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夏县确实曾经是夏朝的都城安邑,但只是在启的后期当过都城。启的儿子太康就把都城搬到斟鄩(今河南二里头遗址)去了。安邑在整个夏朝也没有废弃,而是作为一个大城镇守夏朝的西北方向。夏启的安邑都城在夏县的东下冯遗址。 1,鲧、大禹、启的早期都城根据《竹书纪年》《史记》可知: 夏部落是黄河流域非常强大的部落,姒姓,由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以夏后氏为部落首领。 鲧领导的夏后氏原来就居住在夏县,与尧都(今襄汾陶寺遗址)不远。 当时洪水泛滥,尧任命鲧治理洪水。因洪水太大,鲧用筑坝拦截的方式失败。 尧舜把鲧和夏后氏部落流放到崇山(今嵩山),大禹在嵩山出生。 大禹治水成功后,成为舜的禅让接班人。大禹为了躲避舜的儿子商均,带领夏后氏迁到嵩山南门的阳城(今河南登封)。
启当夏王的时候,把都城迁到了阳翟(今河南禹州),在阳城以东。 搬迁的理由主要是,夏后氏部落人口膨胀,原来的阳城无法容纳。启在阳翟开拓了一个新的都城,但也保留了阳城作为一个大城。 同一个部落的有扈氏,反对启当王,从西面进攻。阳城就成了启的一个缓冲的城池,启最终打败了有扈氏。 2,启的后期将都城搬到安邑(今夏县)夏县,本来就是夏后氏的老家。 夏县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夏县东北方向是陶唐部落(尧的后代),西南方向是有虞部落(舜的后代,今山西永济蒲州镇)。 这些部落对启破坏禅让制都是不满的,但因为夏后氏在治水中积累了巨大实力,都不敢轻举妄动。 为了震慑这些部落,夏启决定在老家夏县建一个都城,就是安邑。 并且夏县靠近解池的盐湖,有取盐之利,可以用盐去向各个部落交换各种物品。 3,夏县东下冯遗址遗址在运城市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青龙河两岸的台地,年代公元前1900~前1500年,是夏启后期的都城。 到了太康时期,夏县不再作为都城,但仍然保留的一座大城,繁荣400多年。 东下冯遗址有城墙,外面有护城壕。 出土的工具有:陶器,骨器,铜器,还有青铜箭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