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不起,我的手机听筒坏了

 建筑one 2020-09-24

1st

2nd

3rd

发语音的人仅仅是方便自己,殊不知对收听的人来说,是怎样一种困扰。

某网站上甚至有网友建议将「60秒语音」归为大规模伤害性武器之列,这句话看似戏谑,但也不难看出微信语音作为日常使用微信比较频繁的功能之一,正在被一些用户摒弃乃至厌恶。那么,微信语音到底犯了什么「错」会令他们反感呢?

1、效率低

语音接收效率慢,即使是在能听语音的场合,如果对方表达不清,就得反复听上好几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这与相同内容的文字相较,文字一眼能看完能,看明白。

所以经常发微信语音的人,给他人增添了无数麻烦。

视觉的效率是比听觉要高的,我们看文字,眼睛扫一眼就知道大概的意思,比如几点几分到哪里开会,什么议题,需要带什么资料,着装有什么要求等等。如果你发微信语音,可能得一分半钟才能把这些要求说清楚,而如果领导看你发过来的文字,30秒钟就清楚怎么回事了。

微信语音输入速度比文字输入肯定要快很多,这对于输入者来说非常方便快捷,但是对于接听者来说就不一样了,必须要一字不漏地听完所有的语音,才能知道你传达的信息,耗时比输入者多很多。

虽说语音可以做到未读红点连续播放,但在连续播放过程中,如果收到了一条新的语音消息,便无法继续播放,于是用户不得不把手机从耳边移开,重新点击。

更郁闷的是,语音听了一半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脸大而触碰了屏幕,为了不漏过所有信息,你又得再听一次,而且中间不能暂停……然而这些信息真正需要传达的内容一般都很少,大多都是废话。

如果在微信群里大家都用语音输入,一条条听完,一天都过去了,碰到急事更加受不了。而且你根本无法判断哪些内容是重要的、哪些应该优先接听。

或许你会说,语音也可以转化为文字啊,可以是可以,但有时候转换出来可能和原意有差别,更何况,某些地方方言转换语音与原话会有更大差异。

2、很多工作场合不适合

比如领导正在会议室开会,在办公室刚好有人来汇报工作,在现场调研检查工作等等,听语音就很不方面。在办公室外如果使用语音外放功能,还容易被别人听到对话的内容。如果不使用语音外放,还得把手机拿到耳朵边上,不断调整声音到合适的音量,你能想象出那种费劲的样子吗?

很多使用微信语音的人往往没有考虑到对方所处的环境。比如对方正在开会或者跟别人谈生意,这时候微信语音就让对方很纠结了,接听也不是,不接听也不是;如果是文字信息,对方还能私底下瞥一眼。

此外,一些手机的距离传感器并不是很灵敏,听语音时容易外放,如果是在公共场合,除了会打扰到别人、引起反感,还会暴露隐私。

4th

微信语音的硬伤

1、微信语音不适合存查

你给领导发微信语音通知开会,领导当时听完是清楚的,但是中午吃完饭,下午要开会之前,如果没有记在本子里,他可能又忘了。这个时候领导还得把你的微信语音再听一遍。如果是文字,领导拿起手机直接看,眼睛扫一眼,十几秒钟就知道,不用这么麻烦地去把一分多钟的的语音再听一遍。

微信语音还有一个缺点,就是难以查找历史消息。如果你想查找之前的信息,你会发现很难找得出来,因为语音内容无法可视、一眼就能找到,因此你除了重听之外别无他法,效率又会降低。

更重要的是文字内容可以转发、复制,语音却不可以,如果需要把重要信息转发给领导,那你就乖乖听完语音再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吧~

2、听微信语音容易被打断

如果你发的微信语音时间比较长,比如有五十秒,有时候听语音的过程中容易被别人插话、问问题、聊天打断,需要重新听一遍才能知道是什么情况。又或者网络不好,听到一半没办法播放了等等,容易出现各种状况,看文字就不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单位的微信群里也是如此,大家愉快地聊天、沟通,都是用文字,就你一个人发语音,尤其是如果你是个话痨,一发就好几条语音,你又不是林志玲,谁这么爱听你说话啊?尤其是如果你的声音很难听,还特别喜欢发,大家心里都很怨烦,当然不会明着说出来。

所以,在单位的微信群里面,也是不适合发语音的。不分时间、场合、地点随便发微信语音的人,都是不懂得换位思考的人,眼里只有自己。他心里想的是自己方便,自己舒服,自己爽就够了,哪里管别人方不方便呢。

5th

使用微信其实并不是一件小事,平时我们在使用微信与领导和同事交流的过程中,可能犯过很多错误,可能让别人很不喜欢,很不舒服,甚至冒犯了别人。

但是进入社会以后,你犯了什么错误,是没有人会直接告诉你的,没有人会明着帮你指出来的,全靠你个人的自觉,全靠你自己的悟性。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送给大家,换位思考就是最重要的情商。

小编最后说一句:

电话费现在才几毛钱,

干嘛一直打我语音电话?

如果你还是一直发语音、打微信电话,

那么小编只好说:

对不起,

我的手机听筒坏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