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终南山隐士之路,冬天别有一番情趣

 松竹同音 2019-01-30


终南山以其博大的身姿,悠久的修道传统名扬天下。冬日里,寻仙问道的人尤为稀少,群山峻岭之间,何其寂静,此时方能体味到另一种风景。

昨日兴致所至,约一二位同好,进入深山,寻访隐士,踏上那千百年间的崎岖隐士之路。

刚刚登上山的小路,遥望终南山深处,层层山峦叠叠相映,云霭雾气在每个山谷中蒸腾而上,一步一景,步履不觉缓慢下来。


终南山外是田野平畴,已经看不到一点雪的迹象,而在终南山的小路两旁残留的雪,犹如指引前行的标识。路的两旁,枯萎的灌木,光秃秃的树干,这些曾在春、夏、秋时候或蓬勃生长,或繁茂遮荫,如今如同睡着了。难怪古人说:冬日之山如睡。

路边那一丝半点的绿色,这时候显得尤其可贵。


在一层层乱石堆砌的台阶之间,是残留的积雪。一眼望去,这情景如同一幅水墨画一般。这是大自然在人力之上的涂抹,韵味悠长。


石块上还有苔藓,不远的春季,这里又会是一个个生灵在生长。它们依然会一年一年的侵蚀着顽石,形成石头新的形状。


行进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终于看到了房屋。房屋别致,显然经过了专业队伍的修筑。


房屋前方的小桥,用厚铁铺上,两旁还有刷了漆的铁栏杆。


在通向院落的地方,还特意用石块修建了一座拱形石桥。


再往前走,才能看到整个院落的全景。大部分的房屋似乎是刚刚拆除,又似乎准备要建起来。

这里的小桥、院子、房屋,显然属于一位有财力者所有。


再向前行,小溪流水声咚咚作响,山道上残雪点缀,巨石或匍匐或突兀,众多树木已将枯叶散满山径。

在山间行走,壮丽的风景总是在前面某个山路拐弯处。


脚下是积雪,踩上去吱吱作响。抬头仰望,在萧瑟冷落的丛林之上,一派高耸的山峰。那里必然是山川壮丽之所在。


山路弯曲,融化的雪水浸透了脚下的小径。前方的巨石在林间隐现。不知何年何月,或者是一声巨响,山岩崩塌,或者大雨降水,它们滚落在这里。如今,一切都安静。巨石静静的伫立在林间,似乎在等待着寻访的游人。


山间的石块错落相倚,由积雪点缀。自然的造化,无需人为的雕饰,已经显露出超凡的意境。

在前方不远的左侧,一座院落在丛林之后,隐约看到一片片彩色的佛幡。


一座石块、泥土、红瓦修筑的微型庙宇在路旁的高处,孤独的在山林之间,似乎这片天地,都由它做主,它是这里山川的灵魂。

路旁高崖之下,几座院落。这里的房子,看起来是以前的山民的家园,现在不知何人居住,想必其中定有隐士。


路的另一旁,一座用石块垒砌的房屋,看起来似乎简陋,然而,从一块块石缝之间,能够想象得出这位建造者的细致用心,还有那建造时候的艰难。


前方,雪径弯曲,道旁的林木更为悠寂。前方的路上,看不到人影,空旷的山川,寂寞的树林。


突然发现一个树桩,似乎刚刚被砍伐。在路上,每一个树都完好,当看到这个树桩时,不由得心中有愤怒与惋惜。明年的春天,它还能从根上发起新的枝叶吗?


一只锦鸡从前飞过,在山林一片萧条中,尤其显得格外醒目,匆匆拍下它将要隐藏到灌木中的身影。


顺着山路前行,一步步登高,逐渐接近那笔直如削的山崖。



从山崖之上流下的泉水、雪水悠悠作响,不停歇的向山下流去。冬季水流不断,何况盛夏之时,这里更是瀑布直泻而下,何其壮美。



还有一段路要行走,虽然前方已经看到山崖。这一段路上的雪在背阴处,还都没有滑去。


转一个弯,这里是向阳的小径,小石块形态各异,铺在路上,大石在路两旁。路上只有一小片积雪。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来到山崖之下。危崖高千尺,壁立千仞。一条小小的溪流从山崖上漫漫而下,紧贴着崖面。小溪旁边,更是有许多条水流痕迹,想那晴天丽日之时,这里的水流何等酣畅。

站在千尺高崖之下,耳际似乎有音乐传来,这是大音希声之声,时而壮丽,时而明净,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澎湃激荡,而又转入平淡。



古人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年少时,对这句话不理解,无以体味其中真意。当人生有了阅历,再到这里,看到高崖,反而有了字面意思之外,不可言状的感悟。

这时,一星半点的冰雪从山顶山顺崖飞落,零散的滚落在脚下。


回望,群山在雾气之中。看那来时所见的山峰,不觉自己已经登到了高处。


在崖壁之上,有一条用石块垒的小径,右边是山崖,左边是深沟,小径上冰雪甚厚。踩上去,脚下不断打滑,稍有不慎,就将滑落山谷。向上登,攀着崖面的岩角,侧倚着身体,小心谨慎。左边的木栏杆颤颤危危,根本不能依赖。

走在半途,感觉欲下而不能,欲上而危险异常。一步步,一点点挪动,终于经过了这里。


登上那一段危险的阶梯之后,发现上面的路上积雪更大。此刻,已经是汗流满身。


这里是千百年间,在终南山隐居修道者的其中一条小路。这一刻的西安城里,没有一点雪,何其繁华。


路旁一块石头上,写着”终南山大乘修道胜地,道果,洞天福地“。


路旁的一块巨石之下,人们用许多细小的木枝顶着,上面还有一个大的树干。不知何人在哪个季节放置上去?


向前走,又是一段险路。石头阶梯上面,几乎都是积雪,异常滑溜。


这里的积雪,似乎刚刚下了大雪一般,这就是高山和山下的区别。

雪径悠长,前方红色的藏文佛幡悬挂在两树之间。


积雪之间,隐士、游人们踏出了一条小径。在这里,感受不到寒冷,汗水已经从额头上滴滴滚下。

前方,似乎有隐士的居所。


走在这里,想起古人的诗句:天寒白屋贫。

何止是白屋贫呢?此处的树木萧瑟,积雪满山,悠然寂静,远离人烟,正是洗却一身俗气的居所。

路旁的小佛龛,用石块、石片、蓝瓦精心垒砌,加之积雪其上,周围积雪漫漫。


隐士的柴门上锁,冰溜子从房檐上长长垂下,似乎久为居住。不过柴门里面,有整齐的木柴,似乎主人很快就会归来。


路旁的石块垒砌的样子,很像是一座小小的佛塔。



这八九个石块,形成基座,上面放一块石头,顶上更是放置一块小石头。在丛林积雪之间,似乎是一尊佛,又似乎是孤寒独钓江边的渔翁。

在终南山里,几块石头,都能感受到无尽的艺术与道韵气脉。


又行走了一个多小时,在两块巨石之间的树林之后,看到红色的旗帜,隐士的房屋。


房屋在山峰之下,山崖上树木茂盛,简陋的泥土房子安静的在此处,屋子旁边的烟囱升起一缕缕炊烟。此情此景,似乎只有在古人的山水画中才可得一见。


这里是一处新建的平台,大小不一的石块,显然是新开出来的石料,整齐的砌起来。


平台之上,门上有一把锁子。几处帐篷在平台之上,传出间断不息的念经的佛音。

此时,帐篷里的人可能在集体诵读经文,让人不忍打扰。

由此而上,不多远的路途,就是印光大师曾经修行的茅棚。


眼看暮色四合,此时已经很晚了。心想如果现在去狮子茅棚,一定会去问道,下山之时将会很仓促,况且还有几段险途。


平生之中,每当临圣地胜景,往往不走完,以留余响,下次再来寻访。


返回山下,夜色逐渐从山谷间上升。

古人云: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其实,终南山上,别有一种温暖,那就是隐士之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