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圳人在贵州)
![]() 国人自古就有养鸟的爱好。苗族人喜养鸟,以养鸟斗鸟为乐趣,尤善养画眉鸟、黄雀鸟为主,这种习俗源远流长。养鸟,听鸟,遛鸟、观鸟、斗鸟都是平日里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节奏。养鸟不光鸟的外型要好看,还要叫的好听、斗得凶狠才为上品好鸟,而鸟笼的大小、款式、质量也是一件容不的半点忽视的物件。一提起鸟笼就不得不提贵州黔南地区的“卡拉鸟笼“,”卡拉”是一个地名,是一个专制作鸟笼的苗寨,在卡拉村苗寨人人会做鸟笼,并以此为产业生活,制作鸟笼历史大约有四百多年,“卡拉”苗族语中就是好的意思。 ![]() ![]() 卡拉苗寨位于贵州黔南地区归丹寨县管辖,距县城很近,从县城里坐五路车几站地就到了卡拉苗寨的路口,下车后见一寨门,穿过新寨门沿路行走一公里左右就到了远近闻名的卡拉村苗寨。如今的卡拉村苗寨被一条高速公路穿寨而过,这些年地方政府相当扶持这上百年的手工传统工艺,在原旧寨的前面建起一座新苗寨,不过现在还没有施工完成,也许过了不久卡拉新苗寨就在这里了。 走在这座老寨中看到几处农家院,不用说了想必节假日这个寨子的游客一定很多,这天、寨子里没什么人出入,这也让我一时不知如何寻找制作鸟笼的人家,路见一位从农院里走出来的老哥便急忙向前讨教,老哥手一指说穿过高速路便可知晓,嘿嘿,迷一样的答案,神一样的指路。 按着刚才老哥指的路穿过高速路到了后寨,这个久负盛名的村寨不是很大,村里的人也不是很多,转过一条小巷就听到了钻孔机的声音,寻声找去就见到了他、一位三十左右的男人正在家制作鸟笼,他叫杨昌代,中等个子,黝黑的面孔结实的身材,这样的身材让我羡慕,2009年在深圳外资企业打工,并在深圳相识了同是家乡人的女孩子王秀,几年后俩人决定回家乡创业,于是离开了繁华的深圳回到了家乡,用他的话说,外面再好也是人家的,还是回到家乡感到踏实。如今小杨有俩个孩子,每天忙完家务俩夫妻就是制作家传手艺鸟笼。小杨话不多,但从他不紧不慢的介绍中基本上了解了卡拉鸟笼的制作过程。 ![]() 卡拉苗寨是现存不多的手工制作的专业鸟笼村寨,而卡拉人的基本收入也是以制作鸟笼为主,制作鸟笼的原材料主要是以楠竹、金竹、雷竹为主,其中以楠竹为多,这是因为用此竹做出来的鸟笼坚固耐用而且不变形,其流程为砍竹、选竹、破竹、除湿、定型、编织,上色等工艺。卡拉鸟笼品种繁多造型美观,大小不一型号不同,更有集编织,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一体成配套设施的精品,深受国内外养鸟人的喜爱。 小杨的家不是很大,没什么家具,老旧的房子里大厅被半成品的鸟笼占去一半,屋里有一老式的电动打孔钻机,小杨说这是他唯一的机械设备,再有就是手握一小电锯了平时很少用,小杨的妻子负责选竹破竹的前期工作,至于选型定型编织成品都是小杨一手完成,小杨说一只平常的鸟笼,普通价格卖给销售商是80元,每个月能做近百个鸟笼,月收入几千元,收入肯定不如在深圳打工时挣的多,但与家人在一起、在家乡创业还是非常舒心与踏实。小杨一边介绍着这传统的手制工艺一边讲解着鸟笼的制作过程,他对自己的产品非常的满意,嘴角时而泛起了微笑,他告诉我说我来的不是时候,如果早来几天这屋里屋外堆满的都是鸟笼,那样你拍摄起来才好看。小杨是一位见过大世面的人,他不会因为你而摆好样子让你拍摄,于是他干他的活我拍我的片,这到也符合我的拍摄要求,小杨说在这村子里他家做的鸟笼还不是最多的,有的人家一个月能做几百只鸟笼。用广东话说也是洒洒水啦(很容易的事) 卡拉村寨大部分是砖瓦结构的房屋,也有与其他苗寨一样的木制板房屋,卡拉村寨处于较平的地段,收入上也比其他村寨高一些,而这沿续四百多年的鸟笼制作手艺也为这些苗家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 ![]() ![]() ![]() ![]() ![]() ![]() 做鸟笼的小杨,工作起来非常专心。 ![]() ![]() ![]() ![]() ![]() ![]() 告别了小杨夫妻离开了卡拉这个不是很大却非常出名的苗族村寨,村子的正面正盖起一栋栋民族风味的楼房,听说那将是新的卡拉苗寨村,但愿卡拉越来越好,但愿小杨一家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