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长成什么样,都是你教育出来的成果吗? | Power2Learn

 埃达 2019-01-30

老二刚出生的时候,老大也才三岁多,和其他妈妈聊天,不时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孩子的性格都是天生的,老大和老二就是不一样。”


这样的妈妈,家里都有两个甚至三个小孩。


那时的我,受育儿理论知识荼毒较深,对这个理论持怀疑态度。


难道一个小孩长成什么样子,不都是家长引导教育的结果吗?


难道没看见有那么多理论在强调“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吗?


难道你没看到网上铺天盖地地文章都在教我们,“孩子怎样怎样,是因为家长哪里哪里做错了/没重视”吗?



后来,老二渐渐长大了。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三岁过后,老二在性格上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我愕然发现,他们好不一样啊!


吃东西,一个狼吞虎咽,贪心不足蛇吞象;一个慢条斯理,一顿饭吃到天荒地老。


聊天时,一个滔滔不绝,不带喘气儿;一个轻声慢语(除去吵架时),总是扮演聆听角色。


交朋友,一个可以和满院子的孩子成为朋友,并总是跃跃欲试当老大;一个锁定一两个好基友建立深厚友谊,从此除却巫山不是云,其他小朋友连名字都懒得记。


一个勇敢有余,时而冒失;一个细致有余,时而胆怯。


一个看起来热闹得很,其实很容易被劝服;一个看起来安静得很,其实骨子里非常执拗。


他们俩,一个似那高山瀑布,欢快而莽撞地奔腾;一个似那清澈溪流,安静却坚定地追逐自己的方向。


于是,不知不觉中,我也渐渐加入了“孩子的性格都是天生的,老大和老二就是不一样”的理论大军。



老大,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风一样的女子,一天有80%的时间处于动如脱兔的状态。从小,给她读绘本,给她解释东西,她都是一边听一边乱扭。她思维活跃,有无数的问题,却从来等不及你给她一个完整的答案。


老二,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安静的暖男。有了老大之前的经验,给老二讲故事,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享受。他一动不动地盯着你手里的绘本,闪闪发光的眼睛,提醒你他听得有多专注。


对,就是“专注”这个词。


有很多育儿文章都告诉我们,专注力是每个小孩都有的,如果Ta没有,是因为家长小时候没有保护好。


我曾对此深信不疑,并常常在女儿边扭边听故事的时候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觉得肯定是自己两年前的某个举动、或是一年前的、或是半年前的,把女儿的专注力破坏殆尽了。


直到发现儿子身上的不同。


所以现在的我只想大声说:“不!不是这样的!”


女儿小的时候,深受书本理论知识影响的我,深知孩子专注玩耍时不可打扰。所以我们看到她在专注地玩耍,就会悄悄从旁观察,不打扰。


儿子不一样,从出生起就有个好动的姐姐在身边,极少有不被打扰、专注玩耍的机会。


所以,顺理成章的结果应该是老大专注力比老二好才是啊?结果怎么偏偏是倒过来的?



怎么会是这样子的呢?


同样的父母,不变的家庭教育方针,怎么会培养出这么不同的小孩呢? 而且,结果还往往与期待相悖呢?


不久前,我看到了这么一篇有意思的研究报导:



Robert Plomin是基因研究方面的专家,他研究的重点是人的基因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在世界范围的专业领域,Plomin最出名的研究是持续了40年的双胞胎追踪实验。实验的样本是现阶段社会环境下的西方普通人群(非战时战地、非基因缺陷等人群)。


Plomin的研究成果,引起国际范围的讨论和质疑。


40年的双胞胎追踪实验成果表明:我们人类身上的性格特征,至少一半是由基因决定的。家长们的教育,对孩子性格养成虽然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而精神疾病,更是受基因影响远远大于环境影响。


换成我们普通人的理解,一个小孩是开朗还是内向、勇敢还是胆小、莽撞还是细心、能否自我激励、自控力如何、是否有运动音乐细胞,基因已经决定了一半以上,后天的针对性训练可以对此有所改善,但无法改变大方向。更别提智商、身高等这些指标了。


研究还特意提出,高知家庭出高知孩子,大半是由于高知父母本身智商和性格软实力也高于平均水平,而并非我们普遍以为的,是因为家长教育得好或家长提供的资源多。


这个研究结果公布后,可想而知,在西方引起一片质疑和讨论。


日前,Plomin的新专著《Blueprint:How DNA Makes Us Who We Are》正在英国和美国发售,德语版和中文版可惜还没有。


Plomin新著的有声书版,在德国也可以买到。



这样的研究结果,究竟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是想告诉我们家长在教育上可以撒手不管了,一切随缘基因吗?


显然不是。任何社会学的研究结果,我们都不可以毫不犹豫地全盘接受,更不能直接拿来当挡箭牌。


对于我个人而言,了解这样的研究以及其结果,最大的收获在于:


1
理解现实


知道我自己的两个孩子那么不一样,有一大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理解,并且接受最“原本”的他们。


知道“原生家庭”理论可能是不完整的。我自己身上闪闪发光的优点, 以及同床兄弟身上令人咬牙切齿的缺点,和原生家庭的教育关系可能并不大。理解这一点,对生活在一地鸡毛中、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意义非凡。


2
放过孩子


孩子并不是橡皮泥,你想塑造成什么样就真能怎么样。无论你付出多少心血,孩子的性格,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被基因决定了一大半。


家长最好的角色是观察者和引导者。Ta不是修枝剪叶的高超园艺师,而只是默默灌溉施肥的普通园丁。


没有一个孩子身上没有闪光点。细心地观察孩子的优劣势、给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但不必期待Ta强迫Ta成为大师(反正也强迫不了);发现孩子某方面的弱点时,耐心往正面引导,但不要期望一蹴而就。


3
放过自己


不要再轻易相信,你的某些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终身影响。孩子本身的基因影响,比你作为家长的教育影响力更为强大。


你以为我是在给自己育儿路上犯的错开脱找借口吗?也许是吧。但我不要在七十岁的时候,还要自责四十年前自己犯的“错误”,导致了如今孩子的“不幸福”。如果你的出发点,的的确确是站在孩子那边,而不是为了自己不便说出口的虚荣和面子,那就不必有过多的自责和纠结。


父母和孩子,缘来一场,最好的方式,可能不是我教你学,而是一同修行。我不是完人,你也不是,而且,我知道为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