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年在北京小升初的学生有十万多,并将很快增长至二十万。早在“高考决定命运”之前六七年,在小升初的独木桥上,这些孩子已经要面临千军万马的竞争。 本文是一位爸爸的自述。他们一家经历了近一年的焦灼,最终让孩子进了心仪的学校。 2019年起,北京取消了小升初的特长生招生。随之而来的竞争局面会有什么变化吗? 快乐童年 我搬回北京时,孩子还不足一岁。等到快两岁在家里闲极无聊想要找小朋友玩的时候,小区边上正好新开一家幼儿园,走路就可以到,简直是天上掉下来一个馅饼,欢天喜地就送进去。等到孩子快上小学了,幼儿园旁边又新开一家小学,馅饼继续从天上哗哗往下掉,砸得我老眼昏花。 我家小朋友就是一个福将,这就是传说中的理想童年:路很近,人很快乐,有自己的兴趣,有时间去玩耍。
孩子很小的时候上过钢琴课。我的理由很浪漫,长大成年总有一个人伤心的时候,音乐提供了一个安慰自己的方式。小朋友上了不到几个月,每周钢琴老师来的时候,他就躺在琴凳上,拒绝爬起来,一个小时的课,至少要花半小时“劝学”。钢琴从此就蒙在尘埃中成了家具。各种乐器都试了一遍,买了一堆躺在家里的仓库里,他大多不感兴趣,学音乐的过程变成了过敏源检测。 对音乐过敏,没关系,音乐不行,我们就试体育。羽毛球、橄榄球、滑冰、滑雪、溜旱冰…… 这个过程发现了他对足球和游泳相对持久的兴趣。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到现在已经练了八年。我告诉他,统计显示绝大部分孩子在十三岁就放弃了自己的运动和爱好,希望他能坚持。 我们鼓励他参加过比赛,但并不强求,就是去试试,闲着也是闲着,居然获了几次奖。足球有一次全国比赛的冠军,北京有一次游泳联赛五十米蛙泳前三名……这给了他更多坚持运动的激励。我很开心,体育是人生的隐喻,它可以一次一次教育你胜败乃兵家常事。输了爬起来继续,赢了很开心,很可能随时又被别人超过了。让孩子既有去获胜的意愿,也有承受得了挫折的能力。
面临升学,就快乐不下去了
时间快得迅雷不及掩耳,孩子一下子就到了六年级。然后学校开家长会,家长们如一群热锅上的蚂蚁,开始到处乱爬。焦虑可以传递给孩子,孩子的焦虑可以传递给其他孩子,童年的快乐慢慢就被膨胀的焦虑挤压走了。我后来才知道,和海淀拼娃的氛围比,朝阳就算不错了,还可以在傻白甜的梦乡里多安度三五年。朝阳的孩子还算有个童年,海淀的孩子只有小学和奥数班。 我们小区派位对应的是个排名比较弱的中学。在小升初这一关,所谓学区房其实充满着不确定性,可能一对一,一对多。学区房可能在幼升小阶段用处更大。因为只要房子在那个片区,就基本上能直接进那个小学。而小升初的程序中,学区房的终极意义就是最后一步,电脑派位。可是派位的风险也比较大,就算那个学区里面有好学校,但一般不是一对一派位,而是几个学校搭配在一起有概率分配。
那就拉着孩子一家一家去“考”吧。说考,并不完全准确,因为教委三申五令不允许小升初考试。所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标准考试。
首先要获取信息,因为信息并不总是很透明。有的家长总能春江水暖鸭先知。于是加了几个家长群,看到里面分享的各种消息,各种攻略,什么时间某个学校开放家长孩子参观,什么时间某个学校马上要考试,口试问了什么问题,谁谁谁一个人拿到了四中八中人大附的录取等等。这些信息在某个阶段很有用,但也有代价,一个成年人抑郁最快的方式,就是加入升学妈妈群,然后忘记了退出来。除了ISIS的群,估计这算是世界上最危险的群。
咱孩子这么优秀,好学校 怎么可能不要他呢?
北京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希望为孩子减轻负担。这种动机不能不说好,但是在中学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差异巨大,学校云泥之别的时候,不允许学校选孩子,不允许家长选学校,设计出比共产主义还美好的教育制度,这是难得的人才啊,再一次把人民群众的觉悟想得过高。
孩子小时候,我对奥数不以为然,快乐童年更重要,上什么奥数班!我年龄有点大,念书那时候没参加任何补习班,也没有上过任何奥数班,那个时代裸考就能进好中学好大学。不知道后来已经“罢黜百家,独尊奥数。” 现在的录取体系,最先被好学校选拔走的孩子,是参加各种奥数比赛的获奖者,或者培训机构俗称“坑班”的优秀学生。有的孩子在四五年级因为优异的奥数成绩而提前获得录取。等到我发现几乎所有中学都在看奥数的时候,意识到了六年级才开始拼奥数是以卵击石自取其辱。
台面上不让考试了,很多学校会委托教育机构来考试。接到过几个教育机构的电话,邀请孩子去参加考试。当时我一头雾水,问是哪家学校,对方说,我不能告诉你。我开始以为兜售补习班的骗子,后来在家长群里才发现错过了不少选拔机会。亡羊补牢,我们就发挥特长吧。 特长生考试需要主动,一家一家的中学去递简历。说起来很搞笑,很多孩子六年级的简历有十几页纸。在学校官网上报名,或者听区教委的统一安排。随后会接到通知,在指定的时间去参加考试。一般一次考试可能有好几十个孩子。
我安慰一下自己,咱孩子这么优秀,怎么可能好学校不要他呢。 然后去参加各种特长生招生比赛,有一次去参加海淀某中学的足球特长生面试,一大群孩子随机分成几组,然后开始标准足球场比赛,老师在旁边观察、指示、打分。踢了二十分钟,异常激烈,孩子连球都还没碰到。周围的家长安慰我说,这里好多孩子都进了职业球队。我心里一咯噔,好像不太妙啊。
那就去比赛国际象棋吧,孩子学国际象棋五年多,现在是二级棋士准备升一级。我们兴冲冲去参加某中学特长班考试,到现场一看,来参加考试的几乎全都是大师/候补大师。一共杀了五轮,赢了两场,平了一场,输了两场,灰头土脸地走出赛场。
不是说好了快乐教育吗?看来形势比自己想象的严重很多啊。
终于找到了相对优势
从六年级上学期开始,有大半年的时间去各个学校拜访。很多中学开放日会在11月就开始举行,带着孩子去参观学校。 最简单是看房团,老学校都比较旧一点,新学校一般设施一流。我最看重的是老师的态度和理念,学生的精神面貌,我的孩子放进去,三年后出来可能就是他们的样子,所以我喜欢和小孩子们聊聊天,这是理解一个学校最有效的途径。 我的择校标准在中国虎妈的眼里还是不够人间烟火,大部分的父母关心的还是中考成绩。我见到一个极为优秀的学校的介绍会,散场之后就有家长抱怨,不谈中考成绩,尽整些没用的。我和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星球来的人,居然聚集在同一个学校。
我们访问的学校集中在海淀和朝阳,朝阳的传统领先学校是八十中和陈经纶。但这两年新兴学校也势头很好,我非常喜欢北京中学校长的教育理念,是一个有抱负和见识的教育家。民办的人大附中朝阳分校,适合未来选择出国学习的学生。公立的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清华附中朝阳分校适合未来参加国内高考的学生。而海淀,就不要比了,简直就是军备竞赛中的超级大国,说多了都是泪。
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心仪的学校和孩子的能力做简历。看到有的小孩简历有十几页,甚至几十页,有点微慌,我们没有那么多可写的。简历里面主要包含的还是学习,体育比赛、数学科学艺术竞赛获得的证书,可以附在简历后面。
简历投递出去之后,各校要到第二年的三四五月份才开始通知是否有兴趣面试学生。我的自信在一点点缩小,越来越面对现实。 奥数没有,特长杀不过职业选手,那就笨鸟先飞,认真准备面试,在家模拟。假装我是招生老师,随机问孩子各类问题,让他来回答,同时录像录下来,他自己会对回答方式,姿体语言有更好的自我反馈。模拟面试在真实世界里面有多大的用处,因人而异,因为学校的问题是很难预测,每个学校问的都不太一样。但模拟面试会让孩子多一点自信心,更大方自然。如果平常跟家长说话的时候总是比较有条理,充满自信,面试的时候更容易发挥出来。 我家孩子似乎在面试上,终于找到了相对优势。
一个在快乐教育理念下长大的孩子,快毕业才发现走进的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军备竞赛。那种感觉就跟本来说好了去游乐场开心,结果撞上了一场街头帮派火并一样。在海淀朝阳十多个学校之间奔波了一年,查询资料、参观学校、咨询老师、和同学交流、投递简历、一场一场比赛、一场一场笔试、一场一场面试……拿到录取,精疲力竭。
反思这个过程,奥数竞赛是个好东西,但只适合一部分孩子。其它孩子天天练奥数其实是陪太子读书,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天赋,孩子和社会代价都会很大。学校的责任首先是培育,而不应该是只掐尖。现在似乎学校掐尖的功能大于培养功能。 从中国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角度看,学校对于“优秀”的定义过于狭隘,选拔标准应更多元化。如果教委要强行废除择校,初衷甚好,那么可以向德国学习,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各校资源均等,否则是在学校质量差异巨大的情况下,禁止择校相当于向焦虑的家长和学校同时开战,无异缘木求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