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前,管风琴演奏家沈凡秀在大剧院与乐团排练。 对于新年或者新春音乐会来说,十几分钟一首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小曲听起来既过瘾,掌声叫好声又热烈,极其符合大众对节庆音乐会的审美需求。但前两天中国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的新春音乐盛宴,却是少有的端上了东西两盘大菜,两首中国作品极具民族风情,而法国的圣-桑则动用了管风琴这个少见的庞大家伙来烘托氛围。有趣的是,这台音乐盛宴是由“穆桂英”和沈凡秀两位巾帼女将联手奉上的新春贺礼。 整场音乐会只有三首曲子,上半场两首中国作品,一首由作曲家陈培勋创作的经典《心潮逐浪高》,是他读毛主席诗词《菩萨蛮·黄鹤楼》的有感之作。紧接着,张艺和音乐家们带着人们的思绪穿越回数百年前的宋代,随着那个英姿飒爽的穆桂英身披战甲、操刀上马、挂帅出征、保家卫国。这是根据京剧《穆桂英挂帅》改编的同名管弦乐作品,由原中央乐团杨牧云、邓宗安、张孔凡、刘玉宝等几位音乐家集体创作而成。庞大交响乐团里,此刻点缀着的中国红大鼓、排鼓、梆子等中国乐器格外显眼,一阵急促清脆的京剧锣鼓点,熟悉的皮黄曲调跟着交响乐团和谐地融在一起,幻化成“沙场秋点兵”的壮阔场景。四乐章的作品分为“天波府忆往事”“辽兵入寇”“挂帅”“出征”,在张艺的指挥下,国交情绪激昂地将作品一气呵成。 下半场乐团带来了法国作曲家圣-桑的《c小调第三交响曲“管风琴”》,这是在全世界上演率相当高的作品,但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却是难得一闻。管风琴对于一个高品质音乐厅来说,堪称奢侈的“装饰品”,没有它不够格,有它却很少用。所以,对观众而言算得上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了。 想来这一台音乐会非常有趣,它的主角原来是两位“女将”。如果说上半场的音乐形象是女将穆桂英,下半场挺枪出马的也是一位女将——管风琴演奏家沈凡秀。穆桂英手提绣绒大刀,上阵杀敌如入无人之境,而沈凡秀则是将那件数层楼高的庞然大物游刃有余地掌控在十指之间。舞台后方的观众席上,一束灯光罩住那个孤单而又娇小的身影,沈凡秀的上方、观众面前就是那个有数十只管道组成的庞大乐器。管风琴演奏家永远是背对着观众,看不见表情、看不见十指飞快地跳舞,只有那时不时的身影婆娑。说是管风琴和乐队的配合,更不如说是一件威力无穷的强大兵器和数十人组成的大编制乐团“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刃”势均力敌的博弈。而就在你来我往的撞击和搏杀中,渐渐地形成一种势均力敌的平衡之美以及和谐的力量之美。 时光倒退二十年,一家人听上一晚新春音乐会,那是要有极强的仪式感,恨不得有的还要捯饬一身新衣服。如今不同了,作为北京人欣赏音乐会早已成了家常便饭,新春音乐会不过是一场音乐会而已。 文 | 张学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