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清一代权臣不超过五位,而能真正称为宰相的仅此一人

 山地之仔 2019-01-29

咸丰皇帝登基时,正值大清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席卷数省,各国列强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中兴王朝,即便是圣祖明君在世恐怕也是力有不逮。咸丰即位后,也立志要振兴大清,做一个好皇帝。因此,他即位不久便将长期把持中枢、误国误民的穆章阿革职。

显然将穆彰阿革职并不能缓解当时的形势危急,尤其是在如何镇压太平天国的问题上,朝臣们皆无作为也都拿不出可行性的方案。咸丰皇帝在最需要人才为他卖命的时候,陷入了用非其人的苦恼。可以说,历史让他喝下了清王朝多年酿成的苦酒。只手遮天的权臣——肃顺,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上历史舞台的。

自咸丰六年文庆去世后,咸丰帝无奈之下起用了彭蕴章为首席军机大臣。彭蕴章,江苏长洲人,出身官宦之家。他本人在官场上混迹甚久,咸丰六年十一月,彭蕴章以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升为领班军机大臣。

在彭蕴章担任军机大臣的数年间,清政府真是到了内外交困的地步。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起义方兴未艾,直欲取清王朝而代之;而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则气势汹汹地打了进来,蓄意侵夺中国的主权,逼迫清政府低头,他们从广州一路打到北京,不达目的,决不停止进攻。

咸丰帝面对如此危局,捉襟见肘,狼狈不堪。这时他才痛切地感觉得力助手的重要,无奈,彭蕴章根本不能担当此任,几位军机大臣也都不堪胜用。不过,当时咸丰帝身边,除了军机大臣外,还有一种少为人知的御前大臣。咸丰帝失望之余,不得不改弦更张,将军机大臣置于一旁,任用满族亲贵,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及同父异母弟肃顺等御前大臣。

此后,御前会议渐渐取代军机处,成为咸丰朝的决策机构。,到了后来,肃顺等人极力排挤军机大臣,似有欺压之意。从人事安排来看,肃顺排在末位,这也很好理解。因为,肃顺不过是个远支宗室,曾长期四处游荡,无所事事,给他做个散秩大臣,也只是为了照顾他的衣食,无论如何也没有欺压军机大臣的资格。

所有这一切,都是咸丰帝给他的权力,而军机大臣本是皇帝的亲信并非肃顺的家奴,他欲行欺压,也要看咸丰的态度。正是由于国势危急,咸丰帝急需助手,欲行非常之事,必用非常之人,所以才弃军机处不用,放纵肃顺如虎狼。

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虽然是两个世袭的铁帽子王,同样也被重用,但他们办事能力不强,遇事总是拿不出主意。而肃顺为人机敏、刚毅,尽管有点不学无术,但遇事果断,敢作敢为,具有一定社会经验与办事才能。尤其他长期接触社会下层,能洞悉社会弊端痛恨官场的昏庸腐败,这一点很合咸丰胃口。

当时,国家内忧外患,整个王朝岌岌可危,而清政府各级官员,从中央到地方,绝大多数贪污腐败。咸丰帝心急如焚,急欲从中政治上扭转清政府的危机局面,于是大刀阔斧,严刑峻法,对吏治严加整顿,接连兴起几个大狱。如议约违旨案、顺天乡试舞弊案,户部宝钞处贪污案,一些元老重臣或被科以重罪,或被处斩,这一系列重大案件,肃顺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经过一系列的整顿,一时朝野震惊,风气大为好转,直到辛酉政变肃顺被处死之前,再也没有发生过考场舞弊案件。可见,当时肃顺对吏治的整顿还是取得一定效果的。不过,有人指责肃顺权力过大,有侵夺皇权之嫌。

事实上,像肃顺这样的权臣并不多见,之前有鳌拜、明珠、索额图、和珅等人,但总数不会超过五个。可以说,肃顺在咸丰时期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值得提出的是,当他的意见与咸丰产生分歧是,敢于坚持己见,并起而抗争,这种情况更是多年来没有出现过的。

因此,我们可以将肃顺与明初时期的宰相颇为相似,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起主要原因还是在太平天国的强大压力下,咸丰帝一人难以独支危局,不得不倚靠强有力的宰辅。这样,在中央政权的实际运作中,就不能不容忍和默许相权的存在,也就是说,有清一代,只有肃顺可称是名正言顺的大清宰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