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度雕像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南宋兴化军莆田县东里巷人(今莆田市城厢区英龙街),晚唐五代“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黄滔的八世孙,系绍兴八年(1138)省元,免御试,赐进士第一人。历官平海郡节度判官兼南外宗簿,后因不附奸佞,被秦桧诬陷,罢归。除秘书省正字,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十九年,又贬为通判肇庆府(今广东肇庆),摄知南恩州(今广东阳江);秦桧死后被起用,官职至吏部考功员外郎。一生刚正端直,洁身自爱,因不事奸佞,不附宵小,屡受排斥,英年早逝,卒年四十八。著有《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诗文与气节皆不朽,好以雪里孤芳之梅花自标。 文士世家,世代簪缨 黄氏大宗祠 黄公度出生在世代簪缨的封建家庭,其八世祖黄滔是晚唐五代“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曾祖父黄陟,北宋元丰四年(1081)贡举,官至大理寺评事;祖父黄邈,字彦达,与其父及两位兄长同时中举,“家乡人莫不引以为荣”。 父亲黄静,字至一,于政和元年(1111)中举,名列第一,升补上舍生,第二年再登甲科进士,初授参军。数年后,诏令升秘书省正字,转国史院编修,又升任校书郎,通判澧州(今湖南澧县),敕差提举京西路茶盐事,以功累赠中奉大夫,官终朝奉郎。黄静一生为人正直,为官廉明,对儿子影响极大。黄公度的取名来自他父亲钦慕东汉隐士、先祖黄叔度(名宪),因而公度字师宪。 大魁天下,御赐阁额 登瀛阁,黄公度读书的地方 绍兴八年(1138年)戊午科省试,进士总数293人,兴化举子16人榜上有名。其中,黄公度为进士第一,陈俊卿为第二;73岁的林邓为年纪最大的进士,18岁的龚茂良为年纪最小的进士。地处偏僻的福建路兴化军竟然魁、亚联登,四异同科,轰动京城。此科因高宗没有举行殿试,省元黄公度被赐状元及第,陈俊卿为榜眼。当时莆田流传说:“枌榆未五里,魁亚占双标。”据民间传说,发榜后,光禄寺摆宴,高宗亲临祝贺,对兴化人才辈出很感兴趣,就问状元和榜眼:“卿土何奇?”黄公度答对说:“披绵黄雀美,通印子鱼肥。”而陈俊卿也口出奇对:“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听罢称赞不已,也赐他状元。恰逢黄公度的从弟黄童在此榜亦联袂登第,意气奋发的黄公度咏诗抒怀:“兰省三千士,莆阳十五人。此时乡曲会,异日庙堂身。” 此年黄公度礼部会试,赋题为《以天子示以德为车》,他以“敢将诗律斗清新”阐释儒家以德治国的政理,强调“厚德载物,动以中规”的政论,得到主考官的赞誉。 黄公度小时曾寄居于涵江鳌山村姑母家中,在附近登瀛阁读书。登瀛阁东濒大海,四周苍松翠柏交蔽,清静宜人,是一处绝佳的读书场所。公度或仰青松之高直,或临大海之壮阔,感受松涛海浪,作文赋诗尽得大自然之灵气,文章、诗句具有松骨海气,自成一格。黄公度大魁天下时,高宗皇帝亲自书写“登瀛阁”三个大字赐其读书处,以示嘉状。 为谢皇恩,黄公度写下了《御赐阁额》诗二首:“杰阁侵霄汉,宸章焕壁奎。内庭颁宝宴,中使揭璇题。信誓山河固,庞恩雨露低。寒儒倚天禄,目断五云西。”“功掩萧何第,名超崔氏堂。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金碧飞翚外,鸾虬结绮傍。落成纷贺燕,弱羽得高翔。”而立之年的他,喜悦之情,凌云壮志,跃然诗上。 刚正端直,不事奸佞 黄氏为莆田'九牧林'外的又一历史望族姓氏大家 状元及第后,黄公度被授签书平海军(今福建泉州)节度判官,兼南外宗簿,绍兴八年(1138)赴任。他在泉州任上前后达七年之久,但史志仅载一事。称有流民数百人自汀州(今福建长汀)、赣州(今属江西省)南下。守将疑为流寇,将其拘捕。黄公度探知实情后,竭力为其辩解,认为这些人本皆平民,因饥饿而流动迁移, 奈何又迫使他们危急,聚而为盗?守将听从了黄公度的建议,将流民全部放走,本境亦得以安定。此事反映其处事的明智与深见,及不盲从媚上的品格。黄公度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心,在《行安溪道中》一诗里,亦有强烈的表现。诗曰:“鸡豚殆尽官军过,豺虎犹存野老愁。万一皇恩更宽大,会令戈甲变锄耰。” 时秦桧当国,丧权辱国,推行“和议”,迫害抗金志士,抗金名将岳飞被杀,中兴贤相赵鼎被斥逐,是南宋朝廷最腐败的时期。黄公度时刻忧虑国家安危。他与陈俊卿、龚茂良、方翥等既是同乡,又是同科,都是正直之士,气味相投,心声相应,交游甚密,常有唱和。黄公度曾咏叹:“平生忧国意,客至问朝廷。” 黄氏大宗祠 黄公度初入仕途时,左仆射兼枢密使(即左相)赵鼎就对他十分赏识,两人诗书酬答,来往极为密切。当时秦桧晋升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兼枢密使(即右相),和赵鼎面和心不和,但很看重黄公度。后来见他和赵鼎私交甚好,便对他心存芥蒂。正是因秦桧怀恨黄公度与赵鼎关系密切,不肯依附,致使大魁国器久滞南州卑职之上。 尽管世路危艰,仕途险恶,薄宦羁人,黄公度却始终保持士人的节义品格。恰如其《早春红梅盛开有感》诗云:“不与雪霜分素艳,却随桃杏竞芳辰。自知孤洁群心妬,故著微红伴早春。”“少年桃李竞青春,回顾寒梅已丈人。强欲施朱追俗好,谁知翻是失天真。”洁身自爱,不肯失节媚俗,也是他久不得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黄公度后来曾致书荐举他的上司叶帅,阐述自己居官为人的宗旨:“论高而与世多违,俯仰一官,侵寻(渐进)七稔(年)。心谬意于古人,力尽米盐,几失身于俗吏;尚幸私心所怀者梗概(耿直有节操),平生自信者行藏(出仕行道或退隐藏道待机),不肯妄求,不为苟合,不借名卿之势,援不资谭士之游扬。” 排毁横生,隐居故乡 秦桧画像 绍兴十五年(1145)9月,黄公度泉幕任满,“召赴行在”。他深知自己不合奸相秦桧之意,认定此去京城赴任凶多吉少,但“迫于君命,不敢俟驾”。 进京途中,黄公度行至福建福鼎与浙江苍南交界的分水岭时,但见落叶萧萧,北雁南飞,想起功业难就,知友飘零,不免百感交集,触景生情,吟诗一首:“呜咽泉流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诗作赋予山泉以生命和感情,把它们的分流写成朋友或亲人之间无奈的离别,并预言殊途同归,后会有期。其时与黄公度颇有交情的左相赵鼎谪居潮阳,后来进谗者谓此诗寓意赵鼎不久将回到朝廷。赵鼎担任过两次宰相,既支持岳飞抗金,又举荐过秦桧,但终因反对秦桧议和遭到秦桧的打击,被一贬再贬,后绝食而死。后来黄公度因此诗而被罢官。 黄公度抵京述职后,厄运并未即刻光顾于他,他被授秘书省正字。据《中国状元大典》一书记载,黄公度赴任后,席未暇暖,便有秦桧爪牙侍御史汪勃上书奏说:李文会任殿中侍御史的时候,有一天接到一封信,信上劝他不要仰宰相的鼻息,要敢于提不同意见,还威胁说如若不从,就把他的所作所为记录野史上,让他遗臭万年。诋毁写信人黄公度意在替赵鼎摇唇鼓舌,包藏祸心,阴怀向背,望陛下特赐严惩。原来,黄公度在泉南签幕时,适逢李侍御举行文会,公度致信祝贺,中间提到自己的“写作计划”:“固将续山林野史,记朝阳之鸣。”这本是小事一桩,然经宵小之徒穿凿附会,加上秦桧本来对他就颇为嫉恨,秦桧借机将任职不久的黄公度革职罢官。 荔城莆阳 黄公度坦然处之,起程返乡。据民间传说,公度被罢官后,又逢妻子遭瘟疫身亡。隐居于涵江鳌山村时,他以雁鸟有不重婚之义,遂将其所居之处命名为“护雁顶”。并筑一屋,取名“逸叟林园”,自撰楹联两副,其一是:“纵观三江口,有朝一日废墟成闹市;遍视九里洋,不多几时沧海变桑田。”其二是:“道不拾遗,何须牧童坊士阁;海不扬波,岂容渔父闯人家。”横批“伯道之乐”。联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但是隐居日子也未能持续多久,那些欲置他于死地的奸险小人进一步落井下石,硬说他当年过分水岭时所作的那首诗是为赵鼎而作,诗中表达他准备和赵鼎一起返京复职之意。于是,秦桧贬他到台州主管崇道观。过后犹不解恨,以岭南荒恶之地谪之,令他担任肇庆府(今广东肇庆)通判,后兼摄南恩郡守。黄公度身为状元,一生官职之低,升迁之缓慢,在当世极为罕见。 宦海沉浮,诗文抒怀 黄公度书法 此后六、七年,黄公度均在岭南偏远之地担任小官吏。但黄公度傲然不屈,他既不怨天尤人,更不屈膝事奸,保持着正直文人的清高气节。到任后,黄公度多方拜会,宣示恪守官箴,勤恤民隐,卖刀剑而买牛犊,傥用心有循吏之风,甚至对天投诚,矢心自誓:“酌贫泉而操愈廉慎, 处炎陬而身自清凉。”忠信正直,以全壁还家。 南恩小垒,地处南海一隅。“吏奸黠而民困侵牟(掠夺),地荒远而人多鄙薄。风俗凋甚,储峙(储备)萧然”。黄公度体恤民众疾苦,裁决滞留讼案,废除横征暴敛。针对丧家杀牛备酒、破产举办斋祭的陋俗,亲自作文谕导禁绝之。又增拨学廪二百余斛,选择秀民劝学习礼,学风大兴。该州自唐贞观时置郡,至此时才有士子梁作心首次登第。黄公度亲笔回函称盛他“亲承圣问,高擢儒科,青衿知稽古之荣,梓里见破荒之事。士风增重,公论攸归”。(《回梁文学作心》) 一年秋旱,祈雨不应。黄公度咏诗叹曰:“天地何心岭海饥,……隐忧先到老农眉、谁能鞭策卧龙起,乞与滂沱一解颐。”(《秋旱祈雨》)吐露黄公度忧民爱民情怀。 黄公度在南恩,常以诗书怀。“行行渐渐入瘴乡深,官事从人笑我侵。越俎代庖真有愧,逢场作戏本无心。宾僚假日一杯酒,杖履西园十亩阴。政尔无能落闲处,且从猿鸟觅知音。”(《再用韵书怀》)显示对政事的主动的热情,轻松自如,亦不免有怀才不遇之伤感。 黄公度以大魁享有声名。一日,广东省帅方德滋生日,盛邀公度至五羊,特为开宴,令时居幕府的名臣洪适作乐语(歌词)戏云:“云外神仙, 何拘弱水。海隅老稚,始识魁星。”又寄调《临江仙》侑酒云:“北斗南头云送喜,人间快睹魁星。向来平步到蓬瀛,如何天上客,来佐海边城。……且须滟滟引瑶觥,十年迟凤诏,万里寄鹏程。”表达对黄公度的怀才不遇的不平,与对其前程的美好祝愿。 大魁国器,英年早逝 位于黄公度读书处附近的雁阵塔 奸相秦桧居相位达十九年之久,忠良正士尽遭陷害。黄公度前后几科状元如张九成、刘章、王佐、赵逵等,皆因不肯丧节曲附,无一不被贬谪,直至秦桧死后方被起用。 秦桧死后第二年,即绍兴二十六年(1156),黄公度被朝廷召回,任左朝奉郎。一天,高宗询问黄公度政事,他乞请高宗“总乾纲,厚风俗”,被嘉奖采纳。 黄公度文集《奏议》所录二篇劄子,其一论收还威柄问题。黄公度指出:大臣可论议朝政,“如或议论不同,许各以己见次第敷奏,然后自以圣意断而行之,天下幸甚”。其二论开放言路问题。认为:“国家之患,莫大于以言为讳。……臣愚伏望陛下宽谤讪之禁,下求言之诏,使人晓然知前日以言语获罪者,皆非圣明之本心,自可日闻嘉言,感召和气,实万世太平之基。”在劄子中,黄公度痛斥秦桧弄权之奸,直指高宗治国之失,均为治国之大政,切中时政之弊。显示其治国、平天下的卓识真知,谠言效国的忠诚与勇气. 真不愧为大魁国器。 宋高宗又问他岭南有何弊政,他说:“广东小郡,有十年不除,守臣者权官苟且,郡政废驰,民受其害。”高宗赏识黄公度的忠耿,当即下诏任命他为吏部考功员外郎。 然而,宠信与荣耀对于青春已去、病体奄奄的黄公度毫无意义,不到半年,这位正直的、儒雅的、于世无争的兴化人便默默地死于任所,年仅四十八,而这正是大展宏图的年华。时朝野上下“闻者皆以所蕴未究为惜”,都说“以公度之才识,造福国家,当有一番成就”。噩耗传到黄公度贬谪之地的岭南,“邦人像而祠之”,朝廷赠二品正奉大夫,葬于莆田县天马山麓枫莲塘樟林,故此林称状元林,此山名为状元山。 工诗善文,以梅自标 知稼翁集 虽然黄公度在宋代状元之中官职较低,仕途不达,《宋史》无传,但诗文词赋兼备。黄公度子黄沃尝汇次遗作《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今传世《知稼翁集》分上下二卷,似不足十二卷之数。史论集《汉书镌撰》亦仅存二则。 《四库总目提要》谓《书录解题》载公度集十一卷,《四库全书》收录《知稼翁集》二卷,《知稼翁词》一卷;《全宋词》收其词十五首。《宋六十一家词选》中载其小令数篇。 名相陈俊卿称其文“典重温雅,如其为人”,其诗“格律森严,兴寄深远”,“自成一家”,并说他“以文章魁多士,有盛名于时,胸中洒落,议论宏壮”。清人陈廷焯对其词也推崇备至,说是“气和韵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宋人洪迈在《黄考功知稼翁集序》中亦给予很高评价:“莆田黄公师宪,名声最卓而财至尚书郎,寿不满半百,梦幻覆手,天殱此良,大车云徂,出门折轴。人到于今伤之”,“坎壈推揠,无复有为”,“公既以词赋压英躔,故于诗尤精,大抵铿锵蹈厉,发越沈郁,精深而不浮于巧,平澹而不近俗”。 黄公度的诗词题材广泛,意境深远。“医国未能三折臂,忧时空费九回肠。' (《无题》)是其忧国忧时的伤悲;“致主知无术,归休幸有山。”(《漫成》)是其怀才不遇的自慰;“权门虽好羞摇尾,世路多猜敢转喉。”(《春日书怀》)是其坚节守志的自白;“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是黄公度应莆田涵江洋尾人李富之邀游览整修一新的圣墩顺济庙题诗,是现存最早的以妈祖庙为题材的诗作,借以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遗憾;“贤愚贵贱俱物役,始觉名利真区区。”(《偕方次云饯月下同归戏成》)是其人生的醒悟;“话因别久卒难尽,情逐杯深那更(”《和陈应求》),是其友情的真诚;还有“眼入故乡明,语还亲旧喜。”是其对故乡的深情。 他为人刚正端直,洁身自爱,好以雪里孤芳的梅花自标,其梅词《一剪梅》云:“冷艳幽香冰玉姿。占断孤高,压尽芳菲。暖向南枝。要使天涯,管领春归。”“不受人间莺蝶知。长是年年,雪约期。嫣然一笑百花迟。调鼎行看,结子黄时。”词论家赞曰:“黄师《知稼翁词》,气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白雨斋词话》 (整合阮其山、林祖泉、陈志平等人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