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摩拜创始人团队第三次出走,摩拜单车改名换姓,世上已再无摩拜!

 轻舞飘香 2019-01-30

摩拜已经不是摩拜了。

1月23日,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发布内部信,摩拜单车将成为美团LBS平台单车事业部,而摩拜CEO刘禹因投身创业而离开。

这是摩拜创始人团队第三次出走。

早在2018年4月,摩拜卖身给美团不久,联合创始人王晓峰就因个人原因卸任CEO,职位由胡玮炜接任。到了12月底,胡玮炜自己“完成了阶段性的使命”,也离开了摩拜,由刘禹接棒。

现在,摩拜创始团队已经完全撤出,而摩拜失去了原来的基因,名字也从今开始改成“美团单车”。


摩拜创始人团队第三次出走,摩拜单车改名换姓,世上已再无摩拜!



江山易改,不胜唏嘘。

实际上,创业公司被收购后创始人离场,这类例子并不鲜见。

01

公司被收购:孩子给了别人


在中国互联网的进程中,无数的先锋早早在各自领域创立了行业标杆公司。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有少数公司能够坚持独立发展。其他的要么消亡,要么依旧存活,但是公司已经易主,失去了创始人的本色。

比如土豆网,2005年4月,王微创办的土豆网上线,其后5年,土豆网完成5轮融资。本来有机会先于优酷上市,但因王微的离婚纠纷,IPO受阻,最终被优酷抢先,差距越来越大。

土豆和优酷作为国内视频平台的两大先锋,一开始互相竞争,两败俱伤,后来为了止血持续发展,优酷将土豆收购。随后,王微辞任土豆网CEO,所有土豆系高管也纷纷出走。

随着王微的离开,土豆的定位和文化渐渐更改,曾经受欢迎的标语“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也随之消逝。


摩拜创始人团队第三次出走,摩拜单车改名换姓,世上已再无摩拜!


同样,作为互联网起源地的美国,也不乏这类创始人离场的例子。

2012年,Facebook斥资十亿美元收购了图片社交公司Instagram。一开始,Facebook给予Instagram很大的自主权,创始人能够独立作出决策,甚至于,在Facebook收购其他公司时,常将Instagram作为收购后良好运作的范例。

然而,被收购后,孩子毕竟不是自己的。

不久之后,Facebook掌门人扎克伯格想要将Instagram与其他Facebook的应用更紧密结合,于是不断干预Instagram运营,夺取更多控制权,最终导致了创始人分道扬镳。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

02

创始人出走:

不是宫斗,胜似宫斗


摩拜创始人胡玮炜离开的时候,强调了“没有宫斗”。

然而,商场如战场,收购之后权力的转移,会产生诸多摩擦。可以说,不是宫斗,胜似宫斗。

而之所以“斗”,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

其一,经营理念不同。

作为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一开始会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公司能够成就独特的事业,这种理想主义,正是无数创业公司的源动力。

而作为收购方公司,更多地考虑是,创业公司如何为我所用,如何成为公司的有机组成,而不会考虑其作为一个主体的愿景。

比如,被Facebook收购的WhatsApp,其创始人在商业化方面和扎克伯格产生了分歧。前者希望通过收取用户会员费实现盈利,而后者想要把WhatsApp装进Facebook广告业务,打通用户数据。然而,利用用户数据违背了WhatsApp创始人的理想主义,最终促使他离开。


摩拜创始人团队第三次出走,摩拜单车改名换姓,世上已再无摩拜!



其二,创始人的主人意识。

创业公司创始人,从零开始将一家公司拉扯大,凡事都听其指挥,必然会产生强大的主人意识。

通俗来说,就是习惯了当老板。

然而,公司被收购之后,虽然创始人名义上还是管理者,但是多了一个顶头上司,名为主人,实为管家。这种从“主人”到“雇员”的转变,是大多数创始人无法接受的。

就像埃隆马斯克,他创立的X.com被合并成为PayPal之后,自身强烈的主人意识,以及对公司经营方向的控制欲,使得马斯克长期与其他股东和高层争吵,最终导致被撤掉CEO职务。

其三,收购方的不信任。

作为收购方公司,看中的多是创业公司的业务,而不是其管理层。

虽然在收购之初,为了平稳过渡,和营造“允许独立运营”的大度风范,都会让创始团队继续掌管公司,但最后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把旧人清走,换上自己人。

本质上,这是因为人性如此,官场有语:关键的位置上,必须有自己的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易到用车被乐视收购之后,贾跃亭就派遣一众管理团队全面接手。明面上,创始人还在主管公司,但实际上,具体的经营业务已经全由乐视系运作,创始人只是代表着一个吉祥物。

所以,公司被收购之日,就是创始人黯然离场之时。

实际上,往深了看,或许还能窥见更加内在的原因,这便是互联网的巨头割据。

03

巨头割据,后浪推不动前浪


摩拜联合创始人王晓峰离开之前说:“在中国创业公司永远绕不开各种巨头。”

某种程度上,这表露了他心有不甘,同时也是当下中国创业公司的真实写照。

在资金、技术、用户等几乎所有方面,互联网巨头都握有绝对的主动权,加上各行各业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所以,几乎任何行业都有巨头的身影。

这种情况下,作为创业公司,很难脱离巨头而存活。要么向其寻求入股,要么只能被全部收购,如果要坚持一条路走到黑,结局就会是倒闭。


摩拜创始人团队第三次出走,摩拜单车改名换姓,世上已再无摩拜!


那么,巨头为什么能形成割据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互联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初始期进入成熟期。

早年,互联网在国内刚萌芽,面对的是十几亿人的广阔市场。这种时期,行业内的公司更多是野蛮生长,在多个领域,多个地盘分别突破,而由于市场够大,能够容纳更多的竞争者,格局也难以稳定,往往是你上我下,排名经常轮换。

而渐渐到了成熟期,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几乎完全普及,相应的市场份额已被瓜分完毕。已经形成的互联网巨头如BAT,地位越来越稳固,越来越难以撼动。

比如,移动社交领域的老大微信,月活用户已经达到10亿,达到国内人口的近70%,并且有强大的粘性,这时候如果有创业公司想推出社交软件打败微信,根本是痴人说梦。

然而,梦想还是要有的。

虽然行业格局已定,但依然有更多的创业公司前仆后继,向巨头挑战。

那些因为收购而离开的创始人们,梦想也没有熄灭。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再创业,以期东山再起,独立带领公司打一片天下。

这才是真正的创业精神,也只有这样,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才会更有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