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我的新朋友们:如何快速成为投资领域的内行?(文末附生叔文集!)

 巴拉拉皇家书摊 2019-01-29


1

在开始投资前,你需要掌握的技能

2018年末的最后两个月,在股市行情低迷,微信公众号平台整体打开率大幅下降,财经类博主粉丝掉的比头发还快的当下,生叔的粉丝量却逆势增长了50%。我的粉丝中也多了很多新面孔,有些可能是同样写微信公众号的朋友的推荐,有些可能是网上搜到,有些可能是误闯误入。不管是哪种情况,我欢迎你们的加入!

今天这篇推文算是生叔第一封写给所有读者的信。

2015年股市暴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当时的市场在成就了很多人财富的同时,也让一些从没接触过股市的小白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进入,“韭菜”的宿命也从那一刻开始。

其实即便是那些已经入行多年,有些经验的“老股民”,有很多也在这场大熊市里,资产缩水超过70%。

我猜,正在读文章的你可能与上面我说的股民有着同样的经历,刚进入股市就发现自己进入了好像永远无法逆转的窘境。

然后,渺小的你试图通过一些捷径快速翻本,就比如,找大师给你个股票代码,教你短线杀进杀出,试图去赚到每一个波动。如何快速成为百万富翁呢?你只需要去网站找这些短线大师来手把手教你炒股,或者花大价钱去购买一些所谓的内幕消息加杠杆满仓操作。不过,前提是你必须先得是个千万富翁。

再之后,你突然意识到价值投资才是普通人在市场当中能赚到钱的有效途径。于是,你对“如何快速成为一名专业的投资者,成为这个领域的内行?”这个问题焦躁不已。

这里有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初入股市的人来说,它的价值相当于你读完每年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

它分为三步:

(1)买企业,而不是买代码(或者K线图)

(2)看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基本面信息,选出好公司

(3)给足时间,等待收益实现。

股权投资是财富的加速器,而学会读懂企业是投资的前提。

小时候妈妈总是告诫我:你是砍柴的,别人是放羊的,你跟他聊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怎么办?这个故事有很多寓意,比如专注自己的事情,避免无效社交。又比如,对于一些年收入超过普通人平均水平100倍的精英来说,则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砍柴就相当于打工,用你的时间去与老板换金钱。而放羊这种艺术,则可以看成是金融类投资——买进卖出,高抛低吸,纯粹是躺着等待钱生钱的游戏。

时代在变,人们已经明白把钱放在银行并不保险,通胀像一头怪兽,拉长时间,它会逐渐地把你的积蓄吞噬殆尽。当钱离开了银行的保险箱,进入了各种投资理财的丛林,各种狩猎与反狩猎的竞逐便开始了。你们这些羔羊,又怎么能敌得过那些身经百战的豺狼呢?

就像那些在5000点冲进去站岗的小白,很多事情你只是从众,而讲不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在这样一个金融大时代,每个人真的都需要专业技能的武装,为什么呢?首先,投资就是买公司这一点无须在多做赘述,那么是否能看懂一家公司成为了决定你最终投资成败的关键问题。就像我之前在“我爱问生叔”的某一期中回答一位读者问题时说过的那样,想要进入任何领域,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最少必要知识”。

会不会分析公司有两个比较关键的因素:一个是技能,一个是框架

(1)从技能来说,如果一个人完全不懂财务指标或者对三张主要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主要科目完全没有概念,那在分析公司的时候真的是举步维艰。想要绕过这个技能实现对公司的深入分析,在我看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2)从框架来说,大抵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模型,使零散的知识紧密相连,最终将财务信息和商业逻辑彻底打通,为我们实战所用。很多人,学了很多东西,只要一碰到实际问题,仍然感到一头雾水,就是缺乏系统性框架的表现。

在这个信息无限扁平化的时代,你想了解一家公司,其实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你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比如除了公司披露的各类原始资料,你还能在各大论坛找到很多的评论、分析、报告、数据。可以说,你与专业的投资者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信息,而是加工这些信息的能力。

曾经也有不止一位老铁在我的雪球帖子下面留言道:

如果会读财报就能炒好股,那么现在富豪榜上应该有很多会计。

有多少亿万富豪是会计背景出身,这一点生叔还真的不知道。即使是我自己,从2009年至今股票账户里的收益翻了十几倍,从股市中获得了巨大财富,但离1个亿的小目标仍然有着不少的距离。

你可能会发现,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人的成功进行归因,我们都只能找到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就比如,马云爸爸如果不是去了一趟美国见识到了互联网的神奇,可能根本就不会创立阿里巴巴,更不会成为首富。所以美国之旅就是他创立阿里巴巴并借助这次的创业最终成为首富的必要条件。那么是不是他去了美国,见识到了互联网就一定会回来创业?并且这次创业就一定能走到今天的成功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去美国的这件事对于他成功的作用,也是非充分条件。

那么读懂财报对于投资的意义呢?就像我上面说的——想要绕过这个技能实现对公司的深入分析,在我看来无异于痴人说梦。——换言之,你连买的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到底值多少钱你都没有基本的认识,还投资个屁啊。

创业是不是一定能财富自由?

成功需不需要努力?

按时吃饭,作息规律是不是就能避免得癌症?

提这些问题之前,希望你能懂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这三个基本数学概念。

2

我写这个公众号的初衷

长期以来,我发现在如今中国证券市场存在两个明显的割裂现象:

一个是老百姓对投资知识的需求(包括了认知/理念/方法/资讯/数据/资金等)和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的信息是割裂的。放眼周围,大量的大V、媒体、和专业的投资机构,他们几乎分为两类:一类是忙着给散户讲指数研判、装股神、卖鸡汤、推荐短线牛股。另一类是券商研究所的专业报告或Wind、Bloomberg等互联网门户网站上的财经资讯,他们都离老百姓的生活太远,与没有专业背景的散户投资者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另一个是中国老百姓的金融认知与他们的金融行为是割裂的。在美国,资本市场的散户特征很弱。但在中国相反,老百姓热衷直接参与资本市场。但中国散户既不懂金融,又没有分析一家公司的能力,老百姓越小白,专业机构越有“割韭菜”的基础,因此发生大量上当受骗,投资者被忽悠而血本无归的乱象。

生叔见过太多苦于亏损而无法翻身的散户,也深知资本市场这个弱肉强食的黑暗森林里充满肮脏和虚假。

在中国,认同价值投资的人不会太多,这一点自股市开门以来一直没变过。但是,在其中会有一小撮人希望真正能够进入价值投资这扇大门,但苦寻方法无果。

生叔看过网络上大多数关于公司基本面分析的专业文章和研究报告,市面上已经出版的书籍。但很可惜,这些内容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太初级,完全不能应用到实战当中。那倒不如由我自己来做这件事情,专门为了上面那一小撮有着共同价值诉求的人服务。

以上这些都是驱动我,写公众号,给普通投资者讲公司基本面研究和行业分析的原因,更是在未来很多年里面督促我前行的动力。

3

为什么是我?

打从一开始,我就认为,写“吴小生读财报”完全是降维打击,事实就是市面上相关的好内容实在是非常稀缺。转眼已经快过去半年了,从最初的1周1篇文章,到现在的1周4-5篇文章,回头看其实也挺恐怖的,对于我写的这些内容,我给自己打80分(客观吧~),希望在新的1年里能够做到90分的高标准。

有一次,一位朋友问我:你虽然粉丝不多,为什么文章的打开率比同类号高出一大截呢?

我说:大概是因为我这个人比较有趣吧。

其实背后真正的原因只有两个字:真诚

我总觉得,如果真的打算要写东西,就一定要真诚。为什么要真诚?因为我们写文章是要和读者达成默契共识,追求的应该是让读者看完拍案而起,感受到这就是他一直想要的东西。

通过真诚来形成和用户的共振,这样你写的东西别人才会认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