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白鹿原》是一部被低估的史诗名著?反思是最好的维护

 快乐老年435 2019-01-29

一直以来总感觉我们的优秀小说作品里,缺少那种优秀的史诗般著作,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很多年里,有过很多作者满怀激情试图创作史诗般的文学作品,但最后都随着时间的淘洗,被读者和时代抛弃,因为所谓史诗般的作品,一定要有一种相对客观的立场和作者冷静的历史审视角度,同时还要有着准确而尖锐的切入视角,没有这些最基本的条件,哪怕写出当时再多人争相阅读的作品,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


为什么说《白鹿原》是一部被低估的史诗名著?反思是最好的维护

我想没有这样的作品出现,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太多作家们的书写负担过重,如果把这种负担变换一个角度来理解,也许可称之为文学精神的缺失,当然他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正当理由,于是不朽就在这种精神的坚持与放弃中出现,陈忠实的《白鹿原》就是这样一部坚持文学精神的不朽之作,如果说哪一部小说可以横跨三个时代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我想整个二十世纪只有《白鹿原》这一部值得看了。

这就像一桌子荤菜,就这一盘黄瓜蘸酱,你没得选择,有时不朽其实就是比其他人多那么一点点勇气,这个跨度的时代书写很难,难在会碰触很多敏感话题,同时在立场上的选择,如何做到客观?这一系列的难题让很多作家望而却步,但陈忠实却勇敢的迈出了这一步,在《白鹿原》之前,陈忠实甚至都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他没有路遥因为《人生》而小有名气,他在发表白鹿原之前甚至都没有足够的收入支撑他的开支。

然而就在这种境地之下,他毅然的选择了比较有风险的写作立场,当然这个立场也不是偏袒谁,仅仅是站在一个冷静的叙事角度而已,这让很多作家估计都会汗颜,同时我们也看到,他写完之后,这部《白鹿原》的发表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如今虽然在销量上,这部作品被同类作品如《平凡的世界》远远的甩在后面,估计《白鹿原》连平凡的世界的后尾灯都看不见,但这并不表明它与《平凡的世界》两者的差距就应该是这样大。

回到《白鹿原》的文本,其实陈忠实为什么敢写这段历史,同时还敢站在一个中立的位置之上,其最大的原因是他运用了一个独特的叙事技巧,他巧妙的把广角的宏观的叙事角度和尖锐矛盾冲突拉低到一个家族里面去,在不影响史诗宏观角度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把冲突浓缩到一个家族里,由家代替“国”的故事,但这种浓缩却又同时映射到“国”的时代变迁,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避免自己的内容触及到上层敏感问题。


为什么说《白鹿原》是一部被低估的史诗名著?反思是最好的维护

其实这种视角和写作手法,我在阅读柏杨的一些杂文的时候,同样也会体验到,柏杨的杂文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具有政治层面的针对性,但所有的文字却都是在表达最底下的世俗层,他相当于把宏观视角拉回到世俗层面进行批判,因此就做到了一种迂回的方式完成自己的表达,避免与上层意识产生激烈对抗冲突,这是一种很巧妙的叙事技巧。

我们再看看陈忠实的文化立场,电视把白嘉轩拍成一个儒家道德模范,甚至说是一个完美的人,但陈忠实崇尚的儒家形象却是朱先生,而非白嘉轩,因为我看到白嘉轩在陈忠实的塑造下,其实具有了一种明显矛盾特征,小说中有一个明显的关键词,就是“人”,人在过去的传统文化中,要与“仁”进行关联。


为什么说《白鹿原》是一部被低估的史诗名著?反思是最好的维护

白嘉轩有一次称赞鹿三说:你是人。也就是说陈忠实塑造白嘉轩的时候,他是按“人者,仁也”这个传统的文化标准来塑造他,但同时陈忠实也意识到了传统的封建文化里有吃人的一面,这在田小娥死后说的那句话,我们会更容易理解,她对白嘉轩说:你不让我做人,我也不让你做人。白嘉轩不是“仁”的一面,恰恰就是对待田小娥态度上反应出来的,作让白嘉轩就是这样表现出了传统封建文化的两面性,一面是仁,一面也似鲁迅说的那样“吃人”。

这是陈忠实对白嘉轩角色的定位,也是陈忠实对传统封建文化的反思,这种客观的理解“儒”的意义有着历史性的认识高度,而这种高度恰恰是在一个近乎十全十美的主角中体现,才具有其影响力和审美力,在过去的作品里,我们有多少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在一个主角的位置上,同时体现人物隐含的文化冲突?

我们思考问题、质疑问题、指出问题,并不是做出对核心的否定,而是在最底层进行外围的反思,一味的拔高白嘉轩的形象,反而会遮蔽其缺点,这样就容易盲目的继续掩盖那些缺陷,并最终酿成恶果,有时最好的批判恰恰是一种最好的维护,这是陈忠实的妙笔,可惜被影视剧改的面目全非,丧失了批判的意义,自然就如人有病灶,不及时发现和诊治,等其到无法挽回再去叹息一样。


为什么说《白鹿原》是一部被低估的史诗名著?反思是最好的维护

读《白鹿原》的时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你对人物命运的不可预知性,读其他小说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跳读,甚至读到一半就知道故事的人物结局会是什么样子,而在《白鹿原》里,你再也不会有这样的预测能力,因为陈忠实让很多的人物命运变得完全没有固定的逻辑,但又同时符合人物命运走向,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完美艺术处理,这种境界的超越并不是那么容易,这样的感觉才像是命运牵着人物走,而不是作者牵着人物走。

整个八十年代的文学宽松环境造就了九十年代《白鹿原》的出现,一种崭新的文化在文学作品上的反思方式,它不同于之前的寻根文学,寻来寻去也许还不小心丢失了自己,试图去怀念那曾经的过去,不代表就可以有助于现在和将来,寻找根,怀念根,往往最终使自己仍旧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迷茫还是迷茫,失落还是失落,还不如陈忠实这样,实实在在的认真的反思过去,才能勇敢的面对未来!

就像作者让白嘉轩在故事的结局,带着剩下的那只眼,走到了鹿子霖的坟头忏悔他那过去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这样就对整个作品的艺术审美过程画上了一个最好的句号。

文:饼子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