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的是)深埋在历史深处的原始日本”。
当代艺术家冈本太郎在游历日本东北地区之后,发出了这句感叹。从巴黎留学归来后的冈本太郎,踏上祖国土地时眼见的是战后初入高度成长期,努力改头换面迎接现代化的日本社会。1960年代,经济开始走向高速腾飞,反安保体制运动和世界范围内的学运浪潮相互呼应,日本在经历了战后民主化之后终于拥有了和世界(欧美社会)比肩而立的机会。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紧接着的1970年大阪世博会用经济繁荣带来的进步之光, 想要一扫战败带来的阴郁 。然而,当这个国家努力要在经济文化领域“脱亚入欧”之时,以冈本太郎为首的前卫艺术家们似乎本能性地反问起自己脚下的土地,即本国文化之根源。此时他将目光对准的,是被视为边缘地的东北。
日本的东北地区准确地说包括本州岛北端的6个县: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秋田县,山形县,福岛县。其中以最北端的青森县,岩手县和临靠日本海的秋田县最具代表性。由于极北地理位置,日照少,气候严寒,不宜农耕,再加上方言晦涩难懂,这片区域在日本历史上被视为“异端”“落后”之地。在本州人(即今天的大和民族)移居之前,东北地区(尤其是最北端的青森县)生活着原住民阿伊努族。在中部移民到来之后, 他们被驱逐,被隔离。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演变发展为今天东北地区独特的风俗信仰。
东北地区在语言文化上的异质性让它在文化上成为了被中心边缘化的地区(青森县津轻半岛地区的方言以难懂而闻名全国)。偏僻的地理位置,恶劣的气候另一方面却让这里的形象和犯罪、死亡联系起来。青森县在近代一直是中央政府流放犯人的边境之地,这里也曾是日本国内近亲杀人率最高的地区。二战时,包括青森在内的东北大量人口被送至满洲,国家动员大米的生产,曾今“不知天皇之地”摇身一变成为有力的战力支援后方。可惜“荣光”转瞬即逝,1945年7月28日来自美军的空袭将青森市区化为火海。战败后,青森县又被迫迎来美军基地的进驻。
60年代,当东京大阪燕脂抹粉,换上现代都市新装,拥抱光明未来的时候,只能遥望着远方的东北显得更加寒冷阴郁了。不得否认, 这种本国内部的“他者性”,成为了反思近代的艺术家们将目光转向东北这个“落后生”的契机。
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内田吐梦拍出了《饥饿海峡》。从题目就用“饥饿”两个字就将大众从奥运会后欣欣向荣的街景,拉回到1947年战后饥寒交迫的混沌时期。该片继承了战后左派文学的写实风格,用“饥饿海峡”隐喻人内心可怜的善意,欲望和爱恨的纠缠,就像滞塞在海底的淤泥。
影片的舞台从北海道南下到京都,涵盖了大半个日本国土,然而全篇最为浓烈的情节恰恰发生在青森的下北半岛。这里在过去因为冻灾等因素频发饥荒,有的农家由于饥馑不得不杀死家里的小孩。选青森作为本片舞台似乎是再合适不过了。影片开头就为我们勾勒出津轻海峡凶猛的大海,狂风呼啸着翻打着黑暗的海水。下北半岛荒凉险峻的海岸即使在白天也让人怯懦。当三国连太郎饰演的犬饲面对金钱的诱惑,一时冲动犯下杀人之罪时,他的罪恶和周遭的环境显得是如此地“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