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读书与吃饭

 水木_WH 2019-01-30

王瀚林

 

如果用吃饭比喻读书,有人会不以为然:“饭要天天吃,一天不吃饿得荒,书未必天天读,十年不读毫发无损。”诚然,吃饭可以让我们活着,但是,读书却能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活着和怎么活着。再进一步,活着只是作为自然人存在的前提,明白活着的意义和怎样活着,则是作为社会人存在的条件。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是吃饭长大的,更是读书长大的,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像吃饭,不吃饭者饥,不读书者愚,不读书也会“饿得慌”,陈寿甚至认为,“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阅读是知识广角镜,在我们视野中展示广阔地平线,若要长知识、开眼界、明事理、强能力,不可不读书。阅读是多彩心灯,让我们心中充满阳光,若要理性平和,态度超脱,内心自信,不可不读书。阅读是思想之翼,让我们生命充满诗意的栖居与创意的精彩,若要知书达礼,风度儒雅,若要文采飞扬,富有灵感,不可不读书。吃饭强健身体,读书则健全精神。读古人书,是与先贤交流;读今人书,是与智者对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与不读有如云壤,爱读、勤读、善读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读书像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读对书,涵养精神,读错书,遗害无穷。书有“血统”,有“文脉”,平庸之作,降低人的境界,损伤人的心智。诚如菲尔丁所言,“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某君读罢《诺查丹玛斯预言》,误判世界末日来临,想在死前过把瘾,入户抢劫被判无期徒刑;某企业家看了一本管理书箱,便引进所谓“卓越管理”模式,结果企业渐行渐偏,后来感叹:“错读一本书,走了十年弯路”。古人云,开卷有益,说的是经典,读那些三流作品,诸如“心灵鸡汤”“奇术”类的书,不但开卷无益,而且有害。那些充斥着暴力、色情、迷信、厚黑的“毒草”,还会引人误入歧途,甚至走向自我毁灭,正如清代王豫所言,“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读书像吃饭,吃少了无效,过量则伤身,读书也是如此。虽然亚里斯提讲过“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但现在的情况,我们不是“读了很多书”,而是读书偏少,据统计,关于人均年读书量,据统计,从2005年至2014年,中国的阅读量基本维持在4.5-4.7之间,2014年国人年均阅读4.56本,日本9本,韩国11本,美国7本,法国12本,数字很雄辩。经典积淀着人类文化的精髓,读书少甚至不读书,传承文化就是空话。克尼雅日宁把“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说成日读书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个境界,除了多读书,还要深入思考。423日是世界读书日,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应当是读书日,要有“读书破万卷”的雄心。但存在一个“生也有涯”与“知也无涯”的矛盾,怎么解决?一方面,要“立志读尽人间书”,力争学到很多东西,另一方面,不要一下子学很多东西,要找最好的书来读,即公认的经典,以免把自己变成两脚书橱。

读书像吃饭,要讲究“营养”结构,“偏食”不可取,均衡很重要。为指导合理营养,营养学家提出“4+1营养金字塔”理论,即膳食应包括“粮、豆类”,“蔬菜、水果”,“奶和奶制品”,“禽、肉、鱼、蛋”四类食物,这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再适当增加“盐、油、糖”,力求浓淡混合、粗精交替、荤素搭配。读书“营养”结构也要合理,阅读文史哲名著能够丰富精神世界,但也不可忽略其他书籍,米饭馒头固然好,但天天吃米饭、馒头似的阅读,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读书像吃饭,别挑食、别厌食,酸、甜、苦、辣都尝尝,读书品种可杂些,面要宽些,无论是文、史、哲、政、法、经,还是社会、科技、旅游、娱乐,都要有所涉猎,以满足我们在工作、生活、生理、精神、心理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读书像吃饭,饭要天天吃,书要天天读,生命不息,读书不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往往事倍功半。要做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还有一点,要“旧书不厌百回读”。现在书箱繁多,我们应该读透几本好书,以此为根基,为广泛阅读作储备。有人欣赏“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境界,其实这是断章取义,他们忽略了这段话的后半部分,叫作“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的是熟读深思。完整理解五柳先生读书之法,就是“观其大略”在先,重在博览,“务于精熟”在后,期在“会意”。如果一味强调“不求甚解”,肯定会走偏。对于经典,必须“玩味”,还要“求甚解”,否则,就达不到“会意”之境。李敖向钱穆请教读书之法,钱穆云:“与其十本书读一遍,不如一本书读十遍”,深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精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自今日起。读书虽苦,但一旦掉进读书的情网,就会品尝到知识的甜蜜,就会拥有一个美丽的世界。

 

载于兵团日报2018423日第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