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太爱四川了。你看,从成都一出发,几个小时后高山、冰川、草地、雪山、峡谷...那么多的自然风貌都会呈现在眼前。”他醉心于巴蜀人文风情。但作为一位画家,他对巴蜀画派体系在中国典型画派领域的缺席感慨万千。 梁时民
梁时民是巴蜀的孩子,他6、7岁就接触到绘画,10几岁拜师齐白石学生郭明甫以及孙竹篱。恩师的花鸟画精湛技法和高尚德行沁润他一生的修为。 ▲ 梁时民《包谷林》 梁时民对作品所承载的时代命题、精神气质要求很高。他早期作品色彩艳丽、构图饱满,有强烈的时代感。完成于2002年的作品《包谷林》就是他在思考——“如何用擅长的花鸟画形式,呈现改革开放中期的祖国繁荣昌盛”后而创作的。 ▲ 梁时民《暖冬》192X181cm “《暖冬》是我画家生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幅画作。”梁时民这样说过。因为这幅画饱含着家国情怀:5.12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作为一名四川艺术家,梁时民渴望创作一幅作品来歌颂伟大的抗震救灾过程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精神气质。于是,5个月后,《暖冬》诞生了。 在创作后期,他逐渐调整创作风格,慢慢抛开以往的大胆艳丽,作品颜色转向素雅、深沉,画面内涵深邃,人文关怀贯穿始终。梁时民曾说:“绘画不能完全只看色彩视觉效果和画面冲击力,真正的艺术作品还是要沉得下来,耐得住寂寞,要有丰富的内涵,让人可以体会到内在的东西,在平淡质朴中见真情。” “四川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从绘画的角度说,优势得天独厚。巴蜀画派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艺术创新。但一味创新,没有灵魂,没有根是不行的。巴蜀文化就是命脉,是我们巴蜀画派的根。立足本质,同时借鉴国际视野下先进的艺术思想,形成我们独特的话语体系,在未来巴蜀画派会在全国乃至世界艺术领域占一席之地......” 梁时民认为如今“天堑变通途”,三个要素决定了巴蜀画派的最终建立:“一群致力于艺术研究及创作的群体”、“代表性领军人物”、“独立的画派理论体系”。当这三个要素齐备,艺术“走出去”将不期而遇。 -END- |
|
来自: fuhaizhenren > 《书画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