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诵 | 我有一瓢酒 可以慰风尘

 齐一摄现美 2019-01-29


韦应物 - 简卢陟 来自苏语堂 02:44


雅诵 - 唐风宋雨里的阴晴圆缺



简卢陟


【唐】韦应物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XXXX

朗诵:苏洋

配图:李华弌 - 灵石傲世 立轴 设色纸本 96.5×170cm

配乐:李炜 - 柳青娘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李华弌 - 云溪孤松 镜框 设色纸本 96.5×170cm



苏洋手记


风尘说

 

如果把“风”与“尘”分开来说,会有各种诗意景象,但如果把两字组合在一起,则现代人似乎只能有一种理解——风月场。我当然希望人们能如传统文化那样,赋予这两个字更多的含义,比如“旅途劳顿”、“漂泊江湖”、“戎事”等等,但现代人尤其是当代人,可能是耳濡目染的多了,不知不觉中就把“风尘”通过“女子”二字给“沦落”了。

 

无论从字面和字义来看,“风尘”二字都是最佳组合。二者一动一静、一隐一显、一高一低、一虚一实。风的动需要尘的静的陪衬,风的隐需要借助尘来彰显,如同江湖高手隐士,最后如果没有一场惊天动地的绝杀,是无法衬托出高手之高与隐士之隐的。诗人们之所以喜欢在诗文中引用这两个字,一半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所致,一半大概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字义来表达一种江湖意趣。

 

“风尘”二字如果和“女子”组合,则会生出许多暧昧来。如同英雄需要美人的陪衬,江湖也许要女子的平衡。这种制衡的存在,不仅有着自然之功效,更有对历史文化的点染作用。试想,如果没有女子在风尘中的点染,历史虽雄壮辉煌,但也难免会枯燥单调。就诗文而言,如果没有风尘中的女子,不知道要失去多少瑰丽的诗篇。如若不是篇幅所限,我真想把那些与风尘女子有关的千古名篇都一一罗列出来。

 

好在,风尘二字通过千百年的辗转,在这一两年又被人们推崇追捧似乎成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正能量”。这要归功于唐朝大诗人韦应物的这首《简卢陟》。虽然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具有风与尘的含义——一阵风似的铺天盖地而来卷起所有尘土,又一阵风似的偃旗息鼓悄然而去,最后尘归尘土归土——但在这一起落过程中还是有不少人受益,借助于“风尘”二字来表达自己的“风尘”。“我有XXX,足以慰风尘”一时成为人间座右铭。

 

韦应物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可以慰风尘”会引发一场全民赋诗的热潮。世间各种风尘都在他的句式中被抚慰,人们在欢乐中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复礼,记不记得住韦应物这个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传统诗文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完成了自身完美的穿越,透过千百年的风尘去抚慰当代人空虚的心灵。

 

我特别喜欢诗文中的“一瓢酒”这三个字,不仅透着一股豪气,更显示出时间河流中的苍凉悲壮。一壶酒,只是用来细斟慢饮的,只有“一瓢酒”才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燃情之物。说到这里又想起一桩公案,说李叔同的《送别》中,到底是“一”什么?有“一觚”“一瓢”之争,歌手朴树甚至在歌中直接写成了“一壶”。其实,完全不需要丰子恺后来的解释,只要读读韦应物的《简卢陟》,你就会知道,具有大侠和隐士风骨的弘一法师,当然会用“一瓢酒”来表达别离的悲壮了。真伪立辨,高下立现。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所有的风尘,都在这一瓢中被一饮而尽。


李华弌 - 雪霁图 水墨 设色 纸本 136×68cm


李华弌,旅美画家,他飘逸灵秀的绘画风格以高山峻岭为基调,代表了对北宋时期山水画的推崇。他被誉为“当代高古水墨第一人”。


喜欢【苏语堂】的好声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