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整天和图片打交道的人来说,提到插花艺术,是喜欢的。因为艺术有相通之处,我可以借鉴插花的造型,在摄影中采用旁逸斜出以及留白等手法。 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面对插花艺术,是知道的。因为大街小巷商场会场,到处都可以看到美丽的插花,她给我们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但是,昨天在浦东图书馆,无意之中看到的一场花艺展示,让我对插花艺术,一下子从肤浅变得深刻。我用手机拍下了我眼中的花艺展,经后期制作后,我得到了我眼中的插花。 我特别喜欢这幅《惜花》的图片。从陶制花器中远远伸出的枝条,和墙上挂着的书法作品中“惜花”的“惜”字那长长的一竖,深情地交互在一起。好一个“惜”字了得!黛玉葬花,传递的是伤感,是消极。而一个绵长的“惜”字,传递的是浓浓的爱怜,由衷的欣赏,百倍的珍惜。
看花艺展,我们不仅能闻到沁人心脾的芬芳,更能感受到冬日里涌遍全身的暖意。 我立刻感悟到了插花的最高境界。插花的造型仅仅是插花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花器,花架,以及与之呼应的书法绘画作品,甚至于家具场景的布置,多种元素融为一体,这才叫插花,这才能让小小的插花完美地诠释出思想的精髓。 而摄影人的眼睛,就是要能够从现实场景中,描绘出心中想要表现的画面。同样,按动快门,也只是拍摄过程中最后一个简单的步骤。 虽然插花的材质都是鲜花,而且暗香浮动。但是在这里,鲜花本身的形态已经不应该是摄影师拍摄的重点,而花艺展的整体视觉画面,或者说能够从俯仰平移等不同角度截取和插花主题相关的有意义的画面,才是拍摄的重点。
比如说,在展厅的立体空间里,有一个厚重的花盆和厚重的树根组成的盆景。墙上与之相呼应的,就是由一块厚重的山体构成的图画。看展览可以移动脚步多角度观看,但是拍摄必须用镜头里把二者放在一个画面中。关键点在于要主题突出,轻重均衡。并且,画面不能有杂物干扰。 在古代散曲《水仙子》中,有这样的描写:'纸糊窗,柏木榻。挂一幅单条画,供一支得意花。自烧香,童子煎茶'。 读过古典文学中对文人焚香,煮茶,插花,挂画四种雅兴的描写,再看到有茶席,条幅,插花等元素的花艺展示,你就会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刻的感受。 于是,我也从古人茶艺, 绘画,书法中汲取营养,用古代书法绘画中留白的形式,通过后期调整变形等手法,做出一幅组图。我想,就用《惜花》,或许更能表达创作者当初的思想。 疏密有致,旁逸斜出,这不仅仅是插花,更是多种艺术形式共同遵守的哲学思想。 如果说插花和书画结合,营造出了雅致的风格,那么说插花和老上海古旧的老照片结合,则营造出穿越时空的梦境。 一盆姹紫嫣红的鲜花,一张昏黄的旧照片,二者结合,让人好像走进老上海居民家中,推窗观赏昔日的繁华。 拍这一组图片,关键点在于鲜花的造型和背景的画面,重叠的位置要恰到好处,融为一体。
做组图,关键点在于画面风格统一,内容统一,色调明暗统一。单幅可以自由,选到组图里,如果有明显的不和谐,选中单幅,做适当的微调即可。不需要另外操作。 年轻时就常常听人谈论,艺术是相通的。插花的艺术滋养,让我的摄影思想有所提高。 插花的最高境界是多种元素融为一体。摄影何尝不是呢?诗歌,书法,美术,茶艺,插花,甚至于家具摆设,甚至于展厅灯光布置,等等,等等,都不是摄影 。但是,你能说哪一样没有给摄影以滋养呢。“功夫在诗外”,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要走得更深更远,汲取的知识,一定是更广更博,一定“在诗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