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如何治咳嗽、咳喘?大师风范:刘渡舟讲痰饮病(下)

 举手投足间优雅 2019-01-29

【节气】大寒 . 养生

立冬后, 哪四个部位最怕受寒致病?

这样打喷嚏可防感冒!(附:多动症中医可治)

人类到底有没有可以治病的药?(恍然大悟)

《我不是药神》背后的医疗真相:吃一辈子的特效药与不治病的医学!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文中老岳父有没有活命的其他选择?

国人迷信西医,外国人却在疯抢中医!该醒醒了!!

想要颜值高,舒肝很重要!(涉及长斑,湿疹等)

食物分寒热,根据体质吃最养生!一看就懂!

走近中医,才明白人这辈子到底该何去何从才是安好

妇科有问题?“月经拖后”?有个好办法 !

九种体质养生之一血瘀质 气郁质 湿热质、痰湿质    阳虚质、阴虚质  气虚质、平和质特禀质

这养生谣言不知害了多少人!你中招了吗?

失明的他,竟然这样恢复了视力!

生姜治疗肩周炎的妙方!


接前文:

中医如何治咳嗽、咳喘?大师风范:刘渡舟讲痰饮病(上)》

中医如何治咳嗽、咳喘?大师风范:刘渡舟讲痰饮病(中)


第三个,我就讲一讲咳嗽病支饮的问题。什么叫支饮?《金匮要略》将饮分为四种,“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在支饮部分,从木防己汤开始,张仲景用了五张药方:木防己汤、泽泻汤、厚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

它们虽然都是治疗支饮的,但是方义不同,那么读者就得犯糊涂了,就容易搞混淆了。同一个病名,为什么要用五张药方来治疗?在临床怎么用呢?这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现在讲几个方子,给大家临床来用。

支饮为四饮之一,因其像水之有源,木之有枝,邻于心下,偏结不散,故名之。比如说,银行既有一个主行,还有一些支行。痰饮另起一支,另用一个方法治疗,说明它是一个特殊的病。有什么特殊呢?痰饮这个病,容易发生夹杂之邪,夹火,夹实,夹痰。夹杂之邪不同,张仲景用的方子就不同。我给这五个治疗支饮的方子起了个名字,叫“苓桂五方”。

头一个方子就是治疗夹杂实邪的木防己汤。咳喘,心下痞坚,有这些症状,就得用木防己汤。我在学习的时候喜欢辨,比如说看见苓桂剂,就辨苓桂剂。我有耐心辨,收获就很大,体会也深。对于这个木防己汤就不行,我看到它,就得躲它。我对《金匮要略》是滚瓜烂熟的,但到了木防己汤,卡壳,硬是没通过去。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病人,囊肿,心促,咳嗽,喘烈,看了多个大夫无效,后来找我看病。他大概30多岁了,跟我说:“刘老,我这个喘,咳嗽可剧烈了,晚上躺不下,很多名流大夫、北京名老中医都看过,就是不好。”我说:“我给你看看。”我一把脉,脉弦,是一个痰饮病,随手就开了个苓桂术甘汤。这还有问题吗?苓桂术甘汤,这是我的拿手方剂。结果,病情不但不见好,还变得更加严重,心里憋闷得更厉害了。

病人来找我,说:“刘老,这方我吃了不见好,不舒服,心里憋闷得厉害,不能卧,一晚上没躺下,不能睡觉。”这就是“咳逆倚息不得卧”。后来,我又开了一方,祛痰利气,肃肺降气的,吃了又不见好,还来找我。

这是第三次来找我看病,我就有点坐不住了,他就有点意见了,没准心里在嘀咕:“你门诊量还是比较高的,看了三次还不见好,怎么回事?”这事就有点怪我了。

我仔细一看,他面色比较黧黑,喘促胸闷,心下也胀满,就想起书写的“喘满痞坚面色黧,己三桂二四参施,膏枚二个如鸡子,辛苦寒温各适宜”,显然是木防己汤证,不能用苓桂术甘汤。我没用过木防己汤,万不得已,也只能开了。

结果,这个囊肿的病人吃了就见好了,他非常感激我。这是什么病呢?这是痰饮夹湿。它不叫支饮吗?这是水饮病的另有一支,是痰饮里面夹湿的。木防己汤中的防己是祛湿的。

我上次给大家讲过肝炎,有一些肝炎病人的尿利不下来,就是里面夹湿,光利水不行,还得加上利湿的药,湿一动,尿就下来了。

中医看病,讲究风寒暑湿燥火、五运六气,这特有道理。西医看病,看微生物,这是球菌,就得抗菌,不谈六气。有时候出事了,它不一样了,烧退不了,换医生,是病毒感染,用杀病毒的药,或注射,或输液,就好了。为什么呢?它的病原体不是球菌了,是病毒,得换方法了。咱们中医采用的方法是祛痰、利水、利湿,夹湿就得用祛湿的药。只要咳喘,面色黧黑,眼眶发黑,就用木防己汤,效果非常的好。

湿有在上、在下之分。如果湿邪下移了,到了心下,《金匮要略》中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的条文。“心下”不是胸膈,“苦者,甚也”,“冒眩”就是头目眩晕,“苦冒眩”就是晕得厉害。这个病的特点是水里有湿。

这个地方要多说两句。我学《金匮要略》的时候,对于这一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就不明白。

这书上说得太简单了。谁知道他是心下有支饮?“苦冒眩”就是支饮吗?不得要领。不过,我会观察,会问。观察来观察去,我就发现泽泻汤主治的是头目苦冒眩,舌体肥大用泽泻汤,也就泽泻、白术这两味药,治一个,好一个。

因此,我写了关于泽泻汤的文章,在北京中医药杂志发表了。这篇文章解释了为什么泽泻汤证有舌体肥大的表现:舌是属于脾的,脾主湿,脾湿太盛,故舌体肥大。

有一年,我巡诊到河南,河南卫生局局长接待了我。他有一个老朋友,姓王,就是头目眩晕,晕得厉害,眼睛都不敢睁,每天就像腾云驾雾似的,手颤,毛笔字都不能写。为什么呢?后来,卫生局局长就把我推荐给了王老先生。

见到他,我仔细一看,舌体硕大,舌质黯,舌苔白滑厚腻,脉弦沉,就给他开了两味药,泽泻、白术,泽泻汤。卫生局局长就把药方交给了他。王老也是老知识分子,文学修养很好,他拿到药方一看,说:“这都是名家啊!北京下来的名家,那是很了不得的,就开这两味药?我这病这么厉害,什么药没有吃过啊?可都没好,就这两味药能治疗我的病吗?”

后来,他老伴就劝他:“人家大夫给你开的药,两味药也好,三味药也好,给你开,你就吃啊。你不吃怎么行呢?”他勉勉强强地就把两味药熬了吃了。吃药以后,这心里头的堵就感觉有出路了。什么感觉呢?他浑身出汗,出了一身黏汗,出得越多,脑袋就越清爽。这就是湿邪从毛窍而出,就是泽泻、白术的力量。

出汗以后,身体就轻快了,手的震颤也停住了,睁开眼睛一看,眼前一片亮,眩晕的症状就没有了。

他可高兴了:“北京的大夫用了两味药,就把我的病给治好了!”泽泻汤证的诊断依据是舌体肥大,脉沉弦。湿邪外出的时候,会有濈然汗出,说明泽泻、白术有发汗的作用。

再有就是“支饮胸满”,原文很简单,主方是厚朴大黄汤,只有三味药,厚朴、大黄、枳实。这三味药和《伤寒论》中的小承气汤药物组成一模一样,但两个方子剂量不同。小承气汤大黄是四两,厚朴大黄汤是大黄六两。这个人有支饮,咳喘胸满,大黄用到六两这么大的剂量,还用厚朴和枳实,敢用吗?

很多人对于《金匮要略》中的方子都不敢用。有了好方也不敢用,说明他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就得用,硬着头皮往前贴,要跟这药方贴近,发生联系,这样才行呢。

有的医家作注,说《金匮要略》中提到的“胸满”错了,应当是“腹满”。腹满用小承气汤,不就对了吗?也对也不对。原文应该是“胸满”。支饮咳喘,憋气,胸部里面胀满了。接下来,张仲景没有讲肚子满不满。为什么没有说?张仲景说话是少而精,是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他把重点点出来了,其他的就靠你自己去理解。

我在临床上见到这种痰饮病人,咳嗽,气喘,胸闷,病很重,大便干燥,牙疼,舌上生疮,上焦火旺,可以用厚朴大黄汤。这个药吃下去以后,就得拉肚子。大便泻出来了,上面就舒服了。病人会主动地提出加大黄:“大夫,你还给我使一使那药,泻一泻,我就痛快了,拉拉稀,我就会舒服了。”

其实,小承气汤加大大黄剂量,就能治支饮胸满,而且效果是非常之好的。大黄可以用到六两,不要怕。不是要学习古人,继承古人吗?要勇敢一点,古人的经验要继承下来,这是非常必要的。

张仲景治疗支饮用了五张方子,那有没有第六张,第七张,第八张?肯定是有的。那为什么不写了?什么都写,写不完,就得挑重点写。治病时就得体会,会之以义,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总结一下,我们讲了三则内容。第一是从小青龙汤开始,用麻黄剂治疗痰饮,寒痰水饮;第二是用桂枝剂,苓桂术甘汤,祛痰饮,保心肺之气;第三是讲到支饮的五张方子中的三个,治疗支饮病效果是非常之好。

《金匮要略》这本治疗杂病的书,它不是昌平的大道,胸痹、寒疝、血痹、还有阴阳毒等等,看着是零零碎碎的,但是它有针对性的方子,效果是非常之好。

比如说,治疗阴阳毒:“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我在临床上,一个病人找我看病,牛皮癣,这病不好治,“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那怎么治呢?我就想起《金匮要略》中的记载,用了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当归、甘草、雄黄、蜀椒,就这么治,还真见好。现在治疗牛皮癣的药,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茜草、紫草,都是凉血解毒的药,去不了根,到时还是要复发的。我就治了两例,它不复发了,痒也止住了。

我用的是什么呢?我也用一些凉血解毒的药,但是我配上了升麻鳖甲汤,那就有力量了,方子里面有雄黄、蜀椒,利肺杀虫的效果很好,痒就止住了。

由此可见,《金匮要略》里面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东西,我们要继承,要用。弃而不用,等于没学。要跟它耳鬓厮磨,天长日久,被我所化,就行了,就会用了。

编者按:本文还可以与刘老另一本书《伤寒论临证指要》之中水证篇的相关内容互参,方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刘老的学术思想与经验。

文源:《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作者/王庆国等编,选自:岐伯有道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