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殊:成功就是——更慈悲与更智慧

 老鄧子 2019-01-29


成功就是:更慈悲与更智慧
写在林清玄逝世之后


昨日清晨,尚依在床头读书未起,儿子在他房间传过话来告知说:林清玄先生去世了。乍听心即一惊:他也走了!


本来是躺着的,马上身去了书房,从书架上取出他的作品,抚摸着书名,似悼念先生,又似重温他文字的清凉。先生一生不甚离奇,只是勤奋不辍地写作,把每日必写文字当成了功课去做,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他的小文甚得两岸读者喜爱,似雨夜清凉、夏荷幽幽,于浮躁的社会劈一竹风诗意之地小憩心灵,或者拂去烦躁,荡薄尘埃,暂得一席净土,安闲灵魂。有多少人是依着他文字的清凉成长的,我喜欢着的,相信大家也都早已喜欢了。


凡是勤奋的创作并其人品德行兼具之士,必得众人喜爱。


网上对他有这样的定语:先生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


李开复先生在闻知林清玄辞世的消息,也是悲感满怀,心有戚戚:他曾用文字撬动了无数人的青春,用质朴的语言娓娓讲述一点点凡尘心事。他揭开迎着阳光的窗角,让温暖和禅意照进凡人的生活,这是深情,亦是慈悲。


作为一个作家能博得多个层次以及年龄段人的喜爱,真不是一件易事,先生做到了,女人喜欢他的清新,男人受用着他文字的简单风雅。我们生活在喧嚣的尘世,奔忙在活着和活下去的路上,心情常常起伏难安,俗务的纠缠磨砺,时不时会暗淡了走下去的勇气,当疲顿之时,偶尔迷得一方静室坐下来,泡上茶,打开他的小文,时光好像凝固在这儿,便似面对了他柔和的目光,栖息在他慈悲的句子里,抚平了劳累。等你掩上门继续上路,嘴角又能俘起淡淡的微笑。


这便是文字所具有的淘洗心灵的魅力。


因为人,是需要被引导和开启的。当一个心灵遇见了他所需要的空气养料,他生命的气场就会运转起来。即使路途遥远也勇相追随。


网上翻看新闻时,看见了他临去世前分享的文字: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这一句也许就是先生一生最好的写照。虽是无意中微博的留言,却不成想成了他永恒的绝唱。



他后来的作品中注入了很多关于宗教的元素。据他自己介绍,是因为有一次无意中翻看书籍碰见了这样几句话:到了三十岁的时候,要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如果到了三十岁,还没有把全部时间,用来觉悟,就会一步步走向死亡。


他感觉震惊,却不知道觉悟是怎么回事。


于是辞掉了所有工作,到山上去清修和思考,开始渐渐走进佛教的世界。


经过三年的清修,他明了,所谓“觉悟”就是“学习看见我的心”


人活着,都是心的流动,心在哪儿,思想意念就驻扎在哪儿,所以修行修的就是一颗似有若无的心。只要心修正好了,我们的人生就不会坏到哪儿去。


然而现代人都慌忙地奔波在路上,要么名声,要么利养,哪还有空闲打理一下失落的心灵。我们的浪漫和诗意都去了哪儿了?


没有诗意的世界是贫乏的。


我们一方面怀念着诗意,一方面停留不下脚步,只安慰自己:等等,在等等。等某一天意外来临时,等待我们的只有一抔黄土。


我们也以为先生和他的文字会一直跟随在我们身边,会在我们随手捡起的杂志或翻看的书籍里不离不弃。


仔细审夺,世间之事,从来都是无常变幻,出生与消亡自有定数,我们只是不愿意认可而已。


年末在即,让我们坐下来打量一下自己的心灵,回到老家,坐在母亲的饭桌旁,听听亲人们的琐碎念叨,看着夕阳从母亲的炕上移到墙上。


林先生说:所谓的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走路,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漫其实就是创造一种时空、一种感受,在世俗的土地上开出一朵玫瑰花来。


其实,我最欣赏的还是先生的这句话:


如果你现在问我什么是成功,我会说:今天比昨天更慈悲、更智慧、更懂爱与宽容,就是一种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