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时代专题史

 dongchang 2019-01-30
春秋战国时代

专题


平王东迁与东周开始

春秋五霸相争

吴越继起争霸

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竞争

商鞅变法与秦灭六国

东周时的铁器及农田水利

城市工商业的繁荣

诸子蜂起与百家争鸣


平王东迁与东周开始


西周势力范围


东周势力范围


春秋各国详细地图


 镐京陷落、幽王被杀后,原来被废的太子宜臼,在外祖父申侯及部分诸侯的支持下,终于登上了国王宝座。他就是周平王。当时镐京经历战火的洗劫,宫室残破,王畿荒芜,一时不易恢复,加上犬戎仍散居镐京附近,对周室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平王只好在晋、郑、卫、秦等诸侯拥卫下,将首都迁至东都洛邑。因洛邑在镐京的东面,所以历史上把此后的周朝称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以别于从前定都镐京的西周。


 自平王东迁,周朝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已徒具虚名,由此历史也开始了一个列国纷争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东周实际上包括了前后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前段叫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03年),因孔子改编的鲁史《春秋》而得名,其特点是天下权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诸侯;后段叫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所编《战国策》一书而得名,其特点是权力重心继续下移,由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阶层兴起。


春秋五霸相争


春秋诸侯大国简图


春秋五霸简表


春秋时代政局的突出现象,是霸政的形成。由于周室王权日趋式微,各诸侯国内则篡弑迭生,外则互相兼并,加上夷蛮、戎狄等异族时常侵扰中原,全国局势非常紊乱。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不仅想吞并小国,而且想取代天子的地位;但在列国竞争之下,一时无法君临全国,只能争得「霸主」的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于经传者有一百七十多国,但其中会盟、征伐事迹之彰彰可考者,不外齐、鲁、楚、秦、晋、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在春秋前期与中期,先后参与争霸的著名诸侯有五个,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


 五霸之中,齐桓公首倡「尊王攘夷」,曾在召陵等地多次主持诸侯盟会,阻止南方楚国对中原的进侵。他死后,宋襄公图谋称霸,但在泓水之战被楚国所败而不成。不久,晋文公于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著名霸主。当时西方秦穆公也想参加中原角逐,但受晋国阻止,只好向西发展。到了春秋后期,楚庄王终于在邲之战击败晋军,一度成为霸主。此后一段时间,晋、楚两国互有胜负,各霸一方。 


吴越继起争霸


宴乐狩猎水陆攻战纹壶是一件战国早期文物,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越王勾践剑


吴王夫差矛


春秋末年,晋、楚两国渐趋衰弱,而长江下游的吴、越却先后掘起争霸。吴国相传也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它与越国仿照楚国,在春秋中期即已自称为王,较早就同天子分庭抗礼。吴王阖闾执政时,该国国势强盛起来。阖闾重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原来的楚臣伍子胥,兴兵伐楚国,经五战五捷而于公元前506年直捣楚国都郢。后来其子夫差先后打败越、陈、鲁、宋、齐,成为诸侯间的盟主。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夫差所败,带至吴都服役。他被赦后矢志复仇,卧薪尝胆,经过十数年的淮备,终于大破吴师,逼得夫差自杀,吴国就此灭亡。这时,春秋时代行将结束,霸政已经趋于尾声,但勾践仍率兵渡淮,与诸侯会于徐州,成为春秋末期最后一个霸主。 


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


韩魏赵三家分晋


 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于尾声,中国逐渐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七雄竞争的战国时代。本来春秋初年之大小诸侯国有一百数十个,后经不断兼并,小国渐被消灭。战国初期,大小国家只余下二十来个,其中又以韩、赵、魏、楚、燕、齐、秦最为强大,号称「战国七雄」。燕、楚、秦是春秋旧国,韩、赵、魏则由瓜分晋国而形成,齐国之国名依旧但国君却已易姓为田。「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正是由春秋进入战国时,政治权力重心从诸侯下移到卿大夫的典型表现。


 晋国本是春秋时代之强国,长期称霸于中原。但至春秋末年,其政权逐渐操于卿大夫之手。晋国之卿原有十余族,到公元前458年,只余下智、赵、韩、魏四家,而智氏独擅朝政。公元前453年,韩、赵与魏联合起来攻灭智氏,三分其地。从此晋君成了韩、赵、魏三家之傀儡。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韩、赵、魏三国正式形成。


 齐国原系周室分给功臣姜尚之封邑,在桓公时曾盛极于一时。到了春秋、战国之交,姜氏之国亦大权旁落,渐为卿大夫田氏所控。公元前386年,周室册命田和为侯,过了几年齐康公卒,姜氏遂绝其祀,齐国全部为田氏所统治。史称「田氏代齐」,因仅国君易姓,国名未变,故战国时代之齐国往往被称为「田齐」。


 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使春秋末期大夫专政夺权的局势发展到一个高峰,而他们的「篡逆」居然被周天子所承认,说明封建秩序及其观念已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将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晋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 


战国七雄竞争


战国时期诸侯分布简图(前350年)


战国七雄


 自三家分晋后,出现了比较强大的七个诸侯国,即韩、赵、魏、楚、燕、齐、秦,史称「七雄」。这七个大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本国实行变法改革以图强,一面相互混战,图谋兼并别国,造成七雄并立竞争之形势。


 在战国初期,魏一度成为首强,称雄于中原。后来齐以孙膑为军师,在桂陵、马陵等战役中,打败庞捐所率的魏军,成了中原的强国。


 到了战国中期,主要是齐、秦二国之争,形成东、西对立的局势。其间又夹杂着「合纵」、「连横」这两种外交策略的斗争。所谓合纵,主张自燕至楚南北合成纵线,由六国联合对付西方的强秦,其代表人物是苏秦。连横则主张各国单独与秦连成一条条横线,联合对付别国,其代表人物是张仪。由于六国之间彼此的利害冲突,合纵未能实现,而秦国却以连横逐步削弱六国。


 战国末期,齐国因为遭到燕等六国的联合进攻,实力大减,再也无力与秦对抗。楚国则中了秦的挑拨离间计,与齐决裂。只有赵国经过改革,国力尚强,继齐成了秦的大敌。可是在长平之战中,赵国被秦打得惨败。秦灭亡六国的最后一个大障碍,终于被扫除了。


商鞅变法与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形势图


 秦国本来僻处西边,无论政治、经济或文化都比中原各国落后,其由弱转强和商鞅变法有重要的关系。商鞅原是卫国贵族的后裔,后来得到秦孝公的信任,被封为左庶长,在秦国主持变法。他于公元前359年、350年先后两次颁布变法措施,主要内容是:开阡陌,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取消贵族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田;推行县制,在秦境内设立三十一县;编定户籍,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实行连坐。秦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日益成为「国治而兵强,地广而主尊」的强国,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末年,周室已接近崩溃。秦便于公元前256年出兵兼并王畿,灭亡了东周王朝。不久,秦王嬴政即位,更加紧进行兼并之事业。他用了十年时间,先后灭亡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公元前221年结束战国时代,使中国归于一统。 


东周时的铁器及农田水利


出土的罕见战国铁剑


战国水陆攻战图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列国争霸竞雄,战祸连绵,干戈不息,但经济发展并未停滞,反而因各国竞争的需要而有所进步。当时经济发展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铁器的出现和使用。根据考证,铁制的生产工具在春秋初期就已开始使用,但那时的打造技术还不够先进。到了春秋中期,齐国已广泛使用铁器作为劳动工具,晋国则在春秋末期用铁器铸造刑鼎、铁犁,南方的吴、楚、越三国更成为铁器生产的中心。铁制工具不仅有犁、铧、锄、、镰、,还有斧、刀、锤等。


 由于冶铁技术不断提高,春秋战国之交还出现了炼钢,并首先被用于铸剑等兵器制造业。吴、越、楚等国都是当时铸造名剑的地方,出现纯钧、湛卢、豪曹、鱼肠、钜阙、干将、莫邪等名剑。


 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推动了农田水利的兴修,比较著名的有「漳河渠」与「都江堰」。漳河渠修建于魏国,由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县令西门豹所督修。都江堰是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所建,位于四川岷江中游的灌县(今成都附近),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它令岷江水源源不绝地流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上的千百条大小渠道,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经历代维修扩建,不断地发挥着重大效益。 


城市工商业的繁荣


齐国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复原模型


七国钱币


战国龙纹玉佩


“曾侯乙铜鉴缶”为国宝级文物,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早期1号墓出土,同时出土两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此器结构复杂,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一件具有特殊用途的大型酒具。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_引自 曾侯乙铜鉴缶 百度百科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_引自 曾侯乙编钟 百度百科


 西周时代,天子、诸侯乃至卿大夫等贵族,都拥有自己庄园的牧人和工匠,一般平民的生活也多自给自足,因此商业没有太大的进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开放山林川泽的资源,采取抽税办法令工商业者自由经营,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


 春秋时,已出现许多独立的手工业者。到了战国,分化成众多生产部门。除青铜冶炼、制陶、纺织、造木、玉器等不断进步外,冶铁、造车、造船、制革、煮盐、漆器等都有重大发展。尤其是冶铁,更成为重要生产部门。当时手工业的地域分工格外显著,工艺水平颇高,如吴、越的刀剑,赵的冶铁,齐的桑麻、纺织,楚的皮革,都是驰名的手工业产品。


 春秋、战国时,各国之间的商业交换颇为频繁。据《荀子》记载,当时北方的良马、大狗,南方的羽毛、齿革、丹青,东方的龟贝、鱼、盐,西方的皮革、文旄,都出现在中原的市场上。商业发展的另一后果,是都市的兴起。当时「各国万家之邑相望」,而各国的都会往往成了商业交换的中心,如东周的洛阳、魏的大梁、韩的阳翟、齐的临淄、赵的邯郸、楚的郢都、燕的蓟、秦的咸阳。


 商业的繁荣还促进了货币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包括物品、黄金及铜币三种。物品货币有玉、帛之类;黄金货币如楚国郢都的爰金。但当时流行最广泛的是铜铸货币,其形式则因国而异,有贝币、布币、刀币和圈钱等等。由于圈钱应用起来较方便,货币渐渐采取钱形,「钱」就慢慢成为一般货币的通称了。 


诸子蜂起与百家争鸣


元 赵孟頫 老子像 


唐 吴道子 先师孔子行教像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竞争,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造成了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当时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谋求富国强兵之策,所以竞相礼贤下士,延揽人材。而社会贤达之士也纷纷乘时而起,怀才四适,提出各种匡时济世之良策,造成思想言论的空前自由,即所谓「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比较著名的有「九流十家」。「九流」指的是:( 1 )儒家:孔子(丘)、孟子(轲)、荀子(况);( 2 )道家:老子(李耳)、庄子(周);( 3 )墨家:墨子(翟);( 4 )法家:李悝、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 5 )名家:公孙龙、惠施;( 6 )阴阳家:邹衍;( 7 )纵横家:苏秦、张仪;( 8 )杂家:吕不韦;( 9 )农家:许行。「九流」加上小说家(青史子等),是为「十家」。另尚有兵家(孙武、孙膑)等。


 儒家自经春秋时孔丘始创,到战国又有孟轲加以发展,所以后人又把这个学派的思想称为「孔孟之道」,其中心是「仁爱之治」。道家的代表人物除春秋的老聃外,战国又出现了个庄周,所以又称「老庄思想」。鉴于列国兵戈不息,道家倾向于清静无为,主张「小国寡民」的社会,过起「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遁世生活。墨家在战国时期一直坚持「兼爱」、「非攻」,但却难以扭转局势,故其自身也日趋式微。在战国七雄竞争的形势下,纵横家及法家比较受到欢迎。法家的表人物有李悝、商鞅、韩非等等,他们讲变法,重耕织,主张积极进取,对于增强各国尤其是秦国的国力,起了颇大的作用。


 总之,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犹如一声春雷,使万绿齐茁于原野。它是中华乃至世界学术史上的伟观,堪与西方之希腊古典文化相媲美。


野史


霸主的胸襟 

一阳生


春秋时代宝鼎,相传大禹会盟时铸九鼎代表九州,九鼎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楚国“问鼎”就是意图夺天下


 春秋时代齐桓公称霸事迹夹杂着一则「管鲍之交」的友谊佳话。管仲对齐桓公霸业贡献良多,孔子尤其对他提出的「尊王攘夷」称赞不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子,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不过原来管仲与齐桓公系誓不两立之政敌。管仲与鲍叔牙本是挚友,但在齐国的夺权斗争中,鲍辅助未登位的桓公即公子小白,管辅助公子纠,管仲曾欲杀小白而未遂。及桓公即位,以叔牙为宰,他却坚辞而力荐管仲,桓公便任管仲为上卿,尊称「仲父」。这种作法树立了一个极好的先例:在政治斗争或战争中,对于原来因「各为其主」而损害自己者不应过分追究,甚至可不念旧恶地予以信任和重用。可惜后来许多统治者一旦实现改朝换代,便大肆镇压反对者,甚至滥杀无辜、草棺人命。 


 敌国破,谋臣亡 

一阳生


 当越王勾践刚刚灭吴称霸,其手下最大之功臣范蠡被封上将军,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故功成立即隐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传其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而致富。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项鸟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自杀。伍子胥、文种之命运,以及范蠡之精辟警句,说明了古来中国历代屡验不爽的一个真理:为人臣者最忌「功高震主」,切记「功成隐退」。盖自古迄今为人君者多属「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忘恩负义之辈,若不及时抽身,自不免如子胥、文种,尝尽「伴君如伴虎」之味道。文种、范蠡的不同命运,日后果为汉初韩信、张良所分别承继矣。


改革成败之关键 

一阳生


 商鞅变法和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次变法,然前者成功、后者失败,其因与列国竞争或中央一统之不同有关。商鞅变法之际,诸国并立,一国国君若能大行革新即可图强并打倒敌国,可谓变法成则国存、变法败则国亡,大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之势。而王安石时代,北宋实行了高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改革仅为挽救时弊、富国强兵,其迫切性自大大不如战国,况全国吏治败坏、积重难返,保守势力又过于顽强,终于落得失败之结局。 


诸子蜂起与百家争鸣之关系

 

汉代  孔子见老子问礼像

  孔子百科辞典  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竞争,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造成了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当时面对动汤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谋求富国强兵之策,所以竞相礼贤下士,延揽人材。而社会贤达之士也纷纷乘时而起,怀才四适,提出各种匡时济世之良策,造成思想言论的空前自由,即所谓「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比较著名的有「九流十家」。「九流」指的是:( 1 )儒家:孔子(丘)、孟子(轲)、荀子(况);( 2 )道家:老子(李耳)、庄子(周);( 3 )墨家:墨子(翟);( 4 )法家:李悝、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 5 )名家:公孙龙、惠施;( 6 )阴阳家:邹衍;( 7 )纵横家:苏秦、张仪;( 8 )杂家:吕不韦;( 9 )农家:许行。「九流」加上小说家(青史子等),是为「十家」。另尚有兵家(孙武、孙膑)等。


 儒家自经春秋时孔丘始创,到战国又有孟轲加以发展,所以后人又把这个学派的思想称为「孔孟之道」,其中心是「仁爱之治」。道家的代表人物除春秋的老聃外,战国又出现了个庄周,所以又称「老庄思想」。监于列国兵戈不息,道家倾向于清静无为,主张「小国寡民」的社会,过起「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遁世生活。墨家在战国时期一直坚持「兼爱」、「非攻」,但却难以扭转局势,故其自身也日趋式微。在战国七雄竞争的形势下,纵横家及法家比较受到欢迎。法家的表人物有李悝、商鞅、韩非等等,他们讲变法,重耕织,主张积极进取,对于增强各国尤其是秦国的国力,起了颇大的作用。


 总之,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犹如一声春雷,使万绿齐茁于原野。它是中华乃至世界学术史上的伟观,堪与西方之希腊古典文化相媲美。 


本文转载自:中华万年网 历史

http://www./trad/history/index.htm


柏杨《中国人史纲》中的诸子百家简介表格



战国七雄君主世系图


齐国君主(姜姓齐国)世系


齐国君主(田姓齐国)世系


楚国君主世系


燕国君主世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6760190102el6r.html


晋国六卿之中行氏、智氏世系


韩国君主世系


赵国君主世系


魏国君主世系


秦国君主世系


传世孔子真迹(有待考证)


据说,季札去世后,孔子亲自题写了“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一共十个字,后人刻于碑石,所以季子墓碑又称为“十字碑”。其中“呜呼”写作“于戏”。__《季子墓十字碑的传说与争议》




在河南省北部卫辉市的比干庙内,有我国历史上第一忠臣殷太师比干的墓冢,当年孔子亲率弟子临墓凭吊,挥剑刻下“殷比干莫(古时莫、墓通用)”四字,立石于墓前。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孔子真迹。图为历经2000多年风雨的孔子剑书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