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雪楠 作者简介:鞠雪楠:博士,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 '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互联网经济, 数字教育 (juxn.10@sem.tsinghua.edu.cn) 。 金洁莹: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为数字教育和信息管理 (jinjy0910@163.com) 。 何毅:博士,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科研管理 (hezhexing@163.com) 。 荆文君: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为产业数字化, 互联网经济(jwj881216@sina.com)。孙宝文: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互联网经济, 大数据电子商务 (sunbaowen@263.net)。李小文:博士, 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 移动学习 (13901018618@139.com)。 文章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2018,(04),12-16 34 摘要:马太效应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现象。近年来, 关注马太效应的探讨逐渐扩展至高等教育学的诸多领域, 但是目前研究成果尚不成熟。在系统梳理了高等教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作用机制及其影响的基础上, 该文以欧洲高等教育研究 (“第四十一席”现象) 及美国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背景与教育公平) 为例, 刻画出马太效应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具体体现。最后, 探讨了高等教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抵消机制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马太效应;高等教育;教育公平;教育研究 基金: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泛在学习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项目编号:MCM20170506) 的研究成果。 一、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基于对美国诺贝尔获奖者的访谈, 以及相关学者的日记、信件、笔记、学术文章乃至个人传记中收集资料, 默顿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对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与对回报 (Reward) 和交流(Communication) 系统的研究相结合, 描述了马太效应的普遍存在性[1]。具体而言, 马太效应可被描述为:“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 声名显赫的学者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 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 在同一个项目上, 声誉通常属于那些已经出名的学者。例如, 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 即使所有工作都是由一个研究生完成的。”[2]自马太效应面世以来一直备受瞩目, 围绕马太效应的探讨逐渐扩展至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 研究对象也由发达国家扩展至发展中国家。然而, 现有文献对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及其应对策略尚未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系统的梳理。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作用机制及其影响进行综述, 辅以欧美高等教育研究的实际案例分析, 并探讨高等教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抵消机制和应对策略。 (一)高等教育学界中马太效应的体现形式 受到马太效应的支配和控制, 高等教育学界会像社会分层一样形成一个精英阶层, 其主要表现为:第一, 论文发表数量过度集中在某些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研究者群体中;第二, 文献或论文过度集中在某些学术期刊或某类高等教育研究学派的背景下发表;第三, 高等教育研究中某类论文发表的时间愈发集中, 研究主题过度在某一时期内受到过度的关注。 另一方面, 马太效应也广泛作用于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主要体现在合作和多重发现的情况下,马太效应会使得已有成就的科学家所提出的研究备受瞩目。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结果表示, 15%到23%的心理学界读者是根据作者的不同而选择是否阅读论文[3]。这就存在一个悖论, 让高等教育学者常常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如果杰出学者不在论文中署名的话, 这篇论文就有可能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快速的认可;但是另一方面, 如果杰出学者在论文中署名, 那么为之工作的学生又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实际上, 高等教育研究的分布并不均匀, 具体而言:1.高等教育研究者在学术生涯中发表的论文数量差异巨大, 大部分博士只发表一篇甚至没有发表过论文, 但是另一个极端 (如数学家ArthurCayley) , 一些学者的学术生涯中每几周就发表一篇论文, 累积下来发表的论文数以千计。对高等教育研究者而言也并不是所有的论文都能得以发表, 有研究发现发表过n篇论文的科学家数量的比例是n的平方分之一[4]。2.在引用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时, 这种倾斜的现象就显得更加突出。论文被引用次数的相关统计研究表明, 仅有0.3%的论文被引用了上百次,2.7%的论文被引用了25至100次;而另一个极端是, 58%的论文在这二十年间仅仅被引用了一次[5]。事实上, 被引用次数的不公平分布已经超越了收入的帕雷托分布, 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二)马太效应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作用机制 具体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 马太效应的作用机制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马太效应的作用机制可归因于集体层面的累计优势和知识产权的影响。累计优势被定义为最初具备的教育能力、结构定位以及可利用的资源上的优势都会导致获得者 (Haves) 和未得者 (Havenots) 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 这一过程即累计优势的逐步形成[6]。马太效应在集体层面的作用机制体现在:1.美国对高等教育研究提供的年度财政支持中, 28%最后属于排名的前10所大学;2.有更丰富资源和特权的大学反过来又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在杰出的科学家事例中, 这种资源和人才的集中就显得更加明显。49%的诺贝尔获奖者只来自于下列5所大学:哈佛、哥伦比亚、洛克菲勒、伯克利和芝加哥。3.资源上和特权上优势明显的大学在当代科学的发展中也常常保持领先的优势[7]。上述过程描述了高等教育学界的集体层面, 马太效应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 第二, 马太效应的作用机理也反映在个体层面, 并与学者学术生涯中学术资源和科学生产力的变化紧密相关。事实上, 高等教育学者的个人和社会属性更容易影响他们学术观点的能见度和接受度, 从而导致在没有很高知名度的学者所提出的学术观点不容易受到瞩目[8]。然而, 追溯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学术历程, 发现这些杰出学者进入超级精英行列的过程几乎是千篇一律的, 这也解释了马太效应的作用机理。获奖者在事业起步时都经历了长期而艰苦的研究工作, 并且一开始就是精力旺盛的科学论文写作者:当他们还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平均发表了13.1篇论文, 而一般科学家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平均只发表了3.5篇论文。尽管早期的论文很少使他们获奖, 然而未来获奖人在早期付出的努力远远胜过与其年龄相当的学者们在同时期所做的工作。这些诺贝尔获奖者通常在本领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并被他们所在领域的专家们普遍接受并推荐。与此同时, 逐渐累积的认可和推荐带来更好的研究条件、更优秀的学生和合作者, 这些又反过来帮助学者做出更多和更好的工作[9]。上述过程描述了在高等教育学界的个体层面, 马太效应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 (三)马太效应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 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反映出回报系统和交流系统的资源分配不公平, 其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导致高等教育研究者们的分裂。霍布斯和玻意耳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玻意耳和他的同仁认为如果不以实验操作为根据, 自然哲学就不能建立牢固的基础, 亦即必须通过《新实验》及相关论文所提出的程序为基准开展哲学研究。而霍布斯则质疑实验纲领所宣称的公开性和监督性, 否认其具有哲学地位, 并且断言实验哲学方法论有被淘汰的可能, 因此通过实验产生的哲学知识亦不稳固。玻意耳喜欢将实验哲学家形容为“谦虚”“中庸”的, 而霍布斯对哲学的理解则相对激进。当中庸而谦虚的玻意耳和偏狭且自信的霍布斯并置时, 由于没有人希望找来一个难以相处的同事, 霍布斯的学术主张未能得到广泛认同, 其本人也未能加入皇家学会。两个学派间因马太效应导致的不公日益明显, 玻意耳中庸谦虚的实验纲领也和霍布斯过于自负的理性主义产生了对立。 同时, 马太效应对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协作方式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仍以诺贝尔奖为例, 约有2/3的受奖者都是以和别人共同进行的研究工作而获奖的。从开始有诺贝尔奖金以来, 与他人合作研究而获奖的比例已经由41%上升至79%。在所有那些由于和别人合作的研究工作而获奖的学者当中, 大约半数没有和别人分享奖金。由此可见, 高等教育学界中的马太效应在对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产生种种影响的同时, 也改变了他们与同事的合作关系, 导致他们变更久已习惯的工作方式, 而且成为重新确定学者在高等教育事业中职能的机会。 二、马太效应在欧美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典型案例 (一)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第四十一席”现象 “第四十一席”的概念源自法国学会 (The French Academy) 。法国学会只允许接受四十位正式成员, 成员数量的限制导致近百年间很多有天赋的杰出学者被排除在学会之外, 他们也就被称为坐在“第四十一席”的成员。第四十一席中有很多盛名在外的学者, 包括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启蒙思想家卢梭、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狄德罗等诸多学者。就诺贝尔奖而言, “第四十一席”的占有者就是那些虽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做出巨大贡献, 但却没能获奖的学者。 “第四十一席”现象是马太效应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典型体现。在高等教育研究学界的回报系统中, 一直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现象, 那就是一个人或组织获得的奖励和认可往往是代表了学界对获奖者背后更大群体, 乃至该时代所有学者为教育研究做出卓越贡献所应得的奖励。因此, 高级别奖励 (如诺贝尔奖) 应该被认为是对更广泛范围中学者的集体褒奖, 而非仅限于获奖的学者们。这种共识可以从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中得到支持, 比如思想集体 (Thought Collective) 理论认为科学研究是由互相交流想法或保持智慧互动的人们组成的团体为单位才得以实现的, 思想集体可以作为任何一个领域的思想发展过程的载体, 同时也是储存知识和文化水平的载体[10]。科学发现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一个共享知识基础并保持智慧交流的集体发挥作用, 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可行并被接受。尽管思想集体由个人组成, 却很难将思想集体理解为个人思想的简单加总。如果从正式的角度看科学活动的话, 科学活动也具备社会结构, 实际上任何一种方式的学习都和某种传统和社会有关, 并且语言及习惯已经足够形成一个集体的联系[11]。 但事实并非如此。现有研究发现已被认可的学者在之后的研究生涯中会变得更加具有生产力[12]。而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甚至将来也不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所做的贡献,并不少于诺贝尔获奖者们的贡献, 这些“无名”的科学家们为科学所做出的努力在很多情况下也会超出获奖者们的付出, 这种貌似不公平的分配现象即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第四十一席”现象。 (二)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教育背景与教育公平 马太效应对教育公平也提出了挑战。有关教育背景与教育公平的研究[13]显示, 学生的科学成就 (经济生产力、教育生产力以及社会生产力) 与其教育背景 (如家长的社会地位、相应的教育环境和与科学相关的训练水平) 关系十分显著, 并且教育背景的差异会进一步扩大学生在科学方面的成就。由教育背景产生的马太效应逐步扩大,从而在长期影响教育公平。 表1提供的研究显示,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会显著地影响学生的科学成就。同时, 学生自己所受教育的不同也会对成绩有显著的差异影响。在美国, 白种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也和其他种族存在显著的差异。最后, 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教育系统中性别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也不容忽视。同时, 学生求知的动机和获取信息的密度, 对媒体的应用程度和阅读量都和学生的科学成就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果一名学生在之前的教育环境中获得有效的资源, 就有可能在现阶段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并且有更强的动机获得更好的考试成绩, 这就是累积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 也是马太效应在教育学中的具体体现。近年, 继Walberg后也有更多学者也对教育学界的马太效应进行了跟踪研究[14]。 表1 教育背景因素对学生科学成就的影响[15] 三、马太效应的应对策略探讨 (一)局限性探讨:马太效应是否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 首先, 马太效应的核心应对机制来自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从而抵消了其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且愈发显著的不良影响。随着研究内容的丰富和研究领域的扩展, 高等教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普遍存在性逐渐遭遇质疑。比如, 关于物理学界高等教育研究的结果显示, 40岁以下的学者撰写的论文被马上认同的可能性和40岁以上的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被接受的可能性并没有显著差异, 这也就意味着马太效应在科学引文的情况下并未得到显著的支持[16]。也有学者提出在文章发表的第一个十年中文章作者的年龄和被接受的程度成正比;然而科学家的从业年限和他们撰写文章的被接受速度成反比[17]。通过对1961-1970年间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AJS) 和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ASR) 以及其他8个核心期刊上的全刊文献和引文数量进行了整理, 得出如表2所示的结果: 表2 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被引用次数 (1961-1970) 在作者收集到的共145篇文献中, 1961-1970年这十年间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文献从未被引用, 接近四分之一的文献被引用过1-2次,只有12%的文献被引用了11次以上。马太效应再次发挥了作用, 我们可以看出在总共被引用11次以上的17篇文章中, 他们的被引用次数占所有文章被引次数的55%以上, 而其余的88%文献只在所有引用次数的45%。接下来作者对研究样本中发表文章作者的年龄和发表文章数量做了统计, 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核心期刊作者的学术年龄与引用次数 表3显示, 在拿到博士学位3年内就发表论文的作者占样本中的27%, 他们文章的被引用次数占所有被引用次数的28%。另一方面, 得到学位10年以上的学者发表的论文占总样本的34%, 被引用次数占所有论文被引用次数中的32%, 因此不同年龄的学者在发表论文和总被引用次数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马太效应不会体现于年龄层面上文章发表的集中趋势。也有学者通过考察不同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的学术生涯, 得出与上述研究结果相悖。从大学里生物、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科的数据研究了职业年龄和被同行引用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物理、化学和数学系, 文章被引用次数和作者年龄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而在生物系这种分布的不公平并不显著。作者提供了一种解释, 他们认为在生物学科, 理论和方法论的焦点都不如物理化学等学科强烈, 同时交流系统也不甚活跃, 因此年龄层面的马太效应没有发挥预期中的作用[18]。 尽管结果不尽相同, 但上述研究对高等教育学界中马太效应的普遍性都提出了质疑并给出了有力的证据。马太效应并不是普遍存在于高等教育学界的每一个层面, 当研究视角转换为高等教育学界中的社会分层时, 人口统计变量 (如年龄) 就变成抑制马太效应发挥机制的力量。因此, 在控制了高等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及研究机构的影响因素后, 真理和公平原则所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 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马太效应的无限制扩大。 (二)马太效应是否是高等教育学界的无解之谜? 马太效应导致高等教育学界回报和交流体系的集中, 并且由于累积优势, 这种集中又会愈发明显, 最终将导致精英科学家和一般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剪刀差以指数形式递增, 差距不可弥补。问题是在马太效应广泛存在的前提下, 如何控制和抵消更加悬殊的差异呢?基于本文的讨论, 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应对策略: 首先,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研究的交流和沟通优势。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时代,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 在高等教育研究界构建基于人力资本的学习和传播体系。同时, 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也起到社交和竞争的作用, 这就促进科学知识在大学间的传播, 从而抑制马太效应的过分累积。比如一些名牌大学中也有短板学科, 这些短板学科就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在他们的特长领域直至营造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微观环境来引进人才。最后, 在大学之外更广的社会范畴内, 知名度和民主意识也会抑制马太效应的过度累积。同时, 在高等教育学界之外, 其他研究机构和政府也会在更广泛的范畴内考虑资源的配置以使得科学研发工作得以更有效率地开展。 第二,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研究机制中分享和传承的核心特征, 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强调真理标准和公平原则。高等教育的基础重在分享和传承, 科学研究正是在与他人分享、交流从而获得科学共同体承认的过程中才得以延续和前进。默顿思想中认为科学界重要的四个原则 (普适性、交流性、公正无私性和怀疑精神) 也与高等教育研究中传承的本质不谋而合[19]。也正如默顿归纳的一样, 科学创新必须依赖于和他人的有效交流。科学知识的传承就需要无私的分享, 而在高等教育学界中导师对学生的帮助和教诲、学术会议和学术讨论的广泛开展等, 无疑都是传承和分享知识的有效方式。 第三, 通过高等教育研究中教育者和导师的积极作用应对马太效应的过度累积。事实上, 高等教育研究中杰出导师的高尚行为使得学术新秀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知乃至认同。同样以诺贝尔获奖者为例, 这些获奖者通常很早就与一流科学家, 比如他们的导师联名发表论文。在20-30岁年龄段, 诺贝尔获奖者在联合发表的论文中署名7.9次, 而其他学者在此阶段论文联合署名的次数仅为2.9次。同时, 杰出导师们的高尚行为还表现在他们往往把年轻学者的名字排在作者名单的前列, 以此提高年轻学者在研究贡献上的声望[20]。有时候导师们甚至把自己的名字从研究论文中完全抹去, 以便使富于上进心的年轻学者有更好的机会得到承认[21]。在无疑是平衡马太效应在高等教育学界公平与效率之间矛盾的动力, 也是高等教育学界推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策略。 总之, 马太效应广泛存在于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诸多层面, 并通过集体 (累积优势和知识产权) 和个体 (学术资源和科学生产力) 层面的机制发挥作用, 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及研究中的不均衡现象, 从而对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成果分配及协作方式产生影响。马太效应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具化为“第四十一席”和教育成就差异等现象, 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挑战。诚然, 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教育资源的高效分配。然而, 如不加限制地任其发展也势必会影响到教育公平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提出, 马太效应可通过自身的局限性及高等教育分享和传承的本质予以控制。 参考文献 [1] Merton,Robert K.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J].Science, 1968, 159 (3810) :56-63. [2] Merton,Robert K.The Thomas theorem and the Matthew effect[J].Social Forces, 1995, 74(2) :379-422. [3] Rigney,D.The Matthew effect:How advantage begets further advantage[M].Chicago:ColumbiaUniversity Press, 2013. [4] Siler,Kyle, Kirby Lee, and Lisa Bero.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gatekeeping[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112 (2):360-365. [5] Garfield,Eugene.Science Citation Index-A new dimension in indexing[J].Science, 1964, 144(3619) :649-654. [6] Merton,Robert K.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II:Cumulative advantage and thesymbolis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J].Isis, 1988, (79) :606-623. [7] Zuckerman,Harriet.Scientific elite:Nobel laure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M].New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6. [8] Oromaner,Mark.Professional age and the reception of sociological publications:A test ofthe Zuckerman-Merton hypothesis[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77, (7):381-388. [9] Goldstone,Jack A.A deductive explanation of 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J].SocialStudies of Science, 1979, 9 (3) :385-391. [10] Fleck,Ludwik.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a scientific fact[M].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2012. [11] Stuckey,M., Heering, P., Mamlok-Naaman, R., Hofstein, A., &Eilks, I.Thephilosophical works of Ludwik Fleck and their potential meaning for teachingand learning science[J].Science&Education, 2015, 24 (3) :281-298. [12]Frandsen, T.F., Jacobsen, R.H., Wallin, J.A.,Brixen, K., &Ousager, J.Gender differences in scientific performance:Abibliometric matching analysis of Danish health sciences Graduates[J].Journalof Informetrics, 2015, 9 (4) :1007-1017. [13]Onwuegbuzie, A.J., K.M.T.Collins and S.Elbedour.Aptitude by treatmentinteractions and Matthew effects in graduatelevel cooperative-learninggroups[J].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3, (96) :217-230. [14] Prochnow,J.E., Tunmer, W.E., &Arrow, A.W.Literate Cultural Capital and MatthewEffects in Reading Achievement.In Excellence and Equity in LiteracyEducation[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UK, 2015. [15] Walberg,H.J.and S.L.Tsai.Matthew effects in education[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Journal, 1980, (20) :359. [16] Cole,Jonathan R., and Harriet Zuckerman.The Productivity Puzzle:Persistence andChange in Patterns of Publication of Men and Women Scientists in Advances in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M].Greenwich, CT:JAI Press, 1984. [17] Azoulay,Pierre, Toby Stuart, and Yanbo Wang.Matthew:Effect or fable?[J]ManagementScience, 2013, 60 (1) :92-109. [18] Allison,Paul D., and John A.Stewart.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among scientists:Evidencefor accumulative advantag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4, (7) :596-606. [19] Cole,Stephen.Making Science:Between Nature and Society[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92. [20] ZuckermanHarriet.Patterns of name ordering among authors of scientific papers:A study ofsocial symbolism and its ambiguit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68, (3):276-291. [21] Cole,Stephen.Professional Standing and the Reception of ScientificDiscover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0, (76) :286-306.
|
|
来自: Selinasunny > 《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