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行善举、誉满乡里的陈可大,捐献巨资,主持建造仙游县仙溪桥

 涵敬斋 2019-01-30

义行善举、誉满乡里的陈可大,捐献巨资,主持建造仙游县仙溪桥

陈可大祠

陈可大一生德政为民、热心公益,在出仕任职或归乡在家时都惠及乡里,名声远播。他历任潮州教瑜、漳州工曹兼右狱推勘、长乐县兼县尉、广东肇庆知府,官至朝散大夫,累赠中大夫。他被漳州人称为“神明”;长乐人为他建立“陈齐贤公碑”;肇庆百姓感念其清廉恤民,自发捐款为其建生祠挂肖像膜拜。

陈可大(1092—1179),字齐贤,北宋兴化军仙游县功建里人(今鲤城镇城内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其母亲体恤民间疾苦,一向乐善好施,待人友好,人称“飞钱妈”。陈可大致仕返回仙游故里,带头兴办公益事业,热心造福桑梓。他慷慨捐巨资,主持建造仙游县城的仙溪桥,捐献家资重建县学,购买“学田”,可谓义行善举誉满乡里。


祖有德萌,飞钱入户

义行善举、誉满乡里的陈可大,捐献巨资,主持建造仙游县仙溪桥

陈可大父亲陈汝器从事米业,由于经商有道,是仙游城内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陈可大母亲朱氏妈系名门千金,外公朱绂卒后被朝廷追封为左朝请大夫,赠少保,曾经担任过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福州知府等职。母亲温文尔雅、秀外慧中,下嫁后体恤民间疾苦,一向乐善好施,待人友好,在邻里乡间,人们对她好评如潮,名声盖过陈汝器。

义行善举、誉满乡里的陈可大,捐献巨资,主持建造仙游县仙溪桥

积德飞钱

有一年,仙游地区旱涝灾害接踵而来,民不聊生、流浪乞讨者比比皆是。看到世间惨状,朱氏妈于心不忍,曾带亲人在街头架起十口大锅,煮粥赈济灾民。消息传出后,四方难民蜂拥而至,门前挤满了乞讨人。日久天长,行乞者有增无减,朱氏妈渐感力不从心,直到卖光了家当,仍在苦苦支撑着。根据传说,九仙看在眼里,便向观音奏报。观音想试探朱氏妈行善的心里底线,便变身为一老乞婆前来行乞,朱氏妈实在拿不出东西接济,只好实言相告,说自己除了裹脚布外别无他物。老乞婆也不嫌弃,说有总比没好。话音刚落,朱妈二话没说,弯身就来解布,正在这当儿,空中忽天昏地暗,一阵风里夹杂着沉甸的东西一齐滚进屋来,大风一过,大家看到满地都是金银,惊呆了。朱氏妈也是惊讶万分,她扭转身来看老乞婆,却已不见身影,才恍然大悟这是仙人对自己善心的考验,也是对其一生积德的回报,心里便多了许多慰藉。

自那以后,乡人称她为“飞钱妈”,她居住的那条巷道改为“飞钱巷”,千年来一直沿袭不变。而“飞钱陈”随着不断的发展也成了仙游陈氏的重要支派之一,至今在莆仙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少年得志,德政惠民

义行善举、誉满乡里的陈可大,捐献巨资,主持建造仙游县仙溪桥

陈可大“飞钱陈”玉塔村祖居

上辈积了德,后代有好报。古代这种善恶相报的哲学也在陈家表现得漓淋尽致。后“飞钱妈”果然连得三子,并先后入仕。老大陈可行居官“国子监丞”,老二陈可久任“武举秉议郎”,二人一文一武,文武兼备,但官阶都不高,三兄弟中要数陈可大的名声最大,影响也较深远。

陈可大自小聪敏,喜爱读书,受家庭经商影响,也有很好的经济头脑,这在后来的人生中受益匪浅。政和二年(1112),陈可大二十岁即考中进士,封熙州同户,从此开始了从政生涯。陈可大为官多方,无不以清廉恤民遍施德政闻名。

宣和元年(1119),陈可大改任潮州教瑜。他并没因为改行教育而感到失落,反而致力兴办学堂,发展教育事业,在广东一带颇有名气。

宣和七年(1126)八月,陈可大转任通功郎任漳州工曹兼右狱推勘。在管刑狱任上,他不徇私情、以法为鉴、轻重分明,凡是他经办的案件都无从挑剔,被人称为“神明”。当时,当时有五名罪犯为求轻判,曾暗地托人行贿。他铁面坚拒,查明罪行后即依法判以重刑。而龙岩县有七名已判死罪的“强盗”鸣冤叫屈,陈可大不敢掉以轻心,经查确属无辜,改判释放。七条生命得救了,他们及其亲人无不感恩戴德。而对那些糊涂官而言,却又是何等的讽刺。

义行善举、誉满乡里的陈可大,捐献巨资,主持建造仙游县仙溪桥

“飞钱陈”祖居

靖康元年(1126),陈可大调知长乐县兼县尉。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实实在在为民办事,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兴建多处陂塘灌溉农业,为地方发展经济助力奔疲。为此,县人曾立“陈齐贤公碑”, 纪念其德政。

绍兴四年(1136),陈可大担任肇庆知府。当时肇庆端溪盛产石岘,除进贡朝廷外,地方官吏乘机增加配额以巴结权贵,民众不堪重负。陈可大上任后,以旧旗库石裁制样式废弃加收的贡岘,为民减负。那时,肇庆府百姓深受苛捐杂税等多方祸害,陈可大调查后也设法予以免除,百姓安居乐业,民心大快。在他调离肇庆时,当地民众排队二里相送。看到他轻车简从、两袖清风回故里,当地百姓无不感念其清廉恤民,在他离去后纷纷自发集资,为其建起生祠,张挂肖像,以世代供奉膜拜。


义行善举,誉满乡里

义行善举、誉满乡里的陈可大,捐献巨资,主持建造仙游县仙溪桥

陈可大是南门桥的创建者

绍兴八年(1138),四十六岁的陈可大致仕回到仙游故里,遇到水灾,渡船过木兰溪时激烈摇晃震荡,此时他心中就有了建桥夙愿。后由陈可大倡议,陈家三兄弟捐献巨资筹建了仙溪桥,即今天的仙游县南门大桥。

据清乾隆《飞钱陈氏族谱》记载,大桥建成不单是可大三兄弟功劳,而且是全家三代男女老幼同心协力结果。其中,朱氏威信更是可嘉。在“飞钱妈”一家带动下,邑里乡亲父老、开明绅士纷纷投入建桥工程。

义行善举、誉满乡里的陈可大,捐献巨资,主持建造仙游县仙溪桥

南门桥

仙游南门桥又名升仙桥、仙溪桥,位于城关南桥街。桥长171米,18个桥墩为船形,桥高12.6米,桥面宽4米,全部用大石条铺筑,两旁石砌栏杆。桥南端立两尊披甲戴盔手执长剑的“桥头将军”。建桥时虎啸潭至五帝庙,水底两边溪岸全部用大松木和大石条铺垫,以防洪水冲毁。

义行善举、誉满乡里的陈可大,捐献巨资,主持建造仙游县仙溪桥

木兰溪上游的仙游鲤城地段溪面阔,水流急,潭多且深,给挖桥基带来很大困难。春夏江水滔滔无法进行,只好选择在严冬季节。当桥址勘定后,桥工们不顾天寒地冻,纷纷跳进溪里开挖,18个桥墩基同时进行。转眼到翌年酷暑,太阳火球般炙烤着大地,桥工们奋力兴建,汗流浃背,个个口干舌燥,有的人还昏过去。据传说,当时观音菩萨云游到此,目睹这般情景,便化为老妪带女人们端来一碗碗绿豆汤,予众解渴。日复一日,300多桥工力气倍增,直至竣工观音菩萨才化身而去。后来人们为纪念她的善举,在桥头建观音亭奉祀。历代香火不断。前几年公路拓宽,这座亭拆迁到新的柳坑街养心阁楼上。后人还在柳坑建“可大祠”,立碑纪念大桥倡建者陈可大。

义行善举、誉满乡里的陈可大,捐献巨资,主持建造仙游县仙溪桥

现今南门桥夜景

大桥建成后,历代曾多次遭洪水损毁,当地民众均奋力修复重建。现存的南门桥为清代所建,保持宋代风格。民国17年(1928)又在原石板桥面上铺筑水泥钢筋混凝土,改为公路桥。随着水路运输业发展,山区杉竹可直达南门桥下,莆田的小船也可开到桥下码头,运出仙游土特产,运进工业品和肥料,日装卸量达38吨。有力促进城乡和莆仙之间经贸发展。1973年城关大桥建成后,该桥才改为人行桥。1980年9月列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御史、仙游枫亭人林兰友曾作诗赞颂:“谁造南桥渡,常悬半天虹,往来无病涉,童叟颂丰功。”为了纪念可大的功勋,后人在桥南柳坑街建可大祠,立牌纪念。

修完桥后,陈可大还捐献家资,携亲朋好友一起重建县学(明朝、清初称县学,乾隆三十二年后改称文庙),并用余款买下35亩田作为“学田”,年收米租21石供县学费用,以勉励上进士子。后来县学人才辈出,频步蟾宫,至今传为佳话。

义行善举、誉满乡里的陈可大,捐献巨资,主持建造仙游县仙溪桥

陈家墓——“陈可行墓”,位于榜头镇泉山村

陈可大一生以勤政清廉闻名,当教渝不遗余力;管刑狱明察是非,掌府尹布施德政,因政绩显着,故能获得朝廷的信任,官至朝散大夫,累赠中大夫。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致仕后不忘造福桑梓,倡建仙溪桥和文庙,义行善举,誉满乡里,这也验证了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心中系着人民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淳熙六年(1179),陈可大病逝,享年88岁,上寿善终,墓葬于今仙游盖尾芹峰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