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疯癫史鉴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高考就是一个分水岭,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未来的去向。而在古代,类似于高考的科举制是隋唐时期才逐渐确立的。从时间线上来说,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士族世世代代都能继承官位和俸禄,中坚管理层逐渐堕落滋生了许多腐败的现象。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为提高战斗力,实行军功爵制度破格录用了一些地位低下,但是才能出众的人,为寒门打开了晋升的渠道。秦朝经过改革后,把这种制度发扬光大,以辟田和军功为依据,培养了一大批战斗力彪悍的武将。 飞鸟尽,良弓藏。秦始皇穷兵黩武横扫六合,到了汉朝天下百姓苦于征战,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汉文帝出于统治需要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为此,汉文帝还制定了一系列举荐后的考试规定,以确保地方举用的人是真材实料。汉武帝时期,继续完善这种举用方式,最终形成了察举制。 东汉末年,枭雄曹操就是通过这种制度举为孝廉进入官场。曹操所在的时期,对东汉皇室来说是最坏的时代,可对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来说却是乱世争雄的好时代。曹操公元155年出生,公元174年被举为孝廉。在汉顺帝时期,不到四十岁一般都不考虑录用,以曹操这样的年龄,即便有人推荐他做官,也很难进入考场,顺利入职施展自己的才能。 汉顺帝时期,之所以出现这种年龄门槛,是因为察举制本身就是主观性的。地方官员在推举贤才的时候,往往都会推荐跟自己沾亲带故的人。等到进入官场,站稳脚跟之后,就会回过头来投桃报李,对举用自己的前辈家族进行反哺。发展到了后期,这种察举制沦为形式,几乎成了官二代入仕的直通车,很多有才能的人等到老死都没得到推举的机会。 到手的蛋糕谁也不愿意再分出去,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能够留给自己的子孙世代享用。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位的时候就曾跟群臣立下白马盟誓,约定只有刘姓的人可以为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但是,合情不一定合理。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人的先天智力虽然有所区别,但更重要的却是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汉代那些官二代,借用父辈们的推荐进入官场后,大都尸位素餐,只想守着饭碗衣食无忧。 汉朝的臣子们作为皇帝的耳目手脚,朝廷的中坚力量,实际政策的执行者,如果都安于享受,办事的效率可想而知。好在有一个叫左雄的人发现了这种弊端。根据《后汉书》记载:雄又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当然,左雄也没有把话说死,他还提议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汉顺帝采用左雄的建议下令全国执行后,广陵郡仍然推举了没有达到年龄门槛的徐淑作为孝廉。负责考核的台郎质疑徐淑怎么回事。 徐淑以为还像过去一样,自信满满的说:诏书上说的'有如颜回、子奇,不拘年齿。'所以我们郡让我充选。台郎碍于情面不好直接赶走,只好把左雄搬了出来。作为举制改革的提议者,左雄当然不允许有人玩文字游戏,让人钻自己的漏洞,于是问徐淑:以前颜回听说一,就知道十,你听说一能知道几?徐淑答不上来,左雄训斥了他一顿并赶了回去。 紧接着,左雄一连查办免职了许多违规推举的官员。牧守们再也不敢随意推荐,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给朝廷举用了不少贤能的人才。不过,察举制这种依靠个人主观性的用人制度,有很大的局限。这个限制年龄的命令,执行了一些年,监察力度就弱化了许多。牧守在地方官员,悄悄的帮人修改年龄以符合规定,又把察举制变回了家族子弟晋升的绿色通道。这种情况直到科举制出现才有了突破性的改变。 感谢你的耐心阅读,感觉还不错的话还请花费几秒钟时间点赞或评论支持奖励一下,如果愿意关注那就更好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