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书|《徐梵澄传》:时隔10年修订再版

 明日大雪飘 2019-01-30


徐梵澄(1909-2000)


因性喜孤往而不为世人知得,因致思高远而难为学界识得,一生自外于名利圈,从未昭彰于公共领域的视野之中。


鲁迅极为器重的学生,称其“颇似尼采”“无派而不属于任何翼”;师母许广平亦称其“天赋极高,旧学甚博”。


精通梵、德、英、法、希腊、拉丁等语言,贯通中、西、印三大文化,且在诗歌、书画、文艺理论上造诣精深。


年轻时游学于鲁迅门下,一生践行先生的“精神事业”;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回国后寄寓上海,受鲁迅之嘱系统地翻译尼采著作;1945年赴印度,先后任教于泰戈尔国际大学和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78年底回国,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术贡献主要有四:


一、中国之最早最具规模地翻译尼采著作,如《尼采自传》《苏鲁支语录》等;


二、系统地翻译印度韦檀多一系古今经典,如《薄伽梵歌》《五十奥义书》等;


三、以英文完整地介绍中国传统学术精华,如《孔学古微》《唯识菁华》等;


四、以精神哲学的进路重新诠释吾华经典,如《陆王学述》《老子臆解》等。


当当预售链接


孙 波 | 再版后记


《徐梵澄传》初版于2009年10月1日,时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徐先生诞辰100周岁。


今兹再版,已然进入了第10个年头。光阴迅迈,陵谷移易,国家情势发生了偌大的变化了。


本书甫一问世,遂即分送给所中同仁,当时就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过了些时日,欲要网购数册,以赠友人,不得,方知售罄。虽然未得,还是欣慰的,因为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然又自知,此非作者之能事,而是梵澄先生本人的人格、性情、学问及其经历之光彩故。


这些年来,自己基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专心于梵澄先生这条引线进行工作,当然,所得仍是极少分而已。但让我高兴得是,喜欢他的读者渐渐多将起来,而且已有年轻学者的目光转向这方了。我希望他们的步伐能够加快,因为“大时代”已然降临,尝如他老人家说过的话:“若使大时代将临,人莫我知,无憾也,而我不可以不知人,则广挹世界文教之菁英,集其大成,以陶淑当世而启迪后人,因有望于我中华之士矣。”(《薄伽梵歌论》案语)这里,“世界文教之菁英”,是指印度古今韦檀多哲学;“知人”,是指其集大成者“圣哲”室利·阿罗频多的思想。韦檀多哲学的古典,乃诸《奥义书》,梵澄先生已有雅言译出的《五十奥义书》等,其为我国印度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韦檀多哲学的今典,乃阿罗频多诸书,徐先生已有今语译出的两疏释(《伊莎书》《由谁书》)和四论著(《神圣人生论》《薄伽梵歌论》《综合瑜伽论》《社会进化论》),其为我国精神哲学的建立提供了样本。


徐译《五十奥义书》等,已为治印度学学者所倚重,虽然尚未见及深入的讨论。而阿罗频多诸译,似仍未为学界所重视,究其因由,一陌生故(为玄学系统),二难读故(啰嗦与重复)。梵澄先生曾考虑到读者的不便,尝想就《神圣人生论》作一提要式的节录,但未成功。他说:“倘作内容提要,则文字浩茫,既嫌剥截,反失端绪,此原著出版时所尝试而中缀者。”(《神圣人生论》篇章分题)然这工作还是要做的,不然,能尽读者还是少之又少。如何做?——待时,待人。于此,似应于阿罗频多之学作一极概括性的提示,请略说:


阿罗颇多之学因其“网罗百家而无遗”,故有“大全瑜伽”之称。依贺麟先生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分判,阿氏四论可见二汇:一汇属于精神哲学,即敷陈本体之发用,流行于世间与人生之方方面面,《神圣人生论》者是;一汇属于精神现象学,即由用显体,描述从寻常知觉性进展到高等知觉性的矛盾过程,《社会进化论》《薄伽梵歌论》者是,《综合瑜伽论》者是。二汇又实一理则学。从精神哲学的立场说,人生的命运乃是一幅先验的蓝图:“从原始底超心思下降,擅有进化底超心思……而无改于它自有的真元性格。”(《神圣人生论》第957页)从精神现象学的出发说,人类的历史乃是一幕进化的史诗:“一旦有了超心思下降,便能变为一真实底进步底启示。”(同上)我们不妨一问:前者与“天命之谓性”、后者与“率性之谓道”难道有什么区别吗?这里需指出:“原始底”非蒙昧义,而是源头义,“真元性格”,乃说“心灵”“性灵”;“进化底”,非是起步于“土地(身体)知觉性”——“赫他瑜伽”,而是“心思知觉性”或曰“理性”——“罗遮瑜伽”。综之阿氏之学,主旨:“超心思”!极归:人生转化!


梵澄先生所治为精神哲学,统摄中、西、印之源头菁华。而这“源头”,本是人类的精神之“家”。源头既是,未来亦是,因为“世间,一人也;天下,一理也。至道又奚其二?江汉朝宗于海,人类进化必有所诣,九流百家必有所归。奚其归?曰:归至道!如何诣?曰:内觉!”(《薄伽梵歌·译者序》)“内觉”,乃“由外转内的精神运动”。鲁迅“立人”“改造国民性”者是,阿氏“变化气质,终期转化社会与人生”者是,而梵澄先生则为最忠实、最勇力的追随者,虽然,仍不免为一孤独者。当然,这“孤独者”的学问也是独特的,也就是说,他造就了一种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思维风格,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了一条新的哲学工作的方向。


借此传记再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几位年轻人:我的同事李文彬,译出了梵澄先生的英文著述《孔学古微》,并获2015年度中国好书奖。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贺佳,在德教学期间,译出了印人兰纳德的《赫拉克利特》,补白了《玄理参同》之憾;复又译出《小学菁华》之英文部分,从而给中外语言文字的初学者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深圳大学的朱璇,在印期间专访阿罗频多修院,携回若干图片和宝贵资料,为本书的丰富和增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学苑出版社的王强、彭啟彬和陈果,多年来汲汲于梵澄先生的精神轨迹,自辑并出版了《梵澄先生语录》。更有崇文书局的梅文辉,重新编辑并推出《徐梵澄著译选集》(《尼采自传》《薄伽梵歌》《玄理参同》《陆王学述》)和《薄伽梵歌》汉译60年纪念影印本,及再版繁体字之《老子臆解》,可以说,此是精神哲学这一理路之出版和研究的推进。还有,我要感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李頔,她将负责《徐梵澄文集》的再版事宜,为我在初版时的疏漏和错舛创造了宝贵的更正机会。


最后,仍是希望语。摘录先生言:“后学多秀,然深造尚遥,俟其大成而已。”此话说在32年前,我以为至今尚未过时。粗算起来,先生殁世将近20年了,本书初版也近10年了。也许,还需要一个10年?或20年?又从何时计起呢?总之是——“必世(30年)而后仁”!吾辈之人期待着……


撰于戊戌谷雨日  2018年4月20日


 徐梵澄著译选集(6种)

 1.《尼采自传》

 2.《薄伽梵歌》

 3.《玄理参同》

 4.《陆王学述》

5. 《老子臆解》

6.《薄伽梵歌》(1957年印度版影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