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孩子适合读国际学校么? | Power2Learn

 埃达 2019-01-30

该不该继续走国际化路线,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情况。但对于走国际学校这条路,必需设定合理的期望值,有些期望未必现实。


如果纯粹从基础教育来讲,中国一线城市的教育其实水平非常高,而国际学校一般来讲在学术上是拼不过各种外国语学校的。杭州外国语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成都外国语学校等都是非常好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非常多。它们算是国际学校么?严格来讲不能算。


看看这几年藤校录取学生分布,就能发现很多情况。



2017年被藤校录取人数最多的中学,2018年录取形势不太好


所以没有必要太纠结国际学校这种形式。


中国只收非中国国籍学生的国际学校


中国国际学校的数量非常多,形式也非常多样,学费从最便宜的5万/年到40万/年的都有。有只收非中国护照的,到什么人都收的国际班。有英国、法国、美国、新加坡、德国的各种学校,总有一款满足你。而且很多国际学校的师资标准非常吓人,比如有些国际学校的小学老师,招聘要求必需是博士学历。



小学老师招聘条件


然而无论走哪一条路,先把基础给打扎实了,这是关键。


另外对走国际化路线要有必要的认识,就算你送出去留学了,不代表就能国际化。有人把孩子从初中就送出去了,读完经济类的硕士,却发现尴尬了。一方面因为不是STEM专业很难拿到工作签证留下来(父母没有给他办理移民);另外一方面,因为长期在外,跟父母感情疏离,而且几乎在美国长大的,跟ABC区别不大,一旦回国,各种水土不服。


怎么水土不服呢?一方面很难适应中国的各种玩法,而且在能力上也饱受质疑,哪怕给领导英翻中都搞不定,因为中文水平一直停在初中水平。另外一方面,孩子也非常苦恼,他的高中同学圈、大学同学圈,几乎全部在海外,在国内非常非常孤独。如果是工薪家庭出来的孩子,还要面对一个投资收益比的问题。


非常尴尬。



上国际学校其实是一种高消费


至于走不走国际化路线,完全取决于你家庭的实力。其实你研究一下那些上国际学校的家庭真的是高消费,很多家庭非富即贵。我们先来看看学费:


北京国际小学


上海国际小学


但是这个仅仅是学费,还有很多其他的隐形费用在背后。比如上海美国学校毛估估一年硬支出在30万以上。这还不算,什么旅游、捐款、各种活动的费用。很多中产阶级,伸伸手,也能够得着。然而这些仅仅是门票,入场券而已。


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很多国际学校的孩子:


进,基本上能进名校,大概率能拿到工作签证或者家人早就办好了绿卡。


退,如果不出去或者回国之后,根本不用担心就业问题。要么子承父业,要么家人神通广大。


这些是顶级国际学校的生源和家庭背景,他们将来的出路完全不需要市场来解决。


还有一批国际学校,是为了解决一批孩子的出路问题:去欧美留学,不管好差,有学上。比如在长三角,很多孩子在中考的时候就要对孩子分流。


上海高考录取率高是因为中考提前分流了


如果你家里有好几千万,父母都是985/211高材生,你能接受你孩子上技校么?


当然不接受。


所以这些人的出路就是分流去了各种国际学校/国际班。只要你愿意出钱,为你提供一条非传统路线的教育方案。三年后出国上语言学校,然后哪怕上个社区大学也好啊。如果有本事,还可以再转州立大学。无论怎么样都比技校好啊。当然也有少数孩子,大了点就开始开窍了,也有很不错的结果。在欧美很多声名狼藉的小留都是这个路子出来的。


其实最尴尬是中间这种,有点钱,但是60万美元也不是一笔小钱,出路方面还是寄希望于孩子能够通过市场解决就业的。


站在朋友的角度,我不建议这种家长把孩子放到国际学校这条路上面。最合适的路径是国内985/211,然后出去留学。这是性价比最高,也最安全的方案。



国内优质公立学校为什么竞争那么激烈?


其实很多人对国内的公立学校抱有偏见。小升初、中考、各种变态补习。其实很多人没有明白背后的逻辑。在国内的情况下,竞争激烈是自然的,因为优质的教育资源非常稀少,所有人都要去抢优质的教育资源。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普通人应该感谢这种激烈的竞争。考这个考那个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大家都知道小学奥数没啥用,但是能人为设置一些门槛筛选一批人。这里面有个假设是,天份好的孩子只要努力,就能鹤立鸡群。无论是数学竞赛,还是各种能力竞赛,优秀的人才+努力就能脱颖而出。普通中产阶层的孩子能够花少量的钱通过努力挤进这个大门。


如果将来很多优质的学校完全不看这些,只看家长给学校的捐款,以及通过高额学费设置门槛,比如收个50万/年,照样不愁生源。如果仅仅比钱,普通人根本比不过第一梯队的家庭。比如深圳湾的那些家庭,只要你敢开价,他就敢交。



现在这些学校设置了一些学术的门槛,甭管你家里多有钱,也得给我去学奥数去。这对普通家庭是一种公平。现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奥数,你以为真的是发善心给大家减负?


结语


有一位朋友的留言基本上跟我了解的情况类似:


别的国家不熟,美本我们每年大概有2000+学生,可追溯数据也在1500人左右。大部分家庭可以做到把教育当消费,400万人民币起板,PS不卖房子,并且读100名以后的学校也不会心痛学费。能做到这个在考虑出国读本科这种奢侈品吧,否则教育支出占比太大,心态容易崩掉的。最近早申放榜,已经有普通中产朋友家里有娃读美高的心态崩掉了,导致孩子压力太大最后一学期成绩下滑,defer的学校更加没希望了。说起来也是有点残酷啊。


对于普通家庭,甚至是上中产而言,上不上国际学校是需要非常慎重考虑的。另外还是要听听孩子的意见,毕竟人生的路是人家自己的路,你不能替他做所有的决定。(转载自公众号“西雅图雷尼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