主人开箱笼找衣裳、打卷帘的梅香就是丫鬟。如果看官认为这位丫鬟刚好叫梅香,那《水浒传》中的一处描写就说明了一切。在第五十六回,时迁上徐宁家盗雁翎金甲时,书中写到:

听得徐宁夫妻两口儿上床睡了,两个丫鬟在房门外打铺,房里桌上却点着碗灯。那屋个人都睡着了。两个梅香一日服侍到晚,精神困倦,亦皆睡了。

这里的两个梅香就是丫鬟。如此,跟梅香拜把子的就是也是丫鬟,分不出高下,芳官骂赵姨娘的话便是:咱们都是奴才,谁也别当谁老大,谁也别瞧不起谁。

芳官说的也有一定道理,赵姨娘虽说是贾政的小妾,但并非良妾,只因她是家生子出身,比不得尤二姐这种清白人家的女儿,即便跟婚前与贾珍不干不净,也是正经人家出身,可以赶着王熙凤这个正室叫姐姐。而赵姨娘就不一样了,她只能叫王夫人太太,便是宝玉进入贾政书房,她还得站在门外打帘子,做着奴才的活。

可悲的是赵姨娘虽然生下的一儿一女,她的身份并未得到提升,还给自己生了两个主子,王熙凤就曾骂她,“贾环好不好有人管,她现在是主子,岂有你骂她的理?”。这就是赵姨娘,一出生身份就被定死的赵姨娘,一辈子逃不出封建阶级划分的赵姨娘。

可有理归有理,但芳官并非不知道即便都是奴才,奴才们也是无法相安的。在奴才堆里,也要划分无数个等级来,多数时候奴才的等级划分与她们跟主子的关系成为正比,谁与主子亲近,便高贵些许,与主子疏远,便低贱了,芳官实际也是这种规则的受益人,要不然,柳家的怎么会巴巴的为其开小灶呢?还不是为了恭维她好让柳五儿进入怡红院当差吗?

芳官与宝玉亲近,便认为自己有了轻视赵姨娘的底气,可赵姨娘能在贾府横行十几年,凭的可不仅仅是她的愚昧鲁莽,而是贾政这颗大树,后又有探春这个亲女儿,虽然探春处处给赵姨娘没脸,但毕竟血浓于水,芳官让赵姨娘在大庭广众下失了脸面,也是失了探春的脸面,探春嘴上不说,背后如何整治芳官,也是后话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