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偌大的故宫竟然没有烟囱,做饭取暖怎么办?

 dongchang 2019-01-29

北京故宫:明清两代的紫禁城,它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精华,也是世界五大宫之一。不知道您在参观故宫的时候发现没有?偌大的紫禁城竟然没有烟囱!有人说了,如此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弄一堆烟囱竖在那里多难看哪?可这不是难看好看的问题呀!

要知道,古代是没有液化气、天然气的,也没有电磁炉、电暖气,更没有热力公司提供集中供暖。人们一日三餐要自己生火做饭,冬天的取暖问题也要自己解决。对于民间来讲,做饭一般用木柴生火,甚至稻草、干树叶都可以拿来用。过去专门有人砍柴卖钱,也会有人专门收集旧木头加工成劈柴出售,西单附近有个辟才胡同,其实原名叫劈柴胡同,就是因为过去这里有个很大的劈柴厂。

旧时的人们,家里一般都睡火炕,外屋有灶台(没有灶台在哪儿供灶王爷呀,为什么会有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祭灶的习俗呢,过去可是家家户户都得供灶王爷的),冬天烧火做饭的同时把炕也就烧热了,炕热了、家里也就暖和了,这样即解决了吃饭问题,也解决了取暖问题。

炕都是用土坯盘的,下面是火道,热量通过火道将炕烧热,同时烧柴产生的烟雾,也通过火道向外传送,最后经过房顶的烟囱排出。因此过去一到饭点儿,家家房顶都会冒起炊烟,要不怎么会有炊烟四起这个成语,和“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这样儿的歌词呢?

再有,您常听说一句话形容孩子们淘气(特别是男孩),叫“爬树掏鸟窝、上房堵烟囱”,可见过去家家都有烟囱。后来有了煤球炉子、蜂窝煤炉子,很好的帮助了人们解决吃饭和取暖问题。不过炉子也要有烟囱,只不过炉子的烟囱是铁皮的,灶台的烟囱是砖砌的。

封建社会的皇帝虽然号称万民之主、九五之尊,但他也是人哪!冬天也冷、不吃饭也饿!何况皇宫里上上下下好几千口子人(据说乾隆时期光太监就三千人,还得加上皇帝和他们老婆孩子们呢,还有宫女呢,可不得好几千?),吃饭和取暖问题如何解决呢?难道皇宫里做饭就不用生火?难道皇上睡觉前就不烧炕吗?

千万别说什么“皇帝睡觉不是睡龙床吗?”这类的话,您到故宫里的暖阁去看看,基本都是火炕。既然要生火做饭,又要烧炕,那故宫里怎么会没有烟囱呢?没有烟囱,那些烟雾跑到哪里去了?好了,不啰嗦了,咱们来“揭秘”一下故宫没有烟囱的原因吧!

首先,皇宫里当然要做饭,做饭就要生火。以前老说南方烧柴、北方烧煤。我国煤炭的历史虽久(早在六七千年前国人就发现了煤),但是广泛使用煤炭生火大概是隋唐左右,而且主要用于工业、特别是冶炼。生活中使用煤炭,应该是在明朝开始“流行”。

咱们之前有过一篇文章说过这方面的事儿,说朱棣在北京做燕王的时候,他爹朱元璋不太信任他,要他随时汇报境况。他给他爹“打报告”说北京是“泥锅造饭斗量柴”,朱元璋一听:烧柴还用斗量?敢情北京这么艰苦哪?于是就对他放松了警惕

原来朱棣说的“斗量柴”指的是煤,煤当然不能论捆了,得论斗。其实北京的皇宫里烧煤也没那么早,应该是明朝中期才开始使用,大约是嘉靖年间。到了清代开始盛行,主要是用于做饭,那么多人吃饭,这可是个不小的工程。

当时皇宫里烧的煤是无烟煤,最好的讲究是宁夏出产的太西煤,这种煤低硫、低磷,不产生烟雾,而且燃烧充分、热量极高,是当时皇宫里专用的,被称为“御煤”,又因其坚硬、致密且光泽度高而又被称为“乌金”。但是由于这种煤产地离北京太远,成本太高,因此用量极少。

其次是北京房山出产的子煤,子煤又叫红煤,据说房山区有个叫“红煤场”的地名,便是当年的红煤集散地之一。另外还有门头沟的小炉煤,这是宫里御膳房主要使用的无烟煤,从京西开采出来之后运往京城,由阜成门进城。为什么当初阜成门的门洞里要画一枝梅花呢?

梅与煤谐音,告诉人们这是走煤车的门。这三种煤共同的特点是无烟,而且不爆,还没有煤渣,燃烧完后煤灰呈现白色,轻如纸屑。过去皇宫有大的御膳房,各宫还有自己的小厨房,厨房的灶台都是特制的,不同于普通民宅的灶台,而且使用的都是无烟煤,无须做专门的大烟囱排烟。

使用这种无烟煤的好处,第一是好用、热量高;第二是安全,煤燃烧充分,煤灰里连个火星都没有,不至于死灰复燃形成火灾。第三,避免这么多厨房一起做饭,把皇宫熏得乌烟瘴气。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取暖怎么办?古代皇宫里取暖是通过以下这几种方法:

第一,建筑,故宫里院墙高大、厚实,有效的阻挡西北风的肆虐;建筑的围墙和屋顶也都非常厚,这样的建筑冬暖夏凉。第二,暖炉。墙顶虽厚,但有些建筑的面积较大,特别是办公的地方,墙顶再厚也挡不住温度低,而且多有采光不到的地方,所以大殿里还是会很阴冷的。

后宫的建筑,面积没那么大,特别是睡觉的屋子,都特小,就是为了防止这种阴冷。皇帝和后妃们为了御寒,都会有随身的手炉和脚炉,有的装水,有的装炭,踩在脚下或捧在手里,类似于现在的暖手宝。

第三,炭火盆取暖。说到炭,这是古代皇宫用于取暖的主要燃料。故宫是砖木结构的建筑群,最怕火灾,雷火无法避免,用火不慎引发的火灾也发生过,所以皇帝在这反面特别重视,严禁皇宫使用明火。

第四,地暖,您别以为地暖是现代人发明的取暖方式,建于明代的故宫就早早使用上了,只不过叫法不同,当时叫地炕,烧热的方式也不同,也是用炭。皇宫里一些重要的宫殿,地面下会建有火道,称作“地龙”。将燃烧的木炭倒入地炕口,热气在火道中流动,慢慢将屋里的地砖烤热,从而达到取暖的效果。

火道还会通到炕下面,让皇帝、后妃们睡上热被窝。那么皇宫的火炕就不需要烟囱吗?第一,皇宫做饭用御煤,取暖用的也是“御炭”,这种炭称为红罗炭,具体用什么木头制作不得而知,反正是很好的硬木,做出的木炭热量高,烟小,炭盆也用它,摆在室内也不呛人。

第三,烧地暖时填木炭的入口都在室外,叫火膛。管烧炕的太监们都是在室外作业,这样既不让室内见明火,也不会在屋内产生烟雾。但是,烟小不等于没烟,而且火道必须是通风的,如果是死的,里面的氧气根本没办法支持木炭燃烧。

所以故宫里并非真的没有烟囱,只不过大量使用无烟煤和木炭,烟雾很小,用不着设置民用的那种烟囱,而是在火道的尽头都设置排烟孔,通过它使空气流通,也用来排烟。

如今故宫里地炕还保留着,室外的火膛也在,您去故宫参观的时候,看完地炕和火膛,不妨找一找排烟口,看看故宫那别样的“烟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