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人是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果果w65k9gp8te 2019-01-29

遇事三思而后行,祸可以从口出,重则招致杀身之祸

自知之明,往往反应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态度上,民间的说话也叫做“不知进退”。

1、生活中的成功者是能恰当地把握自己,做到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

什么场合可以说怎样说,什么场合不能说怎么解脱。

有些事情你知道但是我们不知道,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

2、一个人得自知之明实际就是你的情商,你是怎样认识自己的,你是怎样认识你的世界的。你是喜欢不伤别人面子地处理事情,你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其他的来处理事情。

当然你的世界你做主,但是你的世界里还有别人,你也可以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你的世界被自己弄丢了。很简单,是因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的世界你很好地和大家和睦相处,有理有让,以理服人,尊重他人而不是不依不饶,有了成绩、有了利益让别人几分,有了过失能合理地分担,见人高升不是仰人鼻息,见人落难不是不依不饶,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能完成的事情也不是夸下海口。

总之,这些都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部分,做到自知自明没有什么困难的。

3、有一个古人是最好的全无自知之明的例子。杨修。杨修是有股子聪明劲儿的。 “一合酥”、“阔”都说明了杨修在曹操的营帐里,聪明的程度没有多少人能比拟的。

对于杨修而言,官职已经到了“行军主簿”的程度,对于冷兵器时代一个不能上马杀敌的人而言,官职已经不低了。按说杨修自己就应该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以图自保,安心做事,安心领酬足矣。

两件事为杨修带来杀身之祸。第一件事是杨修为曹植出招,让曹操难以正确判断曹植、曹丕的能力。杨修已经插足了曹操的家事,你聪明没有关系,但是你参与了别人领导的家务事,领导很不爽。第二件事是杨修以“鸡肋”揣测曹操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这叫什么,这是动摇军心。两件事情加一起彻底把曹操激怒了,杨修被斩首了。

杨修之死,祸从何起,全无自知之明罢了。

4、作者罗贯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杨修之死,他想告诉世人什么呢?

是曹操手段很毒辣吗,不是的,在古代的军事行动中动摇军心者必死。

实际他想说:恃才不可傲物,贵人话语迟,话到嘴边留半句,遇到事情三思而后行,祸可以从口出,重则招致杀身之祸。

心中不要总想自己为人处世也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一下。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身单休重负,言轻莫劝人。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