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还很小的时候,我们那里的木结构房屋是当地的一大特色,经常发生火灾把整个街道烧得面目全非,除了几块巨石屹立在江边,冷眼看着这里人们的灾难,南来北往,东去西奔的人们早已看惯了这个镇子频发的火情。 镇子要算古镇了。据说建镇有近两千年历史了,原是贵州客商往来巴蜀的重要客旅之地,也是云贵川重要的物资集散基地,而古代战争却没有触及此地,所以得以保持繁荣昌盛的商业状态。 在二十世纪以前,屡遭火灾,原因是镇上铁匠铺和鞭炮厂太多,加之又是木结构建筑,而铁匠铺和鞭炮厂只是临时棚屋,多为竹木捆绑的朽杆房,稍不注意就会化为灰烬。据说有一次大火镇上曾经被烧得只剩几间民房,因而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某日梦见观音菩萨叫火神火烧白沙刘钉钉,结果火神领悟错,以为是要火烧白沙留丁丁,就是留一小部分的意思。结果一场大火毁了白沙主城,只剩东海沱几间民房和江边的八块巨石“雷打石。因为那里的房子和主城间隔太远,火力难以达到。所以,白沙又叫火烧城。 由于白沙地处云贵川的结合部,长江在这里打了个弯,形成了三个巨大的漩涡———俗称东海沱。所以,东去西来的船只一到傍晚都必须在此过夜,否则会葬身鱼腹。因此,白沙除了铁匠铺和鞭炮厂外,酿酒的槽坊、行商的旅店、歇肩的茶馆、打点的饭馆、小酌的酒家也越来越多,自产自销的糖果店也闻名遐迩。因白沙一面靠山,一面临江,形势山城,又有小重庆之称。由于繁华热闹享誉海内外又被人称为小香港。 二战期间,长江中下游的高校为躲避战火,内迁了几所大学到此,而白沙原本就是文化教育比周边地区更为发达,建有著名的聚奎学堂、中山学校、马汉小学,双槐树小学、石坝街小学,深得文化人青睐。陈独秀也曾经在聚奎中学担任教师,并客死于此。 由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长江是中国运输的主动脉,很多货品基本都是靠水运,而1960年代以前,长江上的主要运输靠的是木船,因此白沙河边的造船和修船也尤为发达,木船的建造需要大量的铁钉,铁匠铺多为锻造铁钉,有的也打造农具和家用铁器。 这就给我的街坊邻居增添了许多不同行当的人物。有铁匠、教师、造船匠、船员、理发匠、算命先生、饭馆老板、酒店丘二各色人等。 我最难忘怀的是吴老师,他是我们街坊年龄最长,学识修养最丰富的人,他家里有很多藏书,装满了好几个书架和书箱。但他并没有在白沙的学校教书,只是闲赋在家,看看书,喝喝茶,聊聊天。我们最爱在晚饭后到他的门口听他讲故事。他讲的都是我们从未听到过的故事,他最喜欢给我们讲阿拉伯的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我还记得他讲《神灯》里的阿拉丁、魔鬼、巫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至今为止都没有忘记。 吴老师讲故事的语速慢,通俗易懂,他那稍显清瘦的面庞给人感觉犹如天外来客,好像和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生活的人。他也很耐心细致、和蔼可亲,从来没见他跟谁过不去,总是轻言细语、毕恭毕敬、友好相处,他和老伴好像是基督徒,但因为当时共产党反对一切宗教信仰,他也不敢过多的宣扬基督,但有时他会讲一些有关圣经故事,比如上帝创造世界,诺亚方舟,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等故事。也讲一些抗战时期的事情。他对共产党里的很多人物还是很佩服的,比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向警予、蔡和森等等。他讲得最多的共产党人是徐特立和吴玉章。他讲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我,给我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和信念。所以,我从小就立志要博览群书,做一个像吴老师那样知识渊博的人。我最喜欢逛的就是书店,特别是新华书店和一家连环画书店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但连环画书店要钱租书,而且连环画就是一些古典文学作品的缩编版,看了不过瘾。放学后就到新华书店去蹲书柜,好在新华书店看书不要钱,而且门类齐全,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历史古籍、科技图书、文学名著都很多。只可惜后来渐渐发现图书信息越来越少,门类越来越缺品种了,除了教科书,就是政治类书籍,感到索然无味了。我从小立志做一个学问的人,结果因为政治运动沉渣泛起放弃了,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油盐柴米的俗物。 人生本来就是俗不可耐的,何必自留清高呢。 后来,因为我们频繁搬家,跟吴老师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离开白沙了。去年回到老街坊,他曾经住过的房子依旧,人物早已不是当初了。 人生际遇实在难得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