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K叔的第582篇原创 作者:Kris(K叔) 原创首发:Kris在路上(krisgtd) 费曼学习法 大家好,我是K叔。 马上就要过年啦,你们放假了吗?最近我正策划在108自律行动营做一个「晨读私塾」活动,我拿起自己的老本行,作为领读人和小伙伴们一起读书,而时间就放在这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春节期间。 虽然我已经预测到回家过年的各种紧张日程了,但走亲访友的间隙,读读书,保持学习的状态,非常重要。 最怕的就是假期彻底荒废,以休息为名义,各种胡吃海喝,熬夜追剧,7天假期把自己搞成废柴,假期结束之后,要好久才能恢复工作状态。 今天这篇文章,则给大家一份学习指南,是我曾经做过的一次线上课程逐字稿,关于“费曼学习法”。 因为有读者私信我,说公众号认证之后,之前的稿子链接找不到了,我重新做了整理发出来,大家也可以复习一下,这个被无数学习牛人奉为“最佳学习方法”的费曼学习法。 同时,假期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再次做实践,长期亲测,绝对有效。 春节了,给大家一个小福利,想免费听课的同学,可以在微信后台回复“费曼”,会有免费链接,当然,也可以直接看逐字稿,1万字,有点长,建议可以先收藏一下。 《Google创始人都在用的超级学习法,10倍引爆你的学习力》 主讲人:Kris(K叔) 大家好,我是K叔。首先,要特别感谢大家,抽出本应该休息放松的晚上时间,来听这么一节烧脑的课。 另外,还要和大家提前说一声抱歉,因为就我和我爱人照顾两个宝宝,所以可能在直播过程中会有吵闹声,也请大家多包涵。(结果在直播时孩子们真的几次崩溃大哭……) 那么,在正式开始课程之前呢,我还是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有一部分听众可能是来自于我公众号的老读者,或者是听过我之前的一些课程,还有很多新朋友。 我是Kris,也叫K叔,85后,有两个儿子,目前在北京一家500强央企总部做管理工作,在PPT上呢,有一些我自己的标签,包括有书、领英、36氪、插坐学院的签约作者、年度最佳领读人等。这些都是虚名,大家看看就好,不用太在意。 但是,接下来我说的,要比这些虚名重要的多: 就是,关于今天的主题——费曼学习法。(下图为费曼正在讲课) 我可以拍着胸脯来说,我绝对是一个还算不错的践行者。 我的标签里有这么一条: 2个月考上博士。 其实这个考博的过程,在我的公众号里有写过一篇文章:《消失的两个月里,我到底干了点啥?》 答案就是:我滚去考博士了。 我还写过不少关于学习、考试、读书的文章,其实这些东西背后都有一条线,也是支持我达成目标的很重要的线,那就是: **费曼学习法** 当然,相比其他的大神,我自愧不如啊! 比如,有一个学习界的大神,Scott young,他写过一本书,叫做《如何高效学习》,书里有单独一个章节,就是介绍他最推崇的学习方法:费曼学习法。 这哥们经历非常传奇,当年自己一个人憋在屋子里,就靠着网上的公开课,硬是用1年时间,刷了33门课,把麻省理工大学4年的计算机课程给拿下了! 光是这么一个经历,就足以证明他的学习能力有多强。 在有一次采访中,他曾经被问到,是怎么做到的? 他说了两点:
在开启我们的费曼课之前呢,我还是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别着急回答,大家可以闭上眼睛,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比如你要复习一门考试,或者学习一个新的概念,你是怎么来理解和消化它的。 我们再问一个问题:你的每一次学习,使用的方法都是相同的吗? 不用回答哈,反正我以前的答案,是各不相同。 换句话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都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心情好的时候,多看点资料,整理点笔记,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随便找点文章,做几道题,应付下自己。 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问他这个问题,你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呀? 他们通常都是同样的蒙圈状态。 不就是学习嘛,不靠方法,纯靠心情。 这也就是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瓶颈,总觉得学习效率很低的原因,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甚至都没有刻意锻炼自己形成一套固定的方法。 接下来这句话是个金句,需要划重点哈: 学习好的人,通常都在有意识的使用自己的方法,而学习不好的人,大多都处于无意识的学习状态。 这就是学习优劣的最大差异! 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相信大家很多人都读过,无论大家是不是能记得住他那101个思维模型,但至少都能有一种感觉: 查理芒格,总是在试图用固定的模型来解释复杂的世界。 也就是说,只要对某些固定的模型有足够的理解,就可以利用这些模型作为钥匙来打开各种各样的门。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找到并且应用自己的钥匙呢? 先不着急找答案,我们再来听个故事。 提到查理芒格,一定会想到另一个人,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是查理芒格的偶像,他写的《穷查理宝典》其实就是在向他的偶像致敬,因为富兰克林曾经写过一本《穷查理年鉴》。 富兰克林呢,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霸。 我想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80、90后们,对他印象比较深的,可能是以前小学自然课本里,他在雷雨天气放风筝的画面,他把雷电引到了地球,然后发明了避雷针。 当然,这只是他所有成就里的一点点小插曲,他还是美国的开国三杰、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美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出版商、他还提出了电荷守恒定律、发明了摇椅、改进了路灯……领域之广,让人惊叹。 但是有一件事,他却很耿耿于怀,他有一个爱好,非常喜欢下国际象棋,咱们都知道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而富兰克林下棋怎么也有几千小时了,但是技艺却很一般。 后来他找到了问题所在:
正是因为随意随性,使得他的象棋技艺,始终没有大幅升级,即使付诸了那么多的时间。(参考《刻意练习》) 其实,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对于学习方法的固定化、刻意化是一个道理。 我们在回顾一下之前说的那个句子: 学习好的人,通常都在有意识的使用自己的方法,而学习不好的人,大多都处于无意识的学习状态。 胡乱地学,和有章法的学,差的真的不是一星半点。 那么今天,我们要理解的费曼学习法,就是我的学习钥匙,当然也是很多大牛们的学习钥匙。 在今天1小时的课程时间里呢,我会尽量用最精简的语言来讲述最核心的内容,一个小时的信息量会很大,但是我尽可能地用大家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来把费曼学习法讲清楚,当然这也是费曼学习法最最最核心的一点。 费曼老爷子当年从事物理研究的时候,也是这么要求身边同事这么做的: 向他汇报或者解释一个新事物,必须用最简单的话来讲清楚,一旦解释过于冗余或者复杂,说明你根本没有透彻地理解这件事。 好,今天我们的课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但是主次比较分明:
现在就进入我们的第一部分: 01 费曼的故事 费曼老爷子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也被称为史上“最聪明最有趣的物理学家”。列举一些他的小故事:
之后开始他的研究之路。 而同时,他也是很多硅谷传奇们眼中的共同偶像,比如:
Google的另一位创始人拉里·佩奇也推崇费曼的作品。 包括发火箭造特斯拉的马斯克,他所说的第一原则思维和费曼的很多学习认知非常相似。 我用三个简短的小故事,来让大家迅速了解费曼。
小时候,费曼家里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他爸爸常让小费曼坐在他的腿上,给他念书。 比如有一次念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这时候,爸爸停下来对费曼说: “来,让我们想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凑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 就是这样,费曼的爸爸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而费曼从父亲那儿学会了一个很有力的学习技能:“翻译”。 无论学习任何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在费曼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他强大的学习能力,班上有任何难题,大家都会跑到费曼这里找答案,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超级天才,但事实上,费曼120的智商,并非决定聪明。 那为什么会让大家有这样的「天才」印象呢? 费曼揭秘说:
但是在一天当中,另外些家伙拿着同样的问题来找我,那我一眨眼就给他做好。因此,一个家伙花费了我20分钟,而另外五个家伙认为我是个超级天才。” 这或许就是成为天才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强者俞强,弱者俞弱)。
费曼亚琳被确证为淋巴腺结核只有七年的存活期后,费曼与她结婚,过了九年快乐时光。这段经历,被拍成传记电影《爱你一万年((Infinity)》。 我依然记得20年前看他在传记里写的这一段: 亚琳去世时,费曼似乎并没有那么伤痛。大约过了好一阵子,有次,他在街上行走,看到橱窗里有件裙子,心想,如果亚琳穿上一定很好看。 不禁潸然痛泣。 02 什么是费曼学习法? 了解费曼的故事之后,我们正式进入今天的最核心内容,深度理解费曼学习法。 当然,我敢打赌,一定有许多小伙伴对于今天的课程是抱有疑惑的,人家费曼简直是一个天才选手,当然能够成为学霸,这是天赋,与学习方法无关。 大错特错啊! 先不说费曼的智商只有120,这个只是比正常人高那么一丢丢,而更关键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要去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并不是要成为一个万世景仰的天才,做出多么大的丰功伟绩,这些成就通常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学习一种方法,能够让自己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获得更多的自由。 所以,在学习费曼技巧之前,一定要给自己灌输一种正念,所谓修行嘛,要讲究正念,这个正念就是: 我希望通过学习来让自己的每一天更加充实,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元。 听起来是在灌鸡汤,但我确实是这么想的。 正念建立不起来,即使你掌握了学习方法,即使你通过这个方法搞定了这个月的考试,也一样可能在下个月又开始荒废。 我猜一定有好多朋友,来听这门课,目的非常单纯,就是想学一种方法,然后搞定最近的一次考试。当然,我特别能够理解,但是我也特别想再多说一句: 当把学习这件事看作是一阵风的事,通常走的都不会很远。 反而是把心放宽,把心态 放平,认认真真地琢磨自己这一辈子都要怎么去学的问题,才是实现真正的学习自由。 好,灌完鸡汤,我开始讲干货啦! 费曼学习法,总共分四步,非常简单:
总共16字箴言,就这么简单,但是背后其实是蕴含着很高的信息密度的。 我先按照这四个步骤,来给大家模拟描绘一下费曼学习法的整个流程: 第一步,拿出一张16开的白纸,写下你希望学习的某个概念,通过阅读资料,理解这个概念,并把核心要点写在纸上。 第二步,第一遍理解完成之后,把纸盖住,想象你是一位老师或者长者,或者在吃饭的时候想跟同学吹一下牛,请凭着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把这个概念涉及的内容,讲出来。 讲完之后,请把刚才讲述的重点写在背面的纸上。 第三步,对照两张纸上的内容,查漏补缺,也就是找到你讲出来的内容和之前的内容有什么遗漏的地方。并且标记出来,作为需要进一步强化的概念点。 好,不着急进入第四步,这里会进入一个小循环,当你在第三步找到自己的遗漏内容时,再回到第二步,重新学习,讲述,接着再对照,再找遗漏,再对遗漏进行学习理解…… 直到,你能够完完全全的把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都彻底讲清楚。 好,那么我们进入第四步:概念简化。 李笑来老师曾经提到过一个词,叫做“最少必要知识”,也就是说,你去弄懂一个概念,有哪些知识是你必须了解的,找出他,对于一些多余的信息,要删除掉。 其实这个方法类似于我们的概念简化。 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看作是一个树干,这些都是最干的干货,记住他然后再从他开始,逐步引出自己的概念知识树。 同时,概念简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呢,就是类比。 简单说,就是用自己更熟悉的概念来和新概念建立联系。 其实,在很小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课的时候就在用类比,比如:
好,接下来我们一步步来拆借。
如果仅仅从费曼学习法的角度来讲这一点,其实相对单薄很多。 所谓目标确定,其实就是确定你要学习的一个概念或者一门功课,或者是一类考试。 在费曼学习法中,其实并没有太展开去讲如何确定一个目标。 但是我在实践费曼过程中,觉得目标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很多时候确立的目标,都存在一定问题。 结合一些目标管理的书籍,我逐步总结了自己的一套设定目标的方式,希望能够作为这一步骤的补充: 首先,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成功,动机与目标》。 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昨天早上的时候,我还收到一个我的周记社群的小伙伴微信,他截了一张图给我,是我在一篇文章《二胎爸爸,赚多少钱才能撑起一个家》里边提到的。 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很喜欢分析事情背后的真正意义,换句话说,我做一件事一定会赋予它足够重要的意义。 其实,这个行为习惯的源头,就在这本书里,在建立目标的时候,要将自己的动机和目标建立足够亲密的联系,而且要让这个动机足够强烈,这样才能够支持你更加坚持地付诸行为,达成目标。 说完动机这件事,再说几个目标制定的原则,这也是德鲁克创立的最重要的管理原则, 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 S——Specific:具体,目标必须是具体的 M——Measurable:可测量,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 A——Attainable:可实现,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 R——Relevant:相关,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 T——Time-based:时效,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讲讲我自己的经历吧,咱们故事和干货一起搭配着来。 我还有个标签,哈哈哈,我曾经一个月瘦了20斤。 当时也是写了一篇文章,《暴肥暴瘦指南》(后台回复“减肥”,可以查看),讲我用一个月时间瘦了20斤的事。这篇文章其实最开始是在豆瓣火起来的,然后在简书,也是我公众号里很早期的一篇文章。 那个时候是工作第三年的时候,特别明显的感觉就是,肚子越来越大了,中年男人发福迹象越来越明显了,有一次去买新衣服,发现不管穿什么衣服,都特别特别难看。 然后,就在那一个瞬间,我想减肥。 可是,减肥两个字当然可以算作我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其实无论从成就动机、还是说smart法则来看,都是需要改进的。 后来,我就开始坐下来特别认真制定自己减肥的目标。 首先,关于动机,也就是减肥的意义,我写了三条出来:
不得不说,第三条对我的冲击最大。 好,意义明确了,接下来就是思考自己的减肥目标。 大家看我一个月减了20斤,但其实我的目标可不是这个,我的目标是 分两部分,所谓管住嘴、迈开腿:
这就是我的目标,我并没有把20斤这个作为一种绩效指标,而是把目标聚焦在我要做什么上。 然后,一周之后,我瘦了8斤! 那么我这个目标是不是合理呢? 我们套用一下smart法则:
接下来就是坚持,这里就不再展开说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我公众号里看看那段悲伤但是足够热血的减肥故事。 好,第一步这里其实说的有点多,也有一些延展。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哈,你一个减肥也算学习嘛? 哈哈哈,算。 在我看来,能够正向改变一个人状态的行为,就是学习。 学习编程、复习考试、完成减肥,这些都是学习。
费曼曾经要求实验室里的人给他用最简单的语言(起码不超出费曼的现有的理解能力)介绍任何概念,不管这个概念是多么复杂,只要这样下去他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一个他完全陌生的领域。 费曼说:如果你不能向一年级学生解释某种事物,那就没有真正懂得这一事物。 (If you can't explain something to a first year student, then you haven't really understood it. ) 他的老师惠勒也曾说过:只有通过教别人,才能让自己学会。 金字塔法则: 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证实,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平均效率是完全不同的。传统学习方式,例如听讲、阅读,往往属于被动的个人学习,学习吸收率低于30%,而如果采取主动的学习方式,例如小组讨论,转教别人,学习吸收率可以达到50%以上。 而在这个金字塔中,学习吸收率最高的,恰恰是费曼技巧强调的“模拟教学学习法”,吸收率达到了90%! 在费曼离世二十多年后,教育专家们指出:“达致最佳成效的方式为:富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与能居中串起并能扮演辅导角色的教授,共同在课堂上讨论。宗旨为'搭建起实务与理论的好桥梁’。” 这也正是费曼技巧的精髓:以教促学,积极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结合理论(理论学习)和实践(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以达成更高层次的学习。 好,所谓以教促学,我想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而我们说的学习过程中的写作,则撇开所谓的知识变现,单纯从我们自己的学习效果上来看,非常非常有价值。 比如,我在准备这门课程的时候,最开始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毕竟我已经实践费曼法这么多年,也研究了很多关于学习的理论和书籍,但是在写课程的逐字稿的时候,发现,依然还是有很多盲区,不得不重新翻书、查资料,以及再思考、再整理,这两天晚上我都在熬夜,不是效率低,我真的觉得效率挺高的,而是真的落到纸面上,写出来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要力求精准和精简,这就逼着你对这个概念做更加深度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写作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教学。 我可以这么说,如果我在讲课前是一个费曼学习法的践行者的话,通过这门课程的系统梳理,我可以说对于费曼法的核心内容,基本上了然于胸了。 再举个写作的例子。 上周,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这已经是去年的事儿了,目前周记已经更新至97期,每期1-2万字,详情可以后台回复“周记”看看) 没错,那天晚上我是2点多才睡的,原因就是,每周我都会给自己的周记社群发送周记。去年有700个小伙伴,每周都会受到我周记的推送。 去年一年,雷打不动,每周一篇,每篇6000-8000字,那天算下来,发现原来我去年周记写了30万字! 今天,我一抽风,决定升级周记,要把周记的内容做全面改版升级,字数也从80000涨到1万8000,而且内容会更加注重政治、经济的思考,以及自己认知方面的整理。 于是,上周发现,这真的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坑。 一篇2万字的周记,我写了差不多有16个小时,每天都要花时间思考和整理。 这个过程当然是很痛苦的,尤其是在写一些新闻时事的时候,我其实并不是所谓专家,但是这种倒逼输出会逼着让我了解更多的东西,以更多元的方式来思考和看待这个世界。 我在回顾去年52篇周记的时候,经常会笑出声来,通常是因为: 我在笑当时的我,怎么会如此浅薄? 这就是写作的力量,当你持续输出,提升自己的认知之后,再回头看,发现原来你已经走了很远的路。 这就是成长的学习之路。
这一步呢,我还是想从两个方面来讲, 一方面是费曼学习法中的重复回顾。 其实就是,在你完成第二步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卡壳,会有知识盲区,没办法一蹴而就地把一个概念吃透,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回顾。 重新回到资料之中,再次理解和思考,找出那些不懂的点,通常也是难点。 我很相信一句话:“思维懒惰比行动懒惰更可怕。” 什么意思呢? 有一个场景你一定不陌生,做一件事的时候,你明明知道这不是最优方式,明明有改进的空间,却始终不愿意思考,怎么才能优化他。 讲个故事。 当时刚进公司的时候,我跟着一个前辈做一个统计报表,这个报表的数据非常多,而且需要大量的计算推导,前辈带着我一步一步地学,很多东西都需要手工复制粘贴才能获得数据,工作量巨大。 做了一阵子之后,我就在思考,难道真的必须用这么复杂的方式来做这件事吗? 手工输入不仅工作量巨大,数据也很容易出错。 然后我就开始研究,Wind,excel这些工具,看能不能通过做一个小程序直接打通他们呢? 哈哈哈,然后我就做了宏,试验了很多次,终于搞定啦! 虽然我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5个小时时间来折腾这件事,但是相比每天都要用1个小时复制粘贴,这5个小时的优化时间绝对是物超所值啊! 这就是所谓的思维懒惰,我们在重复回顾这件事上,同样会犯这样的错误。 你明明知道,那些不懂的知识才是我的盲区,明明知道必须回头再学才能把这件事搞明白,可你就是闭着眼睛装作看不见。 就像很多人的题海战术,他们不叫题海战术,那叫做“简单题海战术”,每次只做那些会做的题,一天下来做了好多题,哇,我好棒,好有成就感,但其实他把最应该学懂的难点和重点,统统扔掉了,只做那些简单的题,除了刷你那些廉价的“成就感”,对于学习这件事没有任何作用。 大家一定听说过一个概念: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记得当时上大学的时候,背单词,有一本单词书的封面上,就写着这个特别拗口的名字。啥意思呢? 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该曲线对人类记忆认知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 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 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所以,知识一定要重复。
这一部分应该说是我们学习方法的集中成果展示的阶段。 理解了一些概念和知识,剩下的就是要尽可能地记住并且随时提取它,不然那些知识只不过是我们大脑里的过客而已。 怎么做呢? 就是尽量实现概念简化。 《奇葩说》大家应该应该都很喜欢看啊,当时第一季的海选,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高晓松和蔡康永两个人并排坐着,选手们一个个进来表演。 记得当时有一个选手,自我介绍说自己对历史非常有研究,尤其对汉代历史非常精通。 ![]() 然后,历史大牛高晓松有点不服气了,开始发问:“汉朝总共有几个皇帝呢?” 选手说“前12后12,”,也就是东汉西汉各12个皇帝。 高晓松接着问:“那么都是哪些皇帝呢?” 选手开始思考,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说“汉高帝、汉文帝……” 然后,高晓松坐不住了,直接打断: “高惠文景武昭宣 元成哀平孺子篡 光武明章和殇安 顺冲质帝恒灵献”
这就是概念简化,尽量不占用我们过多的内存,然后实现记忆。 当然,这一部分概念简化,其实还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刚才提到的类比。 比如,李笑来曾经提到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类比,就是 教育就像一副眼镜。 戴上眼镜之前和之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但带上眼镜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 教育也一样,受教育之前与之后,我们身处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可受教育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选择得更有效,行动起来更有收获…… 其实,学习方法也可以这么来形容,学习方法就是一副眼镜。 …… 还有很多类比,当然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其实是一种思维习惯。 了解我的都知道哈,我是个晒娃狂魔,经常各种晒孩子,有一次我和儿子在小区附近溜达,路过了一个小摊,卖那种小动物的,有乌龟、鱼、小兔子,还有鹦鹉。 儿子就问我:“爸爸,小鹦鹉为什么喜欢待在笼子里呢?” 我说:“小鹦鹉也不想待在笼子里,它也想自由的飞” 第二天,儿子从幼儿园回到家,第一句话就是: “我从幼儿笼里出来啦!” 哈哈,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类比。一个不想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像一只不想呆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 好了,以上就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四个步骤。 03 第三部分:互动问答 本文略。 好啦,以上就是「费曼学习法」的逐字稿内容,1万字的内容,当时讲了一个多小时,目前在平台上,依然是购买人数最多的一节课之一。 在重新回顾这节课的逐字稿时,我越来越坚定,当你真的用心把内容做好,给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才能得到正向的反馈。 接下来的春节期间,我会重新审视和规划「Kris在路上」未来的内容格局,做一次自我变革,希望可以给大家更多好内容。 对了,我开始招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这里👉:《和K叔K嫂一起工作吧!》或者点击左下方“原文链接”,看是否有合适的岗位,期待你的加入! |
|
来自: Mosescw7vgm94o > 《少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