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9邮箱

 专家视点 2019-01-30

最近关于“洗稿”的争论,让人想起八九十年代的“攒书”热潮。那个年代的出版业,和现在的自媒体行业有点像,都是新兴的行业,都没什么规矩。唯一不同的,是当时出版业市场处于待开发的状态,人们的读物少,大量图书的涌现,填补的是市场空白和信息空白,更像是开荒拓土。而自媒体,是直接砸传统媒体的饭碗,属于江山换代。

当然,版权意识也不一样了。八九十年代大家没什么版权意识,正规出版社出个外文书,也没有版权。到了下面攒书的这帮人这里,就更别提了。能拿到资讯就相当不易,还买版权?拿什么买,又找谁去买呢?这个背景,让各路大神齐出动,在攒书的市场上各显神通。

资料图:1980年代书摊 资料图:1980年代书摊

抽象的事情少说,还是多讲故事吧。

那时候我是个刚毕业的学生,没什么钱。我周边的朋友跟我差不多,也都穷,所以仨瓜俩枣都想挣。当时纪实文学什么的特别火,我们就在一起商量,咱们攒本纪实文学吧,揭秘当代青年的隐秘生活,尤其是女青年的。那个时候有啥隐秘生活啊,也就是遮遮掩掩往两性关系上靠。这个主意大家都说好,就是花个苦力气,你三篇他两篇的,一个星期交稿子,十几万字就出来了。

严格地说,这本书不是洗稿,但基本是编的故事,反正隐秘生活么,不用透露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有点影,乘以十,写的像那么回事就是了,大家看着一乐就是。甚至,我们连版式都排好了,都出了胶片了,就等着找买家了。

但原来的买家出价太低,我们打算要一万块的,他只想出三千还是四千,反正没谈拢,事情就搁浅在那里了。而这个时候,突然朋友介绍,一个书商从天而降,我赶紧带着这个书商,和大家见了两次面,好像最后谈的是八千块,胶片拿走。只是,书商说他最近周转不灵,钱要过几周再付。那个书商瘦瘦的,身材也不高,说话利落不闪烁,又是北京人,看着挺诚恳的。他给我们留下了他家的住址和电话,甚至还带着我们去了他家一趟,在石景山,苹果园那边,一个两居还是三居的单元房。

诸朋友心想老猫介绍的朋友应该信任,就同意了。而我一看大家都同意,加上中间也是朋友,也就说行啊。现在想起来,还是太年轻。在那个年代,谁要答应给你八千块,看着都觉得是好人。

然后他拿着胶片就消失了。别说几周了,从那时候到今天,快三十年了,没再有人见过他,打电话不接,传呼不回。

没辙,我只好每天下班后,从东边坐地铁到苹果园,再顶着寒风倒公共汽车三站地去他家敲门,压根敲不开。有时候,就站在楼下喊他,也没回应。去的次数多了,邻居都认识我了,跟我说,你就死了这条心吧,他有日子没回来了,你看看,那边站的那个,还有昨天来的那女的,都是找他要钱的,不知道骗了多少人。

我才知道攒稿的不止我们这一拨。

那个时候的图书市场处于野蛮生长状态,新出现的“二渠道”(也就是独立于新华书店以外的民营发行渠道),不像现在都是文化人在做,好多人就是小生意人,他们凭直觉判定什么好卖什么不好卖,据说有一位老太太居然是文盲,可也在经营着图书,还赚了不少。当然,坑蒙拐骗的事情少不了,至于合同,签不签的都有,大部分不签,就是口头协议,签了的也有逃帐的。写作者能不能最终拿到钱,全凭二渠道一念之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