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建筑:姜氏庄园———— 【 2012十一.之(10).米脂_姜氏庄园_中】
![]() ![]() ![]() 以下,继续在姜地主家参观瞻仰!
姜氏庄园 介绍2 : 姜氏庄园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很多具有陕北风味的剧情都在姜氏庄园取景,如电影故事片《北斗》、《延安颂》、《张思德》、《刘志丹与谢子长》等十余部影视剧目,都先后在这里拍摄。 2001年6月10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时刻》栏目,专题介绍了这一黄土窑洞文化的外在与内涵,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誉为“西部窑洞建筑的典范”、“有机结合的窑洞庄园”,才使得它浮出水面为世人广为知晓。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院儿———— ↓ 第二个涵洞上来只有一小片空间,左手是高大的院墙,右手是中院儿大门。 那些脚手架是在维修呢,维修的是通往后山的小门和院墙,院墙自然高大如寨墙(高8米、长10米),将庄园牢牢围住。对咯,可以留意下庄园内的阶梯喔,据说庄园内的台阶一共有365级,正合一年的天数, ↓ 因为脚手架的缘故空间不够,不方便拍摄精彩的中院大门,只得这个角度了 中院大门是五脊六兽“硬山顶”的样式。什么是“硬山顶”啊?请细看下面小知识。在清朝呢,这种硬山顶也是等级相对低的,低于庑殿顶、歇山顶,比如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小介 :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特点是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形成两面屋坡。 ![]() ↓ 中院悬挂着“武魁”匾额。 ![]() ↓ 左图,柱基石,同样是三层,但比下院的那一只,又多了精美的石雕。 右图,中院大门的过道装饰。 ![]() ↓ 中院门的门当石有破损,没有保护好啊,很遗憾。 粗看看吧,和下院儿的石鼓很像,但细节是不同的。这里侧面兽头下雕的是如意结,披盖下也木有小狮子,而是立体纹样,最后底部一左一右刻着“福寿”两字,最为精彩 ![]() ↓ 中院的户对,为五瓣梅花 “晴耕雨读”,这四个字应该是对联儿留下的。其实贴得很应景儿!——“晴耕雨读”就是对农家子弟的一种期望和鼓励,晴天时外出耕地忙农活养家糊口,这是现实,但若遇到雨天也不好荒废,应该抓紧时间潜心读书,未来才有希望考取功名跳出农门,这才是农耕文明子弟的好出路!不过,这四个字后来也被引申用了,比如一种中式的理想:“耕者有其田,读者有其书。有田能耕,有书可读,这世界才算得上美好” ↓ 步入大门! 但还不能看到院内情况,因为有一扇石屏风——照壁(影壁)!照壁为水磨青砖的月亮门,月亮门打开的时候,可以一眼望见再高处的上院。古人是讲究风水的,照壁的功能,就是挡住可能冲进门来的煞气。 ![]() ↓ 照壁上的人物浮雕之一。 老人松鹤图——松树长青寓意长寿不老,鹤有仙气寓意吉祥。 ![]() ↓ 左图,照壁上的立体雕,应该是嵌进去的。 右图,大门内侧的蝴蝶浮雕,很精细,有点江南俊秀细巧的味道。 ![]() ↓ 绕过石屏风,终于看到院内了 院内方石铺地,左侧一排房,全都是花格窗。可惜挂着“文管所”白塌塌的布帘子,要是民俗的大花帘就好了。 ![]() ↓ 当中的石窑,左右对称,正中是通往上院儿的阶梯。 ![]() ↓ 右侧一排房。 长得更左面那排几乎一样儿,可见,中院基本是左右对称形式(东西厢房对置),这也是中国古建筑最喜欢遵守的规则。 ![]() ↓ 回看中院儿大门。 很容易发现,中院和上院的大门,是在一条左右对称的直线上,建筑上叫做“中轴线”。其实中国古建筑绝大部分都是基本对称布局的,为什么呢 ![]() 小介 : 以中轴线为主要标志的、平面对称性格局的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是区别于西方建筑的特征之一。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综观中国的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孔子提出的“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它后来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古人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因此,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必须以“中”为标准,即做到所谓“天人合一”。 “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无不如此,比如北京的故宫。 ↓ 来看看中院儿里的细节。 左图,花窗格。注意上部,细巧的窗格间雕有四片小叶扭结,看起来像是被风刮过来粘在窗户上的落叶,很有趣 ![]() ↓ 精美的葡萄雕刻。 葡萄多籽(=子),与中国传统多子多福的观念一致,经常被刻在家园内,以示吉利!唉,不像现在呢,多生一个都养不起! ![]() ↓ 屋脊细部。兽头瓦当、梅花滴水。大团牡丹、昂首龙头! ![]() ↓ 房前围着一石桌石凳,立即增加了轻松感,令人很想坐下歇息一番喝口茶 ![]() ↓ 文管所门帘敞开着,里头也没人,于是跑进去拍了张花窗。 这些花窗幸好没有安玻璃,还都是仿照旧时用的窗户棉纸,不错!不过夜里要是站个人在窗户上,有剪影效果,估计很吓人 ![]()
————小偏院儿———— ↓ 左右转转,在右侧房角发现一个地道。 好奇ing!这是通向哪里呢 ↓ 走到底钻出来,是一个小小偏院。 看到过攻略说有个小屋是主人抽大烟的,不晓得是不是这里 ![]() ↓ 院子建在山坡的边缘,正好可以俯视下院儿内部,也可以随时监视下院下人们的动静。 ![]() ↓ 从小院子拍前头房屋的窗户。 方格子、菱形格、还有个大寿字。 ↓ 另一个是石雕的圆窗,这个比较特殊!相信在其他陕北小财主家是见不到的了,从大北京引进的设计呢 石雕四角刻着的是“蝙蝠”画案——蝙蝠=福,还是隐喻! ![]() ↓ 回到中院,这个中院儿呢,主要是账房和客房场所。 站在院内向外望时是背靠山梁,可以感觉到,中院以及后面的上院,三侧都是被山环抱起来的,很有安全感! ![]()
————上院儿———— ↓ OK,继续进发!现在上阶梯去姜地主本人的居所:上院儿。 ![]() ↓ 这一只垂花门制作确实精良,青瓦卷棚顶,四柱双层门,雕刻繁复。相信当年是雕梁画栋得很啊,可惜,木材易获取,却不如石材耐得岁月,古旧的木雕总容易给人略为破败的感觉 小介 : 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垂花门除了装饰特点外,它的作用还在于能表现出宅主的财力、家世的繁衍、文化素养的高低,甚至还能看出宅主的爱好和性格。 ↓ 上院依旧挂着“武魁”的额匾,呵呵,姜地主还是很把祖上的光耀当回大事滴 ![]() ↓ 垂花门的内门。 天!相信当年这扇木门一定也很让姜地主惊艳吧,依旧是因为采用了木质的缘故,岁月磨砺,画色褪尽,“安乐居”的字迹也已模糊难辨了 ↓ 左图,木屏风上的铰链和门口细节。 右图,上院大门口的小神龛。 ![]() ↓ 跨入垂花门,这里就是上院儿内部,是姜地主以及家眷后代的活动场所。 按介绍上说,这就是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 “明五”,是指窑洞大院的正面之主体建筑是高大考究华丽的五孔砖石窑洞;“暗四”,是指五孔窑洞的两侧分别对置有稍稍藏进去的体量比较小的两孔窑洞;“六厢窑”,是指正面主体窑洞两侧“丁”字对称建筑的六孔窑洞。寓意“四喜临门”、“五子登科”、“六六大顺”,无不透露着当时姜家的富庶。 ![]() ↓ 左侧石窑。 有晒着的衣物,是因为这院儿里还有一户姜地主的后代居住着。 ![]() ↓ 右侧石窑。 那正房的窗台上有花草的,是姜氏后代所居。 ![]() ↓ 回头看上院儿的入口垂花门。 小介 :上院是姜氏庄园的主宅院,方石板铺地,面阔19.2米,深17.10米,布局为明五暗四,座东北向西南,正面石窑五孔,顶部穿廊抱厦,檐头砌十字花墙,每孔窑阔11尺,进深25尺,每孔窑内都有过洞相通,设有火炕、暖阁、壁厨。两侧分置对称双院,东西两端分设拱形小门洞,西去厕,东下书院。 ![]() ↓ 正房两侧还有小院儿。下图,通往西侧小门,上有“养廉”二字。 檐下挂着鸟笼子,被小鸟儿嘁嘁喳喳震得乱颤,因为有人口居住着,所以上院儿里很有生活气息 ![]() ↓ 通往东侧的门洞。两个都被主人锁上了,不能进去。
![]() ↓ 花格窗,花案一。 ![]() ↓ 花格窗,花案二。 ![]() ↓ 花格窗,花案三。 ![]() ↓ 花格门式样。 ![]() ↓ 这些窑洞大,门都开在正中,左右窗台。 注意看中部的盘花扣一般的木雕,真厉害 ↓ 正房一半都空置着。 游客们正在不远处与姜氏的后代闲聊。 ![]() ↓ 窗台上有花草的,就是姜氏后代的正屋了。 ![]() ↓ 看到院子里的石台吧,本以为是晒东西的地方呢,结果和姜氏后代聊天才知道——这是一个大石床 哈哈,据说,当年主人在园中种了两棵老槐树,枝繁叶茂,不论是炎炎的中午,还是在繁星点点的夜晚,主人都可在大石床上悠然自得,而环绕石床底部的小石槽到了晚上将水倒入,以水隔离,可以防止虫、蝎侵袭。 ![]() ↓ 见到游客进来,姜家的大妈也搬出红枣售卖,作为零用贴补生活。 只是偶们已经在前院儿买过了呀 ![]() ↓ 征得主人同意,进去拍到了窑洞室内。对了,正屋好些空着,有可以留宿的房间,有机会体验一下住窑洞的感觉吧 这一间堆满了杂物成了仓库了: ![]() ↓ 作为正房的窑洞内部:
![]() ↓ 呵呵,红枣木有买,但山梨子引起了同伴儿的注意,姜氏大妈正在给偶们称重呢。 ![]() ↓ 纯天然的娇嫩啊,至今让偶直咽口水,可以负责任滴说 ↓ 院内小景一。 ↓ 园内小景二。 辣子红火、玉米灿灿,但愿陕北人家好日子连连~~ ↓ 吃罢一只梨子,补足了天然充分滴汁水,偶们打算到潜到后山去挖掘一下! 回到中院儿,留一张到此一游,黑影侗侗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